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室宜家话《桃夭》

2014-08-15车素萍

语文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夫家周南诗节

○车素萍

(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长治046021)

翻开《诗经》300篇,《桃夭》一首,以其浅显易懂、明快温热,从古至今倍得人们青眼看顾。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不过无论如何变化,还是以女子婚嫁之说居主流。

一、《桃夭》灼灼歌婚嫁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篇论述《桃夭》主题的博士论文,《〈诗·周南·桃夭〉新解》。作者提出了一个与前人截然相反的观点:驱鬼说,即《桃夭》的主题是先民驱鬼时的唱词。理由有三:其一,桃树桃枝历来为驱鬼辟邪之物。《典术》记载:“桃者,五木之精,能厌伏邪气。”其二,人死曰归。“之子于归”是说,那个鬼魂啊,请回到属于你的归处,不要危害人间。其三,“周南”之“南”字,在古代是指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本称“南任”。“周南”的意思是周地祭祀之乐器。

上述论证,完全颠覆了《桃夭》的传统主题观,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不过,单就主题而言,笔者更认同婚嫁之说。其一,桃之物象,在古代除了具有厌伏邪气,还有其他作用和意义。古人以桃子象征圆满长寿。再者,若是以桃枝驱鬼,一枝即可,焉用灼灼一院。其二,汉字大多是一字多义,春秋时期尤甚。“归”字之意,除了指人死,还指出嫁,而“归宁”、“归省”之意,都是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其三,诗三百篇中,周南11篇,居国风之首。其中,前6篇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有关婚姻和家庭的,也都与驱鬼祭祀无关。

二、《桃夭》不是彼岸花

青年女作家安意如说:“《诗经》是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然而,作为民歌的《桃夭》,非常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花,从古至今,它一直伴随我们左右。也许,它曾是我们心底响过的声音,是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

《桃夭》由三个诗节组成,看似重复,实则各有侧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一诗节的内容是:阳春三月,桃花在庭院盛开,艳丽如火。美丽的姑娘要出嫁,她的容颜比桃花还美。姑娘啊,今日你就要成为他的新娘,从今往后,你要温良恭俭,要善待夫君啊。

《诗经》惯用比兴修辞,此一节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是起兴之句,以桃花盛开的热烈象征婚嫁场面的喜庆热闹,又以桃花的美艳,衬托新娘的娇媚。“宜其室家”中的“宜”字,有和顺、相宜之意,“室”指小房间,此处指夫妻共同生活起居之室,即洞房。那么,这一节的重点内容,是作为长辈的新娘的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女儿,嫁到婆家后,要夫妻和睦,相敬如宾。

古人非常看重夫妻纲常,在夫妻关系中,强调妻子的和顺、隐忍、宽容,也就是所谓的敬顺之德,简而言之,就是“宜”。作为娘家人,特别是父母,都希望女儿为人妻后,能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第二诗节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桃树长得多么茂盛,桃花开罢就要结出小桃子。美丽的姑娘要出嫁,从此之后就要生儿育女啦。希望你在夫家恪守女子的本分,勤俭恭敬和睦那个大家庭啊。

第一诗节中,卒句是“宜其室家”,重点在“室”,也就是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此一节卒句是“宜其家室”,重点换成了“家”。千万不要以为“家室”和“室家”的意思是一样的,古人惜墨如金,仅仅是两个字顺序的颠倒,却变化出不同的内涵。“家”不同于“室”,“家”泛指整个大家庭,以及有关那个家庭中的一切生活内容,诸如洒扫、洗涮、针线、厨艺、育儿等。那么,在这一诗节中,新娘的长辈叮嘱女儿,要做一个符合标准的女主人,要宜家、兴家、旺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第三诗节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桃树啊,长得多么茂盛,绿叶浓密,一层又一层。美丽的姑娘今天要出嫁,从此之后多生育,开枝散叶兴旺夫家,言行有节,脾气和顺,其乐融融和睦全家人。

此节的重点落在“宜其家人”之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都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人口众多,关系复杂。作为新妇,要面对夫家的众多亲人,还要与他们协调好关系,实非易事。上或有爷爷奶奶、父母双亲,甚至伯父叔父大娘婶子,中有兄弟姊妹妯娌人等,下有侄儿男女,外有仆佣、亲戚、朋友、邻里人等。新娘初来乍到,一定要小心谨慎,处理好与夫家亲朋的关系。上孝敬顺长辈,中和睦兄弟姐妹妯娌,下疼爱关心儿女子侄。这对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姑娘来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父母对女儿反复叮咛,只怕女儿到夫家后,被人笑话,甚至被人看不起。

这样的场面,谁不熟悉,谁无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切历历在目。

三、桃夭灼灼宜千古

一首《桃夭》,千古佳构。无论是谁,只要看到,都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因为人们从那桃花庭院里,看到一个靓丽安娴的好女人,从初嫁的青涩,到持家的成熟,再到儿女绕膝的圆满。这一切都得益于她的“宜”。有学者认为,《桃夭》中最传神的文字是“灼灼”,以“灼灼”一词形容桃花之艳、新娘之美、婚嫁之喜,可谓不俗,又一箭三雕。但笔者认为,真正将炼字功夫发挥到极致的是“宜”,一个“宜”字,贯穿三章,语意却不重复;一个“宜”字,概括了一个好女人的所有美德,贤良淑德,和顺恭俭;一个“宜”字,凝聚了当时人们对女人的德行规范,那就是“三从四德”。“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对女人的要求,以现代人的价值评估,虽然剥夺了女人的独立性,而“四德”对女人的约束,却非常具体而适用,即使是现代社会,也完全需要。

无论什么时代,对家庭来说,娶到贤妻是何等幸事,所谓妻贤夫祸少。又说“女人嫁不对是一辈子的事,男人娶不对是三辈子的事”。可见女人的贤良与否,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家庭,还影响到整个家族。对照古代休妻之“七出”条例: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偷盗。七出,也叫七弃,条例规定,妻子如果犯了其中的任意一条,丈夫或夫家就有理由休妻。而且,被休对女子和她的家人来说,都是很羞耻的事情。所以,做一个宜室宜家的女人,关系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声誉和幸福。尽管“七出”条例出现在汉朝,但在尊崇理法的商周时期,人们对女子已经有了很多要求和规定。再看古代那些真正的智者,择妻的标准向来是重才德轻容貌。齐宣王娶妻无盐,无盐不仅貌丑,而且是“剩女”,但她品德贤淑,胸怀治国韬略,帮助齐宣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孔明乃一代人杰,羽扇纶巾,文韬武略,有着绝世的风流儒雅,却娶黄氏丑女为妻,助他成就千古伟业。一代英主唐太宗,后宫佳丽无数,独钟情长孙皇后。因为长孙皇后心志高远,母仪天下,真正做到了贤良淑德,并且关键时候能化解唐太宗的困惑,帮他正确处理国家大事。这些女子,她们的容貌早已被人们淡忘,但她们的人品和才能流芳后世,受人称颂。

对于社会来说,女人的“宜室宜家”,同样重要。家庭是社会的构成单位,千万个小家庭的和睦,能够换来社会的安宁和稳定。“宜室宜家”的女人,内敛贞静,明慧通达,不拘泥于小事,能够克己忍让,顾全大局。宜室宜家的女人,能够上承宗庙,下启子孙,何等重要。所以父母对女儿的教育,不可不慎。

猜你喜欢

夫家周南诗节
逃之夭夭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还想听你的故事
《采薇》里的深情
今天是个好日子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90年前青年毛泽东为被迫出嫁女鸣冤
抵制嫁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