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端礼读书法及其当代价值

2014-08-15王卉卉

关键词:程氏日程读书

王卉卉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关于读书方法,我国古代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如《中庸》强调的“学、问、思、辨、行”及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等。元代教育家程端礼在继承前人特别是朱熹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读书方法的独特观点,对后世学子的读书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当代读书方法的改进具有积极价值。

一、程端礼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程端礼(公元1271-1345),字敬叔,号畏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元代著名学者,理学教育家。他15 岁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治朱子之学,并按朱熹“明理达用”思想,纠正“失序无体,欲速不达”之弊。他详细记载了读经、读史、读文等程序,注意教学程序,重视功底,强调经常复习,通过考察完成了家塾详细的教学计划。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程端礼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又名《读书分年日程》《进学规程》《读书工程》,是元代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史上较早针对教学提出具体计划的著作。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序言,纲领,读书分年日程卷一、卷二、卷三。本文主要研究和阐述的读书法主要体现在卷一、卷二中。

二、从《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看程端礼读书法

(一)分层递进的读书方式

程端礼在写《程氏读书分年日程》时,因深受朱熹思想的影响,因而把朱熹读书法也贯彻在他的整部著作中,特别是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法更是深刻地启发了他的分层教学法,被认为是宋代“朱熹读书法”的衍生物。

“于内分作细段,随文义可断处,多不过十句,少约五六句。大段约千字,分作十段,或十一二段,用朱点记于簿。”[1]这是以看四书为例而说的,主张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依据文章的意思进行分层,把整篇文章在适当之处进行分段,以便于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为真正地掌握知识提供一种系统的学习思路。

“随日力、性资,自一二百字,渐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长,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倍读百遍,又通倍读二三十遍。”[1]程端礼认为,如果读小学书的话,不必每天都制定相同的进程,而要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从一二百字逐渐增加到六七百字。同时,为了更好地领悟到书籍中的精髓,必须把大段分成小段,进而先学习小段,然后背读小段内容,最后通背文章二三十遍。只有采用这种读经文的方式,才能够达到程氏心中的读书境界。

程端礼的这种分层化的读书方式,如果演变到今日,就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目标的设置,使每节课都有一个小的目标,如此一个个相关的小目标,就会连成一个大的终极目标。如果不进行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没有次序、没有重点,进而不利于其真正领会学习的要领。

(二)全面、客观的读书立场

由于程端礼生活的元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比较薄弱,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教材和教室所能承受的压力,所以就产生了单双日错开的教学方式。虽然如此,他还是没有降低对读书的要求。

“倍读书时,必须先倍读本章正文。毕,以目视本章正文。倍读尽本章注文,就思玩涵泳本章理趣。”[1]要了解所要背诵文章的正确意思,不仅要全面浏览文章的正文部分,而且要顾及到文章的注释部分,确保自己读书时所领会的文章意思,是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而不是断章取义。

“如当日所读项目无者,亦须通照前后思之,如我亲立其朝,身任其事,每事以我得于《四书》者照之。”[2]表现出读书之人,要有一种全面的历史观,自己看到的观点要放置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中去,就好像自己和作者同朝共事一样,而其真实性就要与最有权威的《四书》进行对照,以避免自己脱离文化背景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可先看他人议论,如矮人看场无益。然亦不可先立主意,不虚心也。诸儒好议论,亦须记。”[2]这更体现出一种读书要全面的思想。程氏认为,读书人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不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强加于作者,要用一颗谦虚的心去学习掌握书本要义,绝不可以先入为主,否则不仅学习不到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有可能产生误解。另外,对于别人就同一学问发表议论时也要关注,只有全面地获得资料,才能够扩大自己的见识,正确掌握文章的要素。

(三)学以致用的读书追求

程端礼认为,结束《资治通鉴》的阅读后,就可以进行韩文的学习。韩文,即韩愈的文章。此部分,篇幅虽然不长,但已经明确地表现出对于知识的积累、分析和应用的思想了。

“篇法、章法、句法、字法备见。自然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作文骨子故也。”[2]在学写文章之时,对前人文章的学习过程不可省略,自己必须在学习前人思想的同时,积累一些知识,选择前人一两篇优秀的文章进行背诵,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设置,以及句式的应用,便于自己在初学阶段进行仿写。

“每篇先看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叙述裨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即于大段中看篇法,区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2]在读文章时,每一个读书人都如同医生般对文章进行解剖,让文章的内容、结构、排版、意向、句式的使用都清晰地呈现在面前,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学习前人文章的作用所在,也为读书人自己的写作提供一种思路。

“所以然者,如化工赋物,皆自然而然,非区区模拟所致。”[2]这句话透露出程端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望,认为学习韩文只是读书人为了自己写好文章的一种手段,而非结果,学习者不能满足于机械的模仿。刚开始临摹是有作用的,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绝对不是他所希望的,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必须学会知识的应用,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应用模式,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

(四)分学段安排读书内容

《程氏家塾分年读书日程》的名称便为读者透露了一个信息,即要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有学者阐述到,所谓“分年”即根据教育者的年龄确定学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任务。在《读书分年日程》中,程端礼把整个学程分为三个阶段:八岁前为启蒙教育阶段;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十五岁至二十四岁左右为成人教育阶段,从而体现出分阶段教育的特点。[3]

“日程小学大学:小学,读经三日,习字演文一日,所分节日,详见空眼簿。”[1]空眼簿是程端礼发明的日程表,它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读书内容和读书进程,老师及时将学生学习信息记录在日程表里,便于老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明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复习任务。

小学阶段读完以后,便可以依次读大学经传正文,如《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周易》《书》《诗》《仪礼》《周礼》《春秋》等,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应不同书籍的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另外,程氏在卷一中,明确描述了如何才能达到老师所规定的掌握程度,“去了本子,信口分说得出,合说得出,于身心体认得出,方为烂熟”。[1]仅仅一句对文章把握程度的描述,就体现出他对于读书的要求:读书做学问,绝对不可以泛泛而谈,必须能够领会其要领,能够脱离书本,达到自己背诵的程度。

(五)矫正性教学法

“生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遍数”[1]“诸说有异处,标贴以待思问”[1]都是自我矫正的一种体现,及时记录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再次进行思考,想不通的等待老师解答。

“如大学失时失序,当补《小学书》,先读《小学书》数段,仍详看解,字字句句,自要说得通透,乃止。《小学书》毕,读程氏《增广字训纲》,此书铨定性理,语约而义备。”[1]这是他人矫正思想的体现。对于不能及时上学,以至于耽误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即使到了大学的年龄,依然要读小学阶段书本所规定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学问,才能彻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自此依朱子读《四书注》。或十五岁前用功失时失序者,正从此起,便读《大学章句》,《或问》,仍养补《小学书》。”[1]程端礼对于不同阶段失序学生进行的规定也不同,并不主张失序的人重新学习,而是提供一种兼顾学习原则:“失时失序者,不过更增二三年耳,大抵亦在三十岁前皆办也。”[4]在某些学者看来,补救矫正性教学不要求从头简单地重复已学的教学内容,针对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有一定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只须从《大学或问》《大学章句》等宋儒经典注学起,兼补《小学书》,可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5]

(六)总结性评价机制

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的教育质量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

“年十四五以上者,只倍读,师标起止于日程空眼簿。凡册首书烂熟,无一句生误,方是功夫已到,方可。”[1]对十四五岁学生进行学习掌握度的考核,“定其节目,写作空眼,刊定印板,使生徒每人各置一簿,以凭用工。次日早,于师前试验,亲笔勾销。师复亲标所授起止于簿。庶日有常守,心力整暇,积日而月,积月而岁,师生两尽,皆可自见”。[1]日程表的作用更加得到体现,凸显出教师评价教学结果的手段。当学生结束一定的读书量时,教师拟定题目,第二天待教师来到时,在教师面前进行测试,然后登记在册,接下来“至如大学,懂印读经日程。待《四书》本经传注既毕,作次卷工程时,方可印分日读看史日程。毕,印分日读看文日程。毕,印分日作文日程”。[1]读经、看史、看文和作文的不同阶段目标制定,体现一种评价,只有一类课程结束后才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是层层进步的。程氏主张要学习知识,一定要有终极性目标,该目标并非量的多少,而是追求一种质,也就是自己能就学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熟知每句话的内涵,不介意粗浅的解说,但是反对抄袭别人的观点。只要自己在老师考试之前自我反复训练,就能在考核中达到透明的境界,达到程氏的期望,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的当代价值

该书在写作之初是为私学教育所作,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教育也被以后的朝代所重视,书中以朱熹的读书法为本,使学习者更加注重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分段教学的学习原则。这对元、明、清三朝的官学或私学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使人们改变了学习知识体系的方式,对当代也有重要价值。

(一)因材施教原则的追求

就现在的教育来说,升学的压力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高升学率可以给教师带来名利,这就导致教师采用完全应试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但是,为优秀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指导资源,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都一样,这完全背离了因材施教原则,不符合该书所说的“倍读一二卷、或三四卷,随力所至”的要求。[1]

(二)尊重原著思想的非功利性读书态度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物质利益追求高,导致出现了功利性的读书态度。也许适当的功利有利于自己地位的提高,但是过度的功利性却会扭曲读书的本质,越是浮躁的生活越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读书法,只有这样,读书之人才能品味出经典书籍要传达的内容。就像《读书日程》所说的:“如引用经史先儒语,及性理、制度、治道、故事相关处,必须检寻看过。凡玩索一字一句一章,分看合看,要析之极其精,合之无不贯。”[1]这告诉学者,在日常做学问时,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对于引用别人的文献不仅要加以说明,更要做到把整个文献都看过,而非某句某段的功利性追求。

(三)志与抱负的重视

“此非妄言。若能如此读书,则是学天下第一等学,作天下第一等文,为天下第一等人。在我而已,未易与俗子言也。”[2]也许有人认为此话已过时,因为它是程氏关于学习朱子或问及欧阳修、曾巩之法而提出的,但笔者认为,它不仅有时代意义,更有当代价值,因为如今的中国文化渐趋多元,传统文化在开放的国情下日渐式微,而人们热捧的外来文化却因没有理性审思常陷于盲目。

(四)积累学习的加强

当代学生往往是为了应试而学习;经常看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忽视了平常的知识积累,进而导致每一个阶段的知识学习结束后,总是没有剩下什么真正的知识,因而觉得读书没有用。其实不然。只有平日里积累文化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才能提升自己,做到真正地追求学问。程端礼认为:“大抵作文办料识格,在于平日。”[2]即写文章,做学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具有平时积累的意识。只有足够的积累才能搭建起文章的桥梁,仅靠临时抱佛脚是没有作用的,那只是一种表面功夫,而无实际效用。

(五)质疑的读书精神

“元设科举条制,既云作义不拘格律,则自可依《贡举私议》法,则此最妙。”[2]他想要改变当时科举考试句句相承都是很教条、死板的状况,希望突破已有科举考试的不足,创新文本。这种敢于质疑的创新思维更是符合当今社会。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一席之地,一味地模仿和抄袭就永远无法突破。读书要有质疑的精神才能学习到精华,才能领略到作者的用意。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成书于元代,受时代局限,也有其不足,现在看来,读书目标划分太过烦琐,面对当今大众化的教育来说不很适宜。然而其文中所提到的学思结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积累材料等学习方法,对当代人读书、学习仍然很有作用。因此,今人应辩证地吸收其精华,制定出最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1] 程端礼撰.姜汉春校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卷一).合肥:黄山书社,1992.

[2] 程端礼撰.姜汉春校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卷二).合肥:黄山书社,1992.

[3] 张伟,邢舒绪.程端礼及其《读书分年日程》[J].浙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4] 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 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 宁俊伟.《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与元代的教育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猜你喜欢

程氏日程读书
苏东坡的母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皮肤护理提上日程
领导日程谁做主?
清代潜山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研究*
乏燃料后处理厂建应提上日程
《豫》卦释义
《程氏墨苑》中广告宣传的举措及效应研究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