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综合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①
2014-08-15魏天路颜兵兵郭书立韩庆林
魏天路,颜兵兵,郭书立,韩庆林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及“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工程技术和管理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制定出符合“卓越工程师”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途径。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学思想、目标及培养模式
办学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服务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借助综合性大学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联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按过渡期、正常试招和正常招生三个阶段分步参加试点,逐步稳妥地推进,总结并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1]
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培养适应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地方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和办学理念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培养模式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系统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创建有符合地域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优质生源保障,将参与计划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加快转变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由于佳木斯大学地处三江地区,属于老工业区,在煤矿机械、农业机械、电机产业等机械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平台,为此,学校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依托,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3+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学习和实践1年,在企业学习阶段,根据实践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计划的实际,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中短期课程学习、工程实践以及长期的专业实习、工程训练,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开展毕业设计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卓越工程师”综合能力
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指导下,遵循“高层次、高素质、应用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多方向、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以道德养成为根本,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基本素质体现:
1.学习和借鉴能力
企业对技术人才基本要求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工程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学习和借鉴能力的培养是为工程技师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奠定了基础。
2.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团队合作,团队的作用远远大于个体简单累加。个体合作能力和意识是团队精神综合体现,这就要求在学习期间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被领导能力、参与意识,服务精神等。
3.市场需求分析能力
市场需求分析能力是指对市场规模大小及产品潜在需求量的预判。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对所研究开发的产品市场前景的预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否则会造成研发的产品积压滞销,给企业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4.创新能力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彼特在1912年提出。内容包括生产新产品;采用新技术;研发新材料;采用新的组织模式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比较缺乏,所以在学生时代就应为他们搭建培养创新意识平台。
5.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用词准确,语意清新,结构合理,合乎规范,文理贯通,用语言、文字表达所述。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基本功,能够把科研工作中前期预测,中期实施,后期总结,成果提炼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述,既是对当前工作的总结,也是为后期工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6.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自信心、恒心和毅力的综合因素体现,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关学者提出了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经常遇到失败,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
1.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组织实施
成立了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和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业务指导小组,其工作职责是:(1)日常工作和常规教学工作;(2)拟定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及实施;(3)协调校企间培养工作衔接及具体工作落实。同时结合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地域条件、就业去向等,制定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标准体系、培养方案及遴选办法。
按照培养目标和标准要求,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方面围绕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积极尝试基于模块化、案例等教学方法,基于项目的学习、“做中学”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技术知识);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实验中探寻知识、系统思维、个人能力和态度、职业技能和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交流、使用外语交流);在企业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系统的构思与工程化、设计、实施、运行)。
2.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在企业成立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机构,以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构成的实践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业务指导及考核。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生产实际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得到“真刀真枪”训练,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中,熟悉了企业文化,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在此环节中,使学生即获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把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达到了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就业。
在企业指导过程中,对学校教师也是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把在企业学到的生产实践用于课堂理论教学,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为此,通过积极沟通,我们建立了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迪尔-佳联、煤机股份公司、常发-佳联等校外实训基地。保证了学生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充足,使各项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利用学校和企业联合“3+1”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了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水平。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升,意志力得到锤炼,具备了工程师基本条件,同时培养的学生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5,(1).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EB/OL].http://www.edu.cn/zong-he-793/20110218/t20110218-578816.shtml.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卓越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