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管理——幼儿园发展的新趋向

2014-08-15燕,任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园本幼儿园课程

白 燕,任 凯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文化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这种管理力图以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统摄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幼儿园的发展在于文化的拓展,幼儿园的兴旺在于文化的发展,幼儿园的名气在于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幼教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把目光投向文化管理,藉以提升管理品质和教育教学效率,正在成为当前幼儿园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向。毕竟,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核,也是幼教工作的轴心,更是育人成才的根基。

一、当前幼儿园管理的有效性质疑

观察近年来幼儿园管理实践,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有的幼儿园特别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静态有序性,把幼儿园工作设计成严密的程序和环环相扣的流程;有的幼儿园强化量化管理,尤其在课程与教学管理方面,几乎把教师的一切工作都纳入“量化”范围;有的幼儿园强调从严管理,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

可以说,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注重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注重定量评价是当前幼儿园管理共有的特点。但我们同时也会惊讶地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相反,教师心理上的负荷越来越大,工作效率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提高,教师的创造性难以发挥。也就是说,幼儿园其实并未真正实现有效管理。

究其原因在于,如果管理者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只重视管理中的理性因素而漠视人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其管理的效能将大打折扣。

其一,程式化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保证幼儿园的工作秩序,但是当程序过于细密并被神圣化后,其弊端便显现出来:一是由于程序标准过于细致,以致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范加以约束,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由于过分依赖程序,致使员工在繁文缛节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降低了效率;三是一些管理者把程序当成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长此以往,人们成了管理规程的奴隶,教师在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口号下被管得越来越死。

其二,过于机械的评价制度,导致教师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过分繁杂的管理条文和过分的“量化手段”,弄得教师不是潜心研究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那张量化表,以免被扣分。另一方面,过分细致的考评标准,把本应极富创造性的幼教工作变成一种统一指令下的机械操作,把教师变成听话的“工具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无从谈起。

其三,过于严格的规章制度,助长了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的管理取向。这种取向,一则致使教师只能处于被管理的地位,缺乏相应的监督权、反馈权和参与权,从而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则终将导致权力的无限放大,从而滋生腐败。

幼儿园管理中的上述现象,与泰罗管理理论影响不无关系。泰罗于20世纪初在美国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也即“泰罗制”。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以工商业的生产管理和车间管理为起点,从生产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管理职能、管理人员、组织原理、管理哲学等五大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该理论的内容。泰罗制的特点是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以及最适合的劳动工具。

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泰罗制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泰罗理论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尽管泰罗本人很体恤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并积极倡导人性化管理,但此后的科学管理学派研究的重点仍然是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很少考虑人的因素。对于幼儿园管理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早就有人进行过评论。全国第二届普通教育委员会理事长陶西平同志曾经指出:“现在多数管理模式都是以泰勒的‘目标到达模式’为基准的,这种模式有其优点,对督导、行政管理更为适用,但模式的单一化限制了评价全面功能的发挥。”[1]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幼儿和家长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基于泰罗制的幼儿园管理模式,由于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一些主观性、随意性的管理指标常常难以被教师接受,因而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在这种管理的现状下,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显然难以调动起来。

二、幼儿园管理的新境界

所谓管理,就是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广义的管理是一个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也即指挥他人运用最好的方法开展工作的过程。

由于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人们对于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不懈的追求。纵观幼儿园管理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验管理。这一阶段的幼儿园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意志和人格魅力。其特征一是重经验,重传统,管理手段行政化;二是忽视管理理论研究,管理方式具有强制性,缺乏科学性。

第二阶段:制度管理。这一阶段主要依靠一系列制度和章程进行幼儿园管理。其特点一是注重管理规范,强调幼儿园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规章和制度;二是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调管理效率。由于过分追求制度的规范标准而忽视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效率而忽略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这一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作为主体的师生员工在幼儿园管理中的部分失落。

第三阶段:文化管理,即人性化管理。该阶段就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其本质是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通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构建优质的幼儿园文化,强调利用优质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影响师生的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对象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以及幼儿园之间竞争力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具备某种核心竞争力。于是呼唤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提升幼儿园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正在成为幼儿园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管理标志着幼儿园管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在这样的管理境界里,管理者看到:师生员工以及家长们对幼儿园的兴趣、态度、信任与忠诚,往往取决于一些情感因素;他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持续性、创造性,也往往是由许多非理性因素决定的。因此,要想使先进的幼教理念转化为幼儿园的文化品位和全体教职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就必须理解幼儿园教育和经营活动中的“人”;必须在尊重人的理性价值的同时,重视非理性因素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必须在理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实现对人的非理性的管理。

文化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提升幼儿园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物质技术过程,更是一种与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安排。这种文化管理的新境界,一方面重视以制度化、理性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团队精神、高超的管理艺术以及精神的激励方式。

关于这种管理境界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其基本追求和工作侧重点中加以概括:

1.在对待管理对象方面,文化管理追求人的价值实现,即追求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注重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2.在制度设计方面,文化管理追求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共育,将幼儿园视为开放系统,注重通过家园合作等运营制度对幼儿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联系加以调适和强化。

3.在管理重点方面,文化管理追求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注重培育幼儿园集体的共同价值观,强调运用以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化管理模式。

4.在管理方式方面,文化管理追求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从行为管理转向思想管理,重视由外部控制为主向自我控制为主转变,强调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

5.在领导方式方面,文化管理追求民主与集中,将团队力量视为致胜法宝,强调以共同价值观为团队成员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力量,注重由指挥型向育才型转变。

三、幼儿园管理的新内涵

幼儿园文化其实是一组具有组织管理效能的园本化核心价值理念。其组织管理效能是在规范群体行为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性,进而衍生出幼儿园的整体形象、行为风貌和品牌效力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共识和实践的作用机制得以实现的。

鉴于此,幼儿园文化管理机制的结构要素,也自然由“能够形成组织管理效能”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选择、共识和实践等三大模块组成,而这三大模块之间的组合方式,亦即幼儿园文化管理机制:即以有效的文化选择为前提,以整体的文化共识为纽带,以持续的文化实践为落脚点,通过对幼儿园文化管理对象的熏陶感染,最终体现幼儿园教育所创造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较之以往的管理模式,幼儿园文化管理机制显现出一些新的涵义:

1.关于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即管理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其本质是所选择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能够对“形成组织效能”有正确的指导与统摄意义。

文化选择机制体现着园本文化管理的系统思考属性,它由文化的认知功能即园本文化的认知性选择能力、文化的思维功能即园本文化的判断性选择能力、文化的导向功能即园本文化的运用性选择能力的作用集合而成。

2.关于文化共识

文化共识即管理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的构建,其本质在于“建立一个达成团队心理契约基础上的共同认知系统”。

文化共识机制体现着园本文化管理的态度调整属性,文化共识通过文化的教育内化功能、文化氛围熏陶功能和文化情感感染功能的综合培育而获得,又通过这三种功能的共同作用来表现文化共识的结果。

3.关于文化实践

文化实践即管理“培育出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其本质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过程中,实现教职员工、幼儿园与家长的价值。

文化实践机制体现着园本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它表现为教职员工的个体文化习性、群体文化风貌、园本品牌文化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简言之,幼儿园文化管理机制显现出的新涵义,体现为通过对园本化核心价值理念的选择和培育,使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并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及行为规范,从而将被动式管理转换为自我约束式的管理。文化管理作为幼儿园管理机制的最高层次,其选择、共识和实践机制三者功能的交互作用,使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得以提升,并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四、幼儿园管理的新追求

幼儿园管理涵盖了教学保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匹配、总务后勤保障、园本发展战略及文化建设等管理条线和管理模块。为更准确地把握管理的灵魂之所在,幼儿园文化管理强调对园本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与提升,并在更大程度上把效率和效益诉诸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于是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追求。

1.凝练先进的办园理念

办园理念又被称为“幼儿园教育哲学”,是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的复合体,是幼儿园自主建构起来的办园指导思想和办学行动的灵魂及指南,也是教育教学等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

办园理念绝不是凭灵感爆发而提出的。它既是幼儿园办学传统的文化积淀和升华,也是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规范与幼儿园具体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办园理念的提炼,需要以幼儿园已有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广泛学习和选择汲取相关教育理论,继而对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美国学者托马斯·萨乔万尼指出:“现代学校强调学校成员广泛共享学校共同体的价值观、理念、理想并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学校管理的目标。”[2]为了提炼出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办园理念,以便清晰地解读出幼儿园所倡导的幼儿观、教师观、教育观,许多有胆识的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发动群众,通过研讨与观点碰撞,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展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以引导教职员工廓清陈腐观念,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走进社区,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扩展办园理念的影响,以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寻求家园共育的合作机制。

可见,凝练先进的办园理念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正在成为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对于教职员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提升的新追求。

2.建立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所幼儿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相对稳定而又行之有效的章程规定、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由于它是在处理各种实践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被公认为是幼儿园文化的一部分,也被称作制度文化。

在现代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制度既是可视有形的文字条文,同时又是无形的文化载体,发挥着把办园理念逐步内化成教职员工的道德共识和行为习惯的作用,因而它是把办园理念落实到办学实践的重要保障。幼儿园要生存、要发展,一定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

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是一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基本要求,能够推动现代幼儿园文化形成的基本力量。它具有人本性特征:强调尊重生命、关注幼儿成长、满足人的多元需要和个体差异。具有民主性特征:强调师生、家长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等民主权利。具有科学性特征:强调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注重制度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具有开放性特征:强调按照开放系统的理论来评估和协调幼儿园的内外部关系,重视教育资源获取和共享。具有发展性特征:强调幼儿的主体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家园共育以及幼儿园的科学发展。

基于此,把办园理念等教育精神渗透到制度设计当中,将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刻上文化的烙印,正在成为当前幼儿园管理改革的新趋势。

3.形成高品质的园本课程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3]它也指“对幼儿园中所有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作出的设计和安排”。[4]课程文化是按照时代要求和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套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园本课程文化则是一所幼儿园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设而形成的内化且稳定的办学特征、品质和风貌,集中体现了该幼儿园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由于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幼儿园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优质幼儿园建设的灵魂,因而许多幼儿园都在认真统整幼儿园课程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园本课程文化;又由于每所幼儿园的课程设置,都体现着举办者的教育理念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因而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幼儿园管理者都在认真审视社会大环境及幼儿园内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为核心,从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建设适合优质幼儿园发展的高品质园本课程文化。总之,在近年的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课程文化作为影响优质幼儿园建设的关键因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构建高品质的园本课程文化,正在成为当前幼儿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新取向。

[1]金同石.走现代化学校管理的新路——浅谈“合作式教育管理”的理论与运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0(11).

[2][美]萨乔万尼,冯大鸣.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4]《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说明(社会版)[Z].2004.

猜你喜欢

园本幼儿园课程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我爱幼儿园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欢乐的幼儿园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爱“上”幼儿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