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副”“髦”二物考辨

2014-08-15吕华亮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发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华亮

(淮北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诗经》中名物丰富,品类繁多,然由于年代迢远,加之古今异名及一物多名、一名多物等复杂现象,很多名物究竟是何物,有何特点,今人已模糊难晓,这给理解《诗经》造成了很大障碍。故此,对于《诗经》研究来说,名物考辨尤显重要和必要。古今研究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的二则考辨,意在为名物研究的大厦添砖加瓦。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副”考辨

“副”,周代贵族妇女头戴的一种发饰。《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①本文所引《毛传》《郑笺》《孔疏》之文,皆来自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恕不一一注出。《释名》:“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1]可知,“副”是周代贵族妇女所戴发饰。

“副”为发饰,在周代有专人掌管制作。《周礼·追师》云:“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郑玄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歩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2]据郑注,“副”又是妇人祭祀时所戴的一种礼饰。

“副”覆于首,以笄固定于自己的头发之上,即诗所谓“副笄”,笄上加珈,《毛传》:“珈,笄饰之最盛者”,其形如玉珠。笄下悬瑱,瑱也叫充耳,以玉、石为之,悬于笄之两旁以塞耳。人行走时,“副”上之饰前后摇晃。“副”之形状至汉代已不可考,故郑玄疑词曰:“其遗象若今歩繇矣。”“步摇”是汉代妇人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2]。“副”之确切形状虽不可知,但从有关的诗文及后代的人物画像中可大致推出。

来看《召南·采蘩》。其末章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这里的“被”是什么?《毛传》:“首饰也。”《郑笺》:“《礼记》‘主妇髲髢也’。”朱熹:“被,首饰也,编发为之。”[3]8《毛传》之言模糊,盖亦认为“被”是假发;《郑笺》则直言“被”是髲髢;朱熹申《毛传》,但亦没有明言“被”是哪种假发。我们认为,这里的“被”就是《君子偕老》中的“副”,而不是郑玄所说的“髲髢”。其原因有二:首先,郑玄注《周礼·追师》明言:“副”是妇人祭祀时所戴的发饰,《采蘩》描述的正是妇人助祭的场景,符合妇人戴“副”的场合。而周人戴髲髢的原因是自己头发稀少,借他人之发以益之,纯属一种审美追求,与祭祀无涉。其次,《释名》曰:“副,覆也,以覆首。”“副”是覆意,“被”亦是覆意。“被”“副”意同而通用。陈奂曰:“被与副同物。”[4]“被”“副”同物但异名,盖因所戴之人地位不同而称谓不同罢了。

确定了“被”“副”为同物之后,再看“僮僮”之意。《毛传》:“僮僮,竦敬也。”《郑笺》无异言,朱熹同《毛传》。从诗句的结构看,这里的“僮僮”很明显是表述“被”的形状的。“被”是发饰,“僮僮”应是形容发饰的样子,“之”是连接词。若依毛、朱之意,“被”是发饰,“僮僮”表示“竦敬”之情态,则句意不通,发饰形状怎么能用“竦敬”来表述呢?是不是毛、朱注释有误呢?非也。毛、朱“竦敬也”是用来解释“僮僮”一词内涵的,而不是对“僮僮”的训诂。换句话说,“竦敬也”是“被”的形状给人的感受。那么,什么形状的发式能给人这样的感受呢?我们认为,高亨先生所说“僮僮,高而直竖貌”[5],很有道理。高耸的发饰的确能给人一种威严肃敬之感。这样解释,“被之僮僮”的句意也可贯通了,它是说妇人在准备祭品时戴着高高的假发髻。如按郑玄所说“被”是“髲髢”,是不会给人以“竦敬”之感的,这也旁证了上述郑注之误。

“副”“被”的形状“高而直竖”,还可以从后人有关周代妇女的人物画像中得到旁证。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画历史人物,其《列女仁智图卷》中有“许穆夫人之母图”[6]。画面人物长衣拖地,宽带博袖,时间虽过去近两千年,其人物却风韵犹存。许穆夫人之母即宣姜,也就是《君子偕老》一诗的主人公。宣姜原是卫宣公为其子伋所迎娶的齐女,后听说宣姜很美,便占为己有。宣公死后,他的庶长子公子顽通于宣姜,生许穆夫人。《诗经·卫风》中的《新台》《墙有茨》《君子偕老》等篇都与宣姜有关。贵为诸侯之妻,宣姜的发饰在当时应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来看画像。画面人物头向右侧,眼睛凝视着右前方;其头顶发髻“高而直竖”,呈粗圆柱状,末端略呈半圆形,其高度约等于从头顶至颈的距离,有一莲花状笄插于髻的底端,高耸的发髻后下方还别有三个较低较小的发髻垂于脑后。

“许穆夫人之母图”人物形象的原型应该依据《君子偕老》而来,所以,画中那高耸而直立的发髻正是“副”。可见,顾氏对于“副”的理解与我们相同。那么,对于“副”,我们不只能够通过诗文的描述来体会它的形状,还有了清晰的实物图像作参照。

二、“髦”考辨

《诗经·鄘风·柏舟》是一首爱情誓歌。诗人描写她的心上人形象时说:“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中之“髦”,应为假发。然今人却不约而同地释之为未成年男子所梳的发型。试举数例:余冠英《诗经选》:“髦,男子未冠之前披着头发,长齐眉毛,分向两边梳着,叫做髦。”[7]袁梅《诗经译注》:“髦,头发向两边分开而下垂至眉际。”[8]邓荃《诗经国风译注》:“两髦,古代孩子的额发,下垂至眉的叫髦。”[9]

上述诸家一致把“髦”解释成“长发齐眉”的发式,盖皆取自《毛传》“髦者,发至眉”一语,但他们却断章取义了。《毛传》原句是:“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按,《毛传》解释《召南·采蘩》中“被”字时说:“首饰也。”解释《鄘风·君子偕老》中“副”字时说:“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毛传》释“髦”与释“被”“副”义例相同,三者同为饰发。可知,《毛传》视“髦”为假发,而非男子所梳发式。

《郑笺》《孔疏》之说同《毛传》。前者曰:“礼,世子昧爽而朝,亦擳、纚、笄、总、拂髦、冠、緌、缨。”“拂髦”之意,郑玄在《礼记·内则》注中说得明白:“拂髦,振去塵著之。髦用发为之,象幼时鬌,其制未闻也。”后者曰:“髦者,子事父母之饰也。若父母有先死者,于死三日脱之,服阙又著之,若二亲并没,则因去之矣。”“髦”即可“振”、可“著”、可“脱”,则知郑、孔二人亦视“髦”为假发。

“髦”为假发,还可以从以下文献中得到证实。《左传·昭公九年》:“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10]所谓“敝之”,即弃之不复用。《仪礼·即夕礼》:“即殡,主人脱髦。”[11]776《礼记·丧大记》:“小敛,……主人袒,说(按:同“脱”)髦。”[12]1244《礼记·玉藻》:“亲没不髦。”郑玄注:“去为子之饰。”[12]894“髦”是子事父母之礼饰,所以父母去世后则“脱髦”“去髦”。“髦”既可脱,则为假发可知。

“髦”为假发,还可以从周人戴“髦”的习俗来源中得以证实。《仪礼·既夕礼》:“既殡,主人脱髦。”郑注:“儿生三月,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所以顺父母幼小之心。”[11]776陆德明:“髦音毛,……礼,子生三月,剪发为鬌,长大做髦以象之。”[13]按郑、陆之说,婴儿出生三月剪发成“鬌”,长大后,便仿照“鬌”的形状,用假发编制成“髦”以为首饰。男子戴“髦”意在“顺父母幼小之心”。

“髦”为假发,而非未成年人所梳发型,还可从周代未成年人常留的发式得以反证。周代未成年人所梳的发式呈羊角状,古人称做“总角”。《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衿缨。”[12]833《齐风 · 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是个象形字,恰如两支羊角。《卫风·氓》:“总角之宴。”《毛传》:“总角,结发也。”此皆周代未成年人结发成总角之证。周代未成年人的发式还可以从出土文物上看出。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双面玉人,为商代后期作品。玉人裸体而立,两面性别不同,头发形状梳成角髻状,形如“丱”字,恰如《齐风·甫田》所说的“总角丱兮”[14]26。浙江省博物馆有一战国初期人形足器座。器的四角以四人形为支垫,人面如孩童,双手两膝着地,头上有发髻,状如两角[14]103。上述二物虽非周代遗物,但一是商末作品,一为战国初期器物,离周不远。周代未成年人的发式应与此相似。由上可知:周代未成年人的发式呈羊角形,结于脑袋顶门两边。那么,“总角”与“髦”是不是指同一物呢?答案是否定的。《鄘风·柏舟·毛传》:“髧,两髦貌。”朱熹《诗集传》:“髧,发垂貌。”[3]28则“髦”之形状呈下垂状。而从上述资料来看,“总角”之状是上竖的,与“髦”形正相反,“髦”非“总角”可知。“髦”既非“总角”,则“髧彼两髦”说的就不是该男子“梳着中分两边下垂齐眉的发式”。再结合上述材料,“髧彼两髦”之“髦”为假发可以定矣。周人戴“髦”之状况或如明人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引项氏所说:“髦者,以发作伪髻,垂两眉之上,如今小儿用一带连双髻,横系额上是也。”[15]

[1] 刘熙.释名[M]//四库全书第二一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5.

[2] 贾公彦.周礼注疏[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

[3] 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

[5]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

[6] 王安治.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26.

[7] 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1.

[8] 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0:174.

[9] 邓荃.诗经国风译注[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6:141.

[10] 杨 伯 峻.春 秋 左 传 注 [M].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0:1308.

[11] 贾公彦.仪礼注疏[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 孔颖达.礼记正义[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 孔颖达.毛诗正义[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0.

[14] 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15] 冯復京.六家诗名物疏[M]//四库全书第七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5.

猜你喜欢

发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启发式提问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诗情画意:唐代女子的发与饰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浅析清代后宫嫔妃妆饰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