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14-08-15刘学申王新强

关键词:共产党人革命中国共产党

刘学申,王新强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从精神信仰、党内民主、人才制度、基层党建、党的纪律等八个方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中,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1]作为建设执政党的第一要求,足见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支柱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而要坚定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关键在于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实事求是、自力更生、顾全大局、廉洁奉公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可以称之为中国革命精神。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精神及其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

“革命”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用暴力手段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后者则泛指变革、改革、创新等。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的“革命”二字不仅仅指狭义的革命,也指广义的革命。这里所说的中国革命精神,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或者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精神,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时间上它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井冈山精神是其形成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具体来说,中国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中国革命精神,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概括为革命精神,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的井冈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以称之为建设精神,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3]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可以叫改革开放精神、创业精神,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4]的新时期创业精神。中国革命精神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虽然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中国革命精神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同一性,其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是一致的。它们与中国革命精神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论其内容如何变化,中国革命精神始终具有深邃而广博的共同内涵。正如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就是要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觉奉献。”[5]

第一,中国革命精神是坚定信念、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始终不渝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赋予了共产党员克服千难万险的勇气和力量。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里,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面对刽子手,大义凛然地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荣的胜利。”是啊,唯有信仰的力量,唯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才能让共产党人视死如归。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

第二,中国革命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7]没有实事求是,何来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来遵义会议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离开实事求是,我们曾经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较长的时间里,又认为我国仍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空前成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本,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中国革命精神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8]是共产党工作的出发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认为,“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9]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历史,涌现出的像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女英模任长霞等等的先进人物数不胜数。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然使命、执政理念和发展动力。

第四,中国革命精神是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精神。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里,共产党历经艰险、饱受磨难而毫不动摇地勇往直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可贵精神。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胡锦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10]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革命精神在党的建设历程中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既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复兴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发展史。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革命精神正是源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源于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伟大的革命精神虽然产生于伟大的实践,但是伟大实践的成功需要革命精神的进一步支撑和鼓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革命精神对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国革命精神对建设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井冈山精神反映了革命低潮时期党的建设要服务于建立革命根据地、储蓄革命力量的特殊需要,对共产党人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长征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的特殊需要,对共产党人在绝境下杀出一条生路、实现战略局面的根本转变发挥了功勋卓著的作用;延安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从局部执政到夺取全国政权的特殊需要,对共产党人积累执政经验、培养未来国家建设的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抵抗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特殊需要,对共产党人传承民族精神、凝聚爱国情怀、实现民族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柏坡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特殊需要,对共产党人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中国革命精神对建设一个领导人民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革命精神继续向前发展,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恢复国民经济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等。这些革命精神集中表现了共产党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情怀。大庆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打破“中国没有石油、中国的石油资源匮乏”论调的特殊需要,对中国共产党人把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弹一星”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的特殊需要,对共产党人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用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对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革命精神对建设一个领导人民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精神继续发展,形成了新时期的公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公仆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在执政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共产党人更好地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突发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特殊需要,对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奥运精神反映了党的建设要服务于中国人实现百年奥运梦、彰显大国风貌的强国情怀,对共产党人向世界展示强国胸怀、勇挑实现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理想的担当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意义

中国革命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对于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发扬中国革命精神能为党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视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理论体系。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这些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范畴。但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求党不能局限于传统党建模式,而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

邓小平在谈到革命精神时曾讲:“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精神和拼命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9]他还说:“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9]

是啊,不仅仅是人需要有精神,政党、国家同样需要有精神支柱。将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纳入到“伟大工程”建设主线,可以从精神建设的角度为党的建设引入新的范畴,既能在理论上为党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视野,又能在实践中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其次,发扬中国革命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积聚雄厚有力的政党软力量。“软力量”概念是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等。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该概念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主权国家,比如对“政党软力量”的研究。所谓“政党软力量”,是“一种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基础上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是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产生的衍生功能;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政党软力量通常表现为‘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等多种不同形态”。[11]

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倒下的是数以万计的生命和难以计数的建筑,升腾起的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党是领导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在灾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凝聚起一群人心,一群人团结一心就能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被夷为平地的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村头,立起了一块刻着“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的石碑。在百姓的心中,党在,就有信心在,就有力量在,就有希望在!这正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在灾难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正是政党软力量的生动体现。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必将使中国共产党时刻充盈雄厚有力的政党软力量。

最后,发扬中国革命精神有助于党员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塑造高尚人格。无论是革命和事业,“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这是1945年7月黄炎培与毛泽东对话时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中国共产党目前就面临着从“聚精会神”到“精神懈怠”的危险,正如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特别突出地把“精神懈怠的危险”置于“四个危险”的首位。要解决精神懈怠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精神”着手。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1]而要抓好党员道德建设,塑造党员的高尚人格,关键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

党员是人民公仆,理应“我”为人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党员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拜倒在金钱、物质面前,反而一心一意为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党员只顾营造自己的物质家园,而忽视了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使思想失去寄托。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可以让党员在精神上有执着的追求,给自己的生活注入一种崇高和严肃,就会在诱惑面前保持理性。

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是党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能够塑造党员的高尚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助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实事求是、自力更生、顾全大局、廉洁奉公等优良传统与作风成为党员的价值追求、精神境界、文明修养和道德情操时,党员自然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仆。

总之,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中国革命精神,不仅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党的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激励、规范和凝聚作用,而且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会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孕育和武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09.

[2] 人民日报[N].2001-06-04.

[3] 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9-09-19.

[4]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锦涛.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07-07-28.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19.

[11] 崔保锋,孙秀民.软力量视域下的政党理论研究——论“政党软力量”概念的提出[J].学习与实践,2012(1).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