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清代对《桃花扇》的文学接受

2014-08-15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李香君清人桃花扇

庞 杰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自《桃花扇》问世后,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1](P320),可见其流传之广。“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2](P30),就是对当时盛况的生动描写。咏剧诗则犹如现代摄影技术的“抓拍”,生动地记录了清人对《桃花扇》的真实看法。从现存清人的咏别诗看,清代文人群体把目光都集中在了李香君这一文学形象上。陈作霖评价说:“一曲桃花歌扇在,更无人似学香君。”[3](P536)金埴感慨地说:“南朝轶事断人魂,重展香君便面痕。不见满天红雨落,老伶泣过鲁西门。”[4](P339)朱永龄则说:“青溪杨柳两行秋,粉冷脂残箫管收。不是石巢歌舞处,凄凄风雨媚香楼。”[4](P335)以南明灭亡作为底色,突出李香君的不幸境遇。由于传统诗作注重含蓄的特点,清人诗作多似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审视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

由于晚明以来的颓废审美情趣泛滥,加之李香君位列“秦准八艳”,清代文人的咏别诗多借戏剧舞台内容以抒发红颜殒落的感慨:“君王不顾倾城色,零落人家李媚香”[5],“媚香楼畔清溪曲,种得桃花似美人”[3](P33)。

由于李香居与侯方域的遭遇涉及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时事大变故,所以在清代文人群体的咏剧诗中,也不乏歌颂李香居的忠贞节操的。如“天荒地老桃花死,此曲人间剧可哀”[3](P362),“几点桃花儿女泪,洒来红遍旧山河”[6](P48)。诗中充满了对其爱情悲剧的惋惜之情。但也不乏赞扬李香居忠贞的诗作:“一片痴情敲两断,还从扇底觅余香”[4](P338),“啮臂有盟甘玉碎,九原羞煞息夫人”[3](P362)。前诗直言其痴情,后诗则以息夫人苟延残喘反衬李香君的忠烈。而李香君血染诗扇,痛骂奸 ,则更为诗人所称道:“女儿鲜血能多少,洒去模糊点不分”[3](P362),“胭脂井畔事如何,扇底桃花溅血多”[7](P553)。“却奁更避田家聘,仿佛徐州燕子楼”[4](P336-337)。

此外,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由于侯李二人的悲欢离合牵涉着明朝三百年基业崩毁的沉痛往事,故而清代文人每谈及此事,无不感叹。尤其是李香君痛骂国贼立志守节的刚毅风范,更让清代文人群体感叹不已,“不羡通侯千乘贵,丈夫宁独在须眉”[8],“代费缠头用意深,阉儿强欲附东林。绝交书别金陵去,肯负香君一片心”[4](P337),“只有倾城悦名士,青楼一女胜奸回”[3](P362)。诗人都无不称道李香君的高风亮节,而位高权重的奸臣的龌龊不堪与品质低劣,与李香君比较更显其品质之高。

孙云凤的《咏李香君媚香楼》长篇诗作更可谓其中的佼佼之作。“香君生长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句咏其容颜美丽;“奄党纤儿想纳交,缠头故遣狡童招。那知西子含颦拒,更比东林结社高”则突出其身处风尘,却不忘国家的情怀;“楼中刚耀双星色,无奈风波生顷刻。易服悲离阿软行,重房难把台卿匿。天涯从此别情浓,锦字书凭若个通”则写她的一片痴情。[9](P250-251)

总之,清人的咏剧诗虽然也描写李香君的美貌,但更多的却是对风尘女子的高风亮节、忠烈节操的赞颂。

在《论中国的题画诗》中,孔寿山认为,广义的题画诗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10](P105-109)。关于李香君的题画诗大多存录于文人集子中,脱离画面,未与之构成有机统一体,所以它们应属于广义的题画诗。

莱辛说:“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11](P9-10)题画诗以静止的画像为吟咏对象,李香君的容姿成为主要内容,但这不是诗作的“终点”。其实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李香君虽不如陈圆圆那样拥有名满天下的倾国倾城之貌,也不如柳如是那样拥有才华洋溢的文思敏捷之能,更不如董小宛那样得遇江南才子冒襄而伉俪谐欢,但《桃花扇》一剧却使她声名鹊起。与此同时,这也引起了画师更多的关注。而题画诗也都指向传奇,即在静止的图画中,诗人联想戏剧内容发展的《桃花扇》,大发感慨。有些题画诗抒写了时代更迭的沧桑感,如陈文述《秦淮访李香故居题桃花扇乐府后》其四:“翠冷香消事可哀,百年红粉已成灰。吴门近识张公子,觅得蛾眉小影来。”[3](P517)但从总体上看,清人题画诗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李香君容貌的题咏。与戏曲文的间接描写其美不同,经画师的精心描绘,李香君之美可以想见。题画诗则倾向于此,因为画卷的内容首先进入诗人视野,这与直观性相关。如下一组诗句:

“薄晕脸烘霞,双鬓堆鸦,香名千载属侯家。剩粉零脂无著处,飞上桃花。”[3](P435)

“曼脸匀红,修蛾锁绿。内家妆束轻盈。长板桥头,最怜歌管逢迎。”[3](P743)

“脂痕粉泽气氤氲,人面花容两不分。”[3](P333)

前两词所绘李香君之美均十分具体,既写她脸色红润、发黑亮丽,并描绘其眉毛修长、穿着轻盈。第三诗则直接描绘她艳丽如花。但由于诗歌的含蓄委婉,这使读者不免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第二,对李香君忠贞爱情的赞咏。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引起诗人的联想,也就难免传奇的情节出现在题画诗中,这与孔尚任的描写较为相似。如:“不堪重忆旧笙歌,红板桥西水又波。扇底桃花何去处,只余鸲眼泪痕多”[3](P661-662),“南朝一段伤心事,楚怨思公子……鸳鸯一双双,欲采芙蓉,憔悴隔秋江”[3](P434)。““鸲眼”,即鸲鹆眼,指眼睛周边有色晕,前者含蓄地写出李香君的相思之苦,后者则以成对的水鸟,对比二人之别离,展现李香君之愁苦。

第三,对李香君刚毅爱国的题咏。传奇中李香君与复社文人来往,并与奸佞保持距离,题画诗对此热情赞扬。其却奁和拒婚的行径,是题画诗中的重要内容,如:“难把黄金买妾心,琵琶一曲觅知音。美人侠骨党人胆,不识侯门海样深”[3](P300),“却聘词高气薄云,含光佳侠有精神。一编乐府桃花扇,占断秦淮二月春”[3](P518)。前者写李香君与侯方域意气相投,鄙视权佞,弃金取义。后诗述其却奁之事,赞扬其义。“美人侠骨”和“佳侠”更是直接说她正气凛然,这也透露出其爱国品质。而陈文述《题李香小影》诗对李香君三方面特征都进行了吟咏,亦抒发了历史沧桑感[3](P496)。

总之,咏剧诗的写作过程和题画诗不同,咏剧诗在《桃花扇》动态的情节中,选择几个画面,突出李香君的容貌、忠贞、刚毅,暗指其爱国品质。题画诗则以静态的图画展开联想,将画像与《桃花扇》结合起来。但殊途同归,它们都反映了清人对李香君美丽、钟情、刚毅爱国形象的接受,并推进其在后世的流播。

[1]黄建军.康熙与清初文坛[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玉芹.孔尚任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徐振贵.孔尚任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石卓槐.留剑山庄初稿:卷二十二[Z].清乾隆四十年石卓椿刻本.

[6]周宇澄.船山诗选[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7]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8]王廷灿.似斋诗存:卷五[Z].清刻本.

[9]袁枚.随园诗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

[10]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6).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李香君清人桃花扇
桃花扇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