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代汉语词汇中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关联
2014-08-15郭英
郭 英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 中文系,内蒙古 集宁012000)
一、汉民族文化核心内涵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古汉语词汇之间的关系
1.尊卑观念
中国封建等级社会持续了几千年,在这种社会体系之下,一直奉行的是君主至上的理念,皇权是最大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冲撞君王,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人形成了不同等级的人对高自己一级的人的称呼都必须要严格遵守尊卑有序的原则。比如说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妻子对丈夫等等都要用专门的敬称。
最典型的一种类型是古人对自己的称呼,在上古时代里,一国君主通常情况用“予一人”、“冲人”、“冲子”等来称呼自己;在春秋后期之后,古代君主通常用“寡人”、“孤”、“朕”等称呼来指自己,而我们大家都熟悉,并且常常拿来自嘲的称呼“寡人”说的是缺少品德修行的人,“孤”意在说自己的言行还不能赢得民众的归心,从表面上来看用这个称呼来自指自己做的不够,看上去是谦虚的一种说法,但是实际上是为了故意拉近与臣子以及群众之间的关系,笼络人心。
上面说到的是地位尊贵的人对自己的称呼,那么处于下级阶层的人们应该如何自称呢?在古代,通常情况下下属对上级时用“微臣”、“属下”、“卑职”等来自称。普通老百姓对达官显贵通常用“小人”、“草民”“奴婢”“民女”等来自称。
2.伦理道德观念
第一,道德观念。孔圣人是最早提出“德”这一观念的儒家创始人,孔圣人一直提倡的一点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他看来,道是最高的一项标准,而德是一种表现,在“德”中最高的一个标准就是“仁”,而它又通过艺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是礼仪。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称,关于这方面。很久以前就有古圣贤者潜心著作了《周礼》、《礼仪》等论著。从一个国家的管理来说,所谓的礼也就是法制,它是这个国家得以有序发展的各项活动的规范以及秩序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通过它来维护基本秩序,通过它来实现整个国家的有序发展。
二、古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1.古汉语词汇的使用与汉民族核心文化之间的关系
(1)尊卑等级文化在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之中的体现。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等级体系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明显地看到封建等级制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从古汉语词汇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我们可以从这些词汇中看到等级制度的变化。对于处在不同的阶级层面上的人,同一件事的说法也是不一样的。古代皇帝死了,通常都说“驾崩”,皇族人士死了就说“殁了”,而普通老百姓死了则说“死了”。
(2)从亲属之间的称呼用语可以看出宗室中的等级制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家族之间的尊卑有序,讲究血缘和亲情,同时一般情况下我国的民族从属分支体系比较复杂。古书中专门有关于我国古代家族中直系亲属的称谓就有13 个,分别是“高祖王父、曾祖王父、王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
(3)从古汉语词汇中大量的敬词和谦词我们可以看出礼仪性的由来已久。通常情况下,敬词用来指那些身份地位比较尊贵的人,如:称呼同辈的人为“君”、“大夫”、“卿”、“公”、“明公”等。这些称呼都是对对方的地位、能力、社会作用的一种肯定与赞扬。谦词是一种被普遍使用的词语,不同阶层的人对于这一类词语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普通民众通常用“愚”、“敝”、“鄙”、“老夫”、“小人”、“仆”等词语来自称。
2.从古词汇的很多引申义中也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内涵
虽然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但是因为历史发展的各种原因,文化也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一点从古汉语一些词汇的引申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比方说表时间的“年”字原来是指庄家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因素的作用变成专制时间的“年”字。
3.古汉语词汇中的汉民族审美文化
不管是从文字的结构还是从发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汉语言学的深奥,同时也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就是“对称”与“含蓄”。下文是对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的研究分析
(1)古汉语词汇的骈偶特征。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普通的民宅,甚至是屋内装饰版设挂件,中国人都讲究一种均衡,成双成对的对称美。这一点反应在词汇表中,就是从单音词走向复音词这一规则的使用就是最好的体现。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用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来举例说明,如:“珠圆玉润”一词中,珠与玉相对,圆与润相对。意思是:像珍珠一样圆,像美玉一样光润。
(2)古汉语象征词汇的运用。在古汉语词汇中还有一类词汇叫做象征词汇,从这些词汇的存在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些词汇虽然从外形上开起来十分的简单易懂但是正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形体结构与语音结构才将一种深邃的有内涵的东西展示出来。比方说“梅花”:因为这种植物在可以在冬季最严寒的阶段,用坚挺不倒的身躯迎着风雪开出晶莹粉透的花来,所以,人们就借用这一植物来代指那些有骨气,高风亮节的人士,它也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描述歌颂的对象。
还有“松柏”,因为它属于四季常青,寿命很长的植物,所以人们经常用“寿比南山不老松”作为老人寿宴上的祝福语,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很多墓地最长见的也是松柏,用以表示对逝者灵魂的尊重。此外松柏还具有能够克服严峻艰辛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所以常有文人用它来指那些有骨气的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语言中的最小组成元素,词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所以说从古代汉语词汇着手,能够较好的了解汉民族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文化价值。
[1]宁佐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3 -135.
[2]本报记者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 -02 -13,(05).
[3]许华.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