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2014-08-15曹奕婷
曹奕婷
曹奕婷,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其词号为“易安体”。著有词集《漱玉词》,存词约六十余首。清照词描绘了一个温婉娇媚,清秀多情的女性世界。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古代女性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在作品中女性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李清照是一个特例,她不但与夫婿赵明诚情投意合,还率真大胆书写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情感生活的种种体验。她写少女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她写初恋的矜持羞涩:“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她写新婚的幸福甜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丑奴儿》 )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写爱侣早逝的悲凉凄绝:“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满纸真情,一部《漱玉词》可以说就是词人的情感自传。从其情路历程可知她那蓬勃的生命状态使她的女性意识得以自由生长并在词中自由展现。
一、崇尚自由的“笑语檀郎”
活跃的生活,正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在宋代词坛,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难能可贵地抵挡住这股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而在写真情实感的时候,又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她的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生动的形象,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陈,而是靠白描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她虽是“名门闺女”,但终有属于她的少女生活和情怀,所以在她的词里年少时代,她词里总活跃着少女活跃的激情,青春的欢娱,生活的高潮这几类形象。有如以下一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断,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也多指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宋代·胡仔说“此语甚新。”可见,李清照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中主人公丰富而敏感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使一个充满着灵气的抒情形象顿时跃于纸上!
李清照对于词的修养,来源是多方面的,而在摄取“瞬间”的表现“永恒”这方面也较为突出,她笔下的抒情主人公也由此而长存千古。在表现主人公热爱大自然及大胆追求爱情等形象上,李清照也是通过瞬间来表现永恒的。如她的下面几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语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表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顾,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妍,含情吐媚。它既没有无计可排遣的相思愁绪,也没有悲世伤时好辛苦的印记,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从风格学上考察,它应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
再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李清照化用著名的晚唐宫词作者韩偓的诗《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映中门。显见,李清照词中这“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脱胎于韩诗词,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偓诗中的女子是“和笑走”,而后“手搓梅子”,似乎略显轻薄,而李清照这一回眸间,天真少女的无尽娇羞,纤毫毕现,倚门偷觑,羞见又想见的微妙小心思,只好借着一粒梅子的清香,去掩饰,更加地细腻婉转,情趣盎然。
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之词,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揭示了自己内心世界。词里表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几乎等于她自己,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她利用词为抒情工具,冲破封建思想禁区,勇敢而热烈地为自己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谱写心曲。在这些爱情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人性美恰恰又是通过李词的语言美,形式美,及音律美传达出来的。这在唐五代北宋的爱情词中绝无仅有,在整部词史上也寥寥无几。
二、刻骨相思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这使得易安词与传统的词有所不同。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与赵明诚成婚。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每一次夫妻别离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凡是遇到夫妇的分离,李清照就催生了思夫情愫。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坦率深挚,感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可以见识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自然地引出来。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厢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他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范仲淹《御街行》“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更显细腻。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于呼吸之间,挥之不去,遣之不散。“才下”“又上”,仍是浅语,思愁却至深至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不久,夫妇两地分居,时届重九,思念之情尤其强烈,李清照便写了首词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说明了晚上夜间的孤独。“佳节又重阳”点出了季节,这里用佳节重阳为反衬,这样的佳节,赵明诚不在,不能一起饮酒对诗,从早到晚都是孤寂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中“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东篱就暗示着菊花,说自己在种满菊花的地方拿着酒杯,小口抿着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黄昏后”说的正是最寂寞的时候。可见,她独自一人在菊花前已经很久很久了。闻到花香想起思念的人,真想与他一起共同欣赏。可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路途遥远,采花送去又办不到,惟有写下我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之中。前面写的思念寂寞之情已不少,这里笔锋突转,不再直说相思怀念,却道菊花清瘦,帘内的人也一样清瘦。由此以往,长亭边,古道旁,安排酒宴夫妻二人把盏话别“阳关四叠,唱千千遍,泪湿罗衣脂粉满。”可该走的还是要走:“惜别分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从此以后,便是剪不断的相思,浇不透的浓愁。
三、忧困不屈的“鹣鲽情深”
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兄弟三人遭到蔡京诬陷,被罢去官职,携家带眷回到山东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退居青州之后,并没有因为政治失意而牢骚满腹。相反,用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原话来说,他们是“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夫妻二人为何虽“穷”却不坠青云之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彼此相亲,相爱,相知,相敬。特别是李清照,并不因为赵挺之对待自己父亲的态度而迁怒于赵明诚,也未因为赵家现在遭殃而对赵明诚反唇相讥,幸灾乐祸。相反,她一如既往地给予赵明诚宽容,谅解与关爱,并深情地爱恋着处在人生低谷的丈夫。
李清照为青州的居所取名“归来堂”,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以表明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志趣,用行动来支持丈夫。这个斋名和雅号来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题目以及其中两句话:“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来”道出了李清照对爱情深情的态度,她希望远行的人,马上归来,不仅是肉体,更是灵魂和心灵的归来。
青州十年,夫妇二人一起从古籍校勘,题签和文物考订鉴赏工作,赵明诚基本完成了金石学著作《金石录》,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物收藏家与研究家之一。其中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两千多种,三十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 后规模更大、更具文物史学价值的金石学专著。《金石录》的完成,饱含着李清照的功劳,是他们夫妇幸福美满的婚姻、爱情的结晶。
青州十年,是赵家遭受大变,感受时局动荡,人情冷暖的十年,却是李清照一生最惬意最幸福的十年。窘迫的生存环境被李清照称为“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发出“甘心老是乡”的感叹。屏居青州,李清照实现了“由创作实践到创作理论”的“质”的飞跃,这主要表现在诗词创作理论作品《词论》的问世上。《词论》列举北宋柳永、张先、晏殊、苏轼、黄庭坚、秦观等16位名家加以评骘。李清照在重点历评了北宋词坛名家大作的前提下,提出了词要高雅、协律、舖叙、典重、尚故实、主情致的创作要求,并特别强调词“别是一家”,即词为音乐文学,又与乐府声诗不同;词必协律,是为《词论》 的总纲。《词论》阐述了词学家、词作家李清照关于词的创作主张和美学思相,同时尖锐地批评了许多词坛老宿,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纵观二千多年文学史,有卓越文才的女性作家能依据创作经验写为理论文字的,在李清照之前闻所未闻。《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立见解的第一篇词的创作理论,而且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
四、讼而离之的“驵侩之下才”
李清照再嫁张汝舟,是在赵明诚死后三年左右。张汝舟时任右奉承朗监审计司,他接近李清照是为了她手中的古董,而不是为了爱,更不是为了她那满腹才华。赵明诚的死,对李清照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而张汝舟,就是利用这点,在李清照重病不起,身心疲惫,防御之心降到最低点时出现在身边。李清照和他结婚三个月左右,就彻底地认清他的丑恶真面目……于是,李清照就选择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动作:她毅然将张告上官府。在那样一个重视礼教的社会,女人是没有这个权利和勇气。因为,男人是她们的天,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女性要完全顺服那些男权主义者,默默忍受男人所带来的痛苦。而李清照告发张汝舟,她要面临的是,自己要受监狱之刑。但这个女子凭着她那坚韧的灵魂,不惜冒着入狱的危险也要离婚的决心毅然决然地把张汝舟告上了官府。李清照后来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过一封感谢的信《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在这封书信里,她详细而系统地说明了自己和张汝舟纠葛的过程。“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当时一些文人,在作品里边提到这件事时,多是充满了讥笑和嘲讽。如《苕溪渔隐从话》中胡仔说:“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 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王灼《碧鸡漫志》 卷二载:“赵死,(易安)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可见出身名门的才女李清照在当时所面临的压力和嘲讽,但她表现出果断的判断力,跟丑恶的婚姻决裂的决心,并把这种决心坚决付诸行动的这种精神在客观上挣脱了当时传统伦理的道德的规范,踏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强音之一。更令我们领略了易安居士爱情观的进步性,超时代性。李清照不学那些从夫而终,委曲求全,忍辱偷生的弱女子,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胆的爱,大胆的恨。她以自己的行动为女性树立了爱情的典范。
李清照以其才名于世,并余响后世,称誉百年,开一代之风气,况周《翥风词话》 卷二便说:“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后世闺阁多以易安为楷模,叹其才华,羡其伉俪情深,也为她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发掘女性自身的天赋所感动。
关于宋代士大夫不敢用词来反映的闺阁妇女的生活或男女恋情,她都毫不顾忌地、夸张地进行反映和表现,既展示了李清照胆识的超凡脱俗,又证明其独立的妇女意识及自信自立的人格力量。作为一位妻子,李清照追求的不是贤妻良母型而是男女伙伴关系型。李清照不是仅以对丈夫的温柔体贴为满足,而是追求一种平等的价值原则,一种相互理解的知己意识,一种志同道合的伴侣关系。她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礼教完全悖离,一方面站在平民性的视角表现出对礼教的蔑视,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与丈夫之间的平民性夫妻“平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