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审视与思考
2014-08-15容敏华
容敏华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530021
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要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高等教育研究属于软科学研究,它是以实现高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为宗旨,以推动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综合运用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多层次的科研活动。因此,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需要有一个机构进行管理和协调。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一类的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专职研究队伍。[1]它担负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工作,为高校提供咨询、决策服务,推动干部和教师开展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2004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研究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其发展对策。
一、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为学校的决策和决策实施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增强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了盲目性,推动了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资料,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批教育研究与管理人才。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校自身办学水平、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机构定位不明确
目前,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定位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定位为研究部门,纯粹研究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二是定位为直属单位,既从事研究工作,也兼顾一些行政事务;三是定位为行政部门,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挂靠在教务处、校办等部门,专门从事事务性工作。而地方高校由于受自身实力、地域环境、教育研究氛围等限制,在机构定位问题上,往往以第三种类型居多,这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由此逐渐削弱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咨询与指导作用,导致有些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任务不明确。
(二)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高校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不满意,认为它没有为高校的发展、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往往批评、指责多。这种批评虽是正确的,但探究其中的根源,我们应该看到,原因之一是决策者自身也存在问题。一些高校领导还停留在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型管理上,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如今高校的组织规模和管理工作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规模空前扩张,学科结构日趋复杂,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在学校规模由小到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组织规模和管理的复杂性已超越了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受制于传统教育管理观念,一些高校领导者未能完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个人决策仍占主导作用。一些地方高校的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在教育决策、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对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投入不足。由此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仅仅只有一个空牌子。[2]
(三)研究队伍不强
我们对地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网上抽样搜索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专职人员普遍维持在1~2人,最多的不超过5 人。研究队伍数量少、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已成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展的瓶颈。研究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属于从教学管理岗位、教学科研岗位转来的跨专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研究理论基础。而由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行政性事务的增多和经费的限制,研究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经费和精力进行继续教育或通过攻读硕士、博士来提高学历层次。此外,由于职称、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妥善的解决,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致使研究队伍不稳定、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突出。
二、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展的对策
(一)领导充分重视,准确定位研究功能
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其他机构、部门相比有较大的特殊性,它既不像校内的院系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各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也不像学校的机关部门,它没有行政职权,只是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单位,因而对其管理应从实际出发。但有一点,无论哪一种管理形式都要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该机构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并入行政部门的做法不可取,理由有三:一是两个单位的属性不一样,职能也不一样,带来了内部管理上的困难。二是萎缩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功能,如设在教务处,人们会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只是为教学服务;若设在校办,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就成为了第二秘书科。三是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如果高校连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没有,怎么会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有益的教学成果。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出发,设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学校党政领导也要积极投身于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力争使自己成为具备扎实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引入激励机制
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的组织领导、研究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研究工作过程的监督检查、研究成果的评审鉴定、研究人员的职责考核、与校内有关部门的联系合作、研究经费的使用管理,以及研究资料的建网建库等。在研究机构内部组织构架上,积极实行以项目为核心进行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使研究机构的优质资源流向项目或课题之中,营造一种人人争取多拿项目、多出成果的氛围。此外,要将研究人员在“德、能、勤、绩”方面的表现与经济利益挂钩。人的需求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对研究人员的激励要善于创造条件,通过有效合理的工作切实解决好基本需求层次的满足,充分展现人的自然属性,发展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3]高校在深化校内分配制度的改革工作中,应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在教学、科研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大幅度提高待遇,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三)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工作
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着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交流和教育思想宣传等基本任务,都具有直接为高校领导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谋服务的功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往往没有直接接受过高等教育学的系统训练,对高等教育的内涵、特点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影响高校科学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不断更新其教育理念,促进其素质的提高,这无疑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还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在教师和干部的上岗培训、岗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中,担负起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培训任务。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研究和咨询中心,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工作,主动发现、挖掘和承担校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力争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为学校服务的能力。
(四)以院校研究为主,辅以人才培养工作
以单个院校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进管理实践为目的,具有自我研究、咨询研究、行动研究特征的院校研究,更符合大学决策者建立教育研究机构的初衷,应该成为多数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4]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从事院校研究,是该机构在该校存在的理由。院校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并能使高等教育理论应用于高校管理实践。因此,开展院校研究的目的与设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初衷是极其一致的。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申报高等教育研究相关学位点,或者挂靠在别的部门招收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学科建设,加强对本校及社会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引导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
(五)做好“三结合”,增强研究运行实效性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本校的决策研究,必须做到“三结合”。一是研究、决策与执行相结合。要定期组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专家专题研究有关问题,争取在基本思路、主要观点等方面取得共识,确保研究成果成为学校领导的决策依据,并在职能部门得到认真执行。二是领导、专家与群众相结合。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应做到人人平等。学校领导在教育研究中仅代表个人意见,遇到问题时也要多与职能部门、高等教育研究部门进行沟通,共同解决,保证决策的科学化;专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有一定的话语权,在研究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为教育教学研究的正确性和决策的民主化奠定基础。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应用高等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来开展具体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升华理论。这样的研究机制必然使高校实际工作得到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从而避免盲目性。
(六)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活力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研究能力而又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特别指出的是,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队伍结构中,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持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因此,建立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持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是需要的,即绩优主持工作者所具备的素质。这既可作为地方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主持工作者选拔的依据,同时有利于主持工作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好的管理者和学术带头人。[5]地方高校在组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时,必须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重视优化配置研究人员的结构,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既要吸纳“科班”出身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又要配备一部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这样,既可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又可从事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人员的培养。要关心他们的学术进步和生活状况,对专职以及比较固定的兼职研究团队,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学术访问、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同时营造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学习与交流、知识共享、发扬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加强高等教育研究者之间以及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助推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水平和能力。
[1] 王青,陈亦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展路径的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 唐华生,叶怀凡.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困境与出路[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翁光聪.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4] 刘献君. 大学具有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5] 张辉.院校研究和学科建设并重: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功能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