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交际策略中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2014-08-15原驰王姜辛歆
原驰王 姜辛歆
(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 150001)
一、语言交际策略及其意义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每当人们开口说话时,在头脑中就一定会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要实现。为了更便捷、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说话时必定会运用某种策略。这一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个不断地选择语言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义生成者不但要选择语言形式,更要选择交际策略。语言形式的选择以交际策略的选择为基础进行,而语言交际可以归结为对于交际策略的运用,因此交际策略的研究在语用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说,交际策略的研究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策略的研究。
语言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的具体言语意义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者途径。在语用学领域内,交际策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隐含意义或者间接语言、隐含意义与明示意义或者直接性语言与间接性语言之间的切换达到交际目的的方式。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坚持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者实施交际策略的核心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卡内尔(Canale)和斯旺(Swain)提出,交际能力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它们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法能力是指说出、写出并且理解某一语言的音系、句法和词法形式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社会文化规约和话语规则为依靠的。策略能力即说话人有效地向听话人发送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语言使用者使用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ies)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其中在语言交际策略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与文化不能脱离彼此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共生、共存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化系统的人有不同的语言活动特点。澳大利亚英语保守、严谨,美国英语直率、宽松;他们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从本质上来分析,语言具有文化的特质。首先和文化一样,语言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是人类的创造物。人类创造世界、创造自身,这与语言的产生同步开始,须臾不可分离。语言只有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和发展,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有哪一种生物也能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它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动物之间也存在着交际活动,但动物之间交际的工具不是语言,而是种种能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媒介。其次,和文化一样,语言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是由于自然条件制约而形成的过程。它也不是先天基因的遗传,而是后天习得的。语言是有意识、有语义的,它不仅表达情感,而且表达理智、逻辑和推理,而人是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众所周知,在狼群中长大的人不具有人类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经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假说,他强调的是人类的语言能力。语言是后天习得这一命题,仍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共识。最后,和文化一样,语言具有共享性。文化不属于任何个体的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语言也是这样,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
三、语言是文化的工具
人类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虽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交际工具,也不是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唯一思维工具,但它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而文化行为又离不开思维。精神文化是思维的直接产物,物质文化是思维的间接产物。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得以存在的工具。由于语言的工具作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才成为可能,而负载思想的语言使文化可视并且稳定。
四、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文化要世世代代相传,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才能进行。文化传播的物质不少,但语言最佳。语言通过周密的符号系统把文化存储固定下来,并自古传播至今,从而成为文化传播的最理想载体。萨丕尔在《语言论》(E.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1949)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人类精神创化的最有意义、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完成的形式,能表达一切可以交流的经验。”[1](P552)这个形式可以受到个人的无穷改变,而不失它清晰的轮廓,而且,它也像一切艺术一样,不断地使自身改造。可以说,语言是我们所认知的最广博的艺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结构语言学派的鼻祖索绪尔(Saussure)认为:“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一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2](P116-125)而这种规约要通过具体语言系统加以实现,其过程需借助语言自身机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确,语言符号的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完美结合使语言具有能指性,能对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内容进行指称和替代。与此同时,语言符号具有与人类思维同轨的线性特征,具有适合于思维活动和交际活动所需要的创造性特征,这就使得语言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3](P42),而人类运动着的思维能对客体的观念性进行把握,并能再现这一观念。这是其它符号系统所不具备的特性。后人通过学习前人是有的语言,也就同时学习了前人的文化。语言因此成为文化传播的最自然、最方便的载体。
五、语言是文化的形式
语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语言文化现象本身,而且还表现其他文化,例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等。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因此,人们必然把认识世界的成果通过语言巩固并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开去,语言自然承担了记录文化的重要职能,从而人类文化的大部分内容都记录在语言里。人们通常认为,语言记录文化表现在言语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上,如《贝尔武甫》(Beowulf)是在基督教已传入英国以后完成的,那时英国社会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它以一个社会氏族的故事,反映七、八世纪英国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民间的一种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这样,语言就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表层,透过表层可以看到文化的内容与实质,而观察一种语言,也就观察到一种文化。事实证明,语言以最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现了文化,而且通过语言也揭示了其中积淀的文化。
六、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语言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因素难以替代的作用。正如思维不能凭空进行一样,文化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和思维过程的成果,也不可能完全孤立、抽象地存在,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语言是文化的工具和传播载体,也就是固定文化最重要的形式。文化通过语言的固定而具有了可以感知的稳定的物质形式。此外,语言在使文化物质化的过程中,不断使文化变得清晰可辨。如果一种文化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况之中,那这种文化还是模糊的,而语言可以通过解释来使文化清晰,最终得到确认。与此同时,语言是文化的形式,为了适应和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它必须随时添加新的成分,例如增加新的词语和句式,废弃旧的词语和句式。这样,语言就因为文化的推进而逐渐地丰富和发展起来。语言在历史上的宏观演化都是由文化上的原因引发的,而语言在历史上的微观变化也往往来自于文化的推动。总之,语言的变化不能归结于语言本身,文化是对语言变化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一层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另一方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
七、结语
要学好语言,就应掌握语言交际策略,缩小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差距。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也越高。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外语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对文化差异的内容应予以注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都非常重要[4](P28-31)。上述只是一些比较典型的方面,类似现象还不足以一一道来。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过教与学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利用语言间的比较学习,就能充分利用语言的交际策略,有意识的归纳总结,并加以分析,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P33-39)。交际化外语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本族语与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6](P55-61)。所以,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授者和学习者都应该注意到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充分了解所习语言的文化背景,形成比较完善的语言认知体系,进而逐步向目的语靠拢。
[1]Gove,P.B.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G.&C.Merriam Company,1976.
[2]Se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NP:Longman,1992.
[3]李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2000(5).
[5]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唐家珑.交际语用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