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

2014-08-1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鲁四阿毛鲁镇

谭 莉

(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重庆 400074)

祥林嫂的命运代表了中国大多数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不能为自己的自由做主,不能为自己的未来抗争,总是受封建礼教和夫权的束缚与欺压[1]。不过,祥林嫂的抗争精神确实新式女性的起点,内心的叛逆表明了对命运的不屈。

一、命运的抗争

祥林嫂在其一生的命运中进行了四次抗争,这就体现了她性格坚强的一面。祥林嫂在同命运的抗争中总是那么顽强。祥林嫂的第一次抗争是在丈夫死后,她去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在封建礼教时代,妇女应该信奉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不能改嫁,并且要听夫家的安排。从这些方面来说,祥林嫂应该听从夫家严厉的婆婆和小叔子的安排,任由他们的摆布。但祥林嫂骨子里是叛逆的,她不会听从命运的安排,毕竟当时她还很年轻。丈夫春天死去,她冬天就逃到鲁镇当女工,那时候她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自己也算是个自由身;当夫家婆婆和鲁四老爷算清工钱之后,祥林嫂是被他们一个抱住,一个帮着拖进船的,即使这样,祥林嫂依然哭喊了几声。这些都证明了祥林嫂一直在进行着抗争,她不屈于封建礼教和夫权。但祥林嫂毕竟是一个弱小的个体,这种抗争是微不足道的,以致后来被夫家卖到了山里。

在被卖给贺老六的婚礼上,祥林嫂进行了第二次抗争。一般的再嫁女,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委屈自己。而祥林嫂则是在婚礼上打闹一场,直到人们七手八脚地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她仍旧骂。表面上看,她应该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实际上,她是在和自己的命运作抗争。祥林嫂改嫁,最终得利的是夫家,婆婆为了给自己第二个儿子办喜事,于是把祥林嫂卖了凑钱,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欺辱。

第三次抗争表现在捐门槛这件事上。嫁给贺老六之后,祥林嫂生下了阿毛,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自己。丈夫死去,儿子被狼叼走,房子被大伯收走。祥林嫂又一次来到鲁镇当女工,这一次和上一次完全不同,她整个人像被抽空,没有精神寄托,逢人就说“我们阿毛很乖……”死了两个丈夫,在当时看来这个女人命不好。祥林嫂为了改变现状,为了向命运抗争,就去寺庙捐了门槛,以为可以在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时坦然拿酒杯、筷子,却被大声呵斥。祥林嫂以为只要捐了门槛,就能避免死后被两个男人争夺而锯开。虽然她这种做法看起来是愚昧且迷信的,但却表现出她对命运的不屈,希望能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自己死后的命运。

在遇到“我”时,祥林嫂对世上是否有魂灵和地狱提出了质问,她想知道自己死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她在临死前还是要和命运作斗争。她以为“我”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她以为“我”可以拯救她,可是最终她的抗争都是徒劳。

二、心理特征构成命运悲剧

在《祝福》中,祥林嫂有典型的心理特征,这些其实也是构成她悲剧命运的因素[2]。失去阿毛之后,祥林嫂开始变得歇斯底里,无依无靠迫使她再次来到鲁镇。而这时的祥林嫂已大不如前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她精神不济,记性极差,经常忘记做事情。阿毛的死对祥林嫂来说打击是最大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她不断寻找安慰,不厌其烦地说阿毛的事,她想要找到一个心理寄托,但这终究是徒劳。那时的社会,人们的同情心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祥林嫂的悲剧只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剂,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同时,祥林嫂内心是压抑的。面对鲁四老爷的虚伪、冷酷,她只能埋头伫立,在祭祖时不能碰碗筷,这是对祥林嫂的一大侮辱,可是祥林嫂作为封建妇女没有反抗的余地,况且她还要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忍辱。

生活在封建礼教甚严的社会,祥林嫂是焦虑的。她的命运百转千回,逼嫁、被卖、再寡、丧子,加上无家可归,把祥林嫂推入了命运的黑洞,看不到一丝光明。她以为去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就能相对自由地过上美好的生活,她以为捐门槛就可以避免死后被两个丈夫争而劈成两半。她以为遇上“我”就可以解开内心的疑惑,殊不知这些都促使她悲剧命运的深化。最终,她在焦虑和恐惧中死亡。

三、家——到不了的幸福

家,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毕生的避风港,是幸福的源泉,是奋斗的动力。而家对于祥林嫂而言是虚无缥缈的,她没有自己的家,她一直都寄宿别人的屋檐下[3]。祥林嫂是一个传统女性,她渴望有一个家,她也曾有过家,只是这些到后来都成了过往云烟,都成了奢侈。这就注定了她的命运已然是悲剧。祥林家应该算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开始。如果没有丈夫祥林的死,也许祥林嫂会和丈夫有一个完整的家,男耕女织,生活幸福。然而,祥林的死,宣告了祥林嫂梦想的破灭。祥林的死使祥林嫂痛苦不堪,她忍受着丧夫之痛、婆婆的折磨、世人的刁难,为此她逃离了曾经给了她希望的家,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

祥林嫂以为换了新环境,换了新的生活方式,自己就可以找到一种安宁与幸福,但她不知道,鲁四老爷家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而已。第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祥林嫂是觉得幸福的,她勤奋、刻苦、能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过着自由的日子,也许这就是祥林嫂寻找的小小的幸福。那时,她脸上总有浅浅的笑,她走出了失去丈夫和被人折磨的痛苦的阴影,她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归宿。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夫家的婆婆就带人把祥林嫂捆绑回去卖给了贺老六。

嫁给贺老六,最初祥林嫂是不屈服的,不断地抗争。待阿毛出世,她的观念有所转变,此刻她才真正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完整的家,丈夫为生活奔波,自己则在家里带阿毛,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命运总是和她开玩笑。这些温暖与幸福总是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是再寡丧子,是她失去了所有的精神寄托,让她一夜之间变得萎靡。在这时候,祥林嫂还是选择再回鲁镇,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哪怕是片刻的温暖,她都觉得是幸福的,因为这毕竟也算是个“家”。可是到最后,祥林嫂还是被赶出了鲁四老爷的家门,就这样,她没有安身之所,走投无路,只好流落街头当了一个乞丐。直到生命的最后,她都还没有找到归宿。祥林嫂在死前还对地狱和魂灵提出质疑,她想知道人死了是否有魂灵,人死后是否会进入地狱,她依然在找自己的归宿,她还是向往着自己能有个家[4]。

四、女性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的悲剧实则是反映了当时中国旧式妇女的悲剧命运,也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彻底反封建。祥林嫂受尽封建礼教的压榨[5]。丈夫死后,为了摆脱婆婆的折磨,她逃到鲁镇当上女工,以为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自由,但后来却被婆婆和族人捆绑回家,继而卖给贺老六。嫁给贺老六生下阿毛,祥林嫂过上了短暂的安稳幸福的生活,但她的命运依然多舛,第二个丈夫死去,自己的孩子也被狼叼走,这对于一个封建劳动妇女来说是极度痛苦的。她不能选择自己的丈夫,好不容易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又是那样的短暂。千辛万苦攒下钱去捐了门槛,以为可以得到人们的怜悯,以为可以从此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却被鲁四老爷赶出门。最后不得已,只能沦为乞丐,过上沿街乞讨的日子,最终在祝福中死去。

祥林嫂的一系列悲剧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现状,劳动妇女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没有自由,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她们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她们最后的命运也只能归结为死。也许只有死了,她们才不会感到痛苦,也许死了,她们才会到达所谓的“天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给我们塑造的一个封建礼教下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们唯一的反抗精神也被时代扼杀。而祥林嫂内心的叛逆与反抗精神却激起了后来的新式女性为了女性的权利而不断斗争。

[1] 饶艳华.《祝福》中祥林嫂的春天为何如此寒冷[J].文学教育,2010(2).

[2] 黄文.《祝福》中祥林嫂的变态心理[J].文学教育,2008(1).

[3] 叶木桂,陈燕.无边的控诉:茫茫天地,何处是我家[J].现代文学,2010(2).

[4] 胡才众.《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J].文学教育,2009(12).

[5] 潘萍香.《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苦[J].文学教育,2007(10).

猜你喜欢

鲁四阿毛鲁镇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大吃一井”的阿毛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贼不打,三年自招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