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经典俗误字考释举隅

2014-08-15牛尚鹏李珊珊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俗字百字古籍

牛尚鹏,李珊珊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70)

道教的典籍俗称道经,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经流传广布,版本众多,文本存在大量的俗字和误字,如果不能准确辨识,将会影响古籍的整理水平和利用价值。以往出版的道经多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影印本[1],保留了道经文本原貌的同时也保留了讹误;铅字重排版的《中华道藏》虽然对道经文本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校勘[2],均以校勘记的形式标出,但是对其中大量的俗字未能正确地辨认,常出现误录的现象;对许多不甚明显需要作一番考辨工作才能发现的讹误仍因其旧,未出校记。《中华道藏》在录校敦煌道经的过程中未能准确辨析俗误字,影响了其使用价值。本文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经过详细考证和分析,辨识出道经中存在的部分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以期对道经文本的校理和解读提供参考。

一、俗字辨析

古籍中俗字众多,蒋绍愚先生说:“俗字的研究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有些词语其实是很普通的,但由于写的是人们不熟悉的俗字,就成了疑难词语,一旦认出了俗字,疑难就涣然冰释。”[3]道经中也有大量的俗字存在,特别是敦煌道经,若不能准确地辨识俗字,那么不但会造成阅读障碍,也会影响古籍的整理。

圣意:鸿鹄摩天势自然,未逢时至致灾 ;此日升腾还自在,翱翔直上九重天。(《玄天上帝百字圣号》36/352/a)①本文所采用的《道藏》版本是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36册影印本。36/352/a表示引文在第36册第352页第1栏,下同。

按:“ ”,《中华道藏》径录为 ,此字乃“愆”之俗体。证据有三:

(1)从字形看,“愆”之俗体有作 者,省去部件“亍”,或作 ,或作 ,或作[4]239。同理,“愆”之俗体 、 者,亦可省去部件“亍”。“矢”“天”“无”在俗体中常相讹,如敦煌文献中“騃”有从“天”作 者(见 Φ096《双恩记》),“侯”有从“天”作 、 者[5]154,可资比勘。

(2)“然”“愆”“天”正可入韵。

(3)“灾愆”一词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中时见,如:“占病:天星不顺致灾愆,有病占身不损年;若得明师及谬语,不如祈福谢苍天。”“占病:天星不顺被灾愆,何用临危告圣贤;但要汝心存善念,能教百病自然痊。”“灾愆”谓灾殃,辞书已收,不赘。

臣等不胜所见,肉人穷命转烛,专至可愍,辄为伏地,拜口章一通,露在臣等前玉案上,如前人口章留辞,事事上启,不敢越 ,多有所语。(《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32/72/a)

按:“ ”,《中华道藏》录为“ ”,《玉篇·言部》:“ ,词也。”古代的“词”指无实际词汇意义的虚词,《集韵·虞韵》:“夫,语端辞,或从言。”《汉语大字典》:“ ,同‘夫’,助词,用语句首,起提示作用。”“越 ”义难索解。今谓“ ”当为“詄”之俗体,“詄”通“轶”或“佚”。“越 ”即“越轶”或“越佚”,指超越某种界限,此指超越本分。

俗字中,“夫”“失”相讹十分常见。《干禄字书·平声》:“ 规,上俗下正。”敦煌文献中,“趺”有从“失”者(见浙敦煌027《大智度论》),“帙”有从“夫”者(见S.5594《开元释教大藏经目录》),张涌泉先生指出:“俗书‘夫’、‘矢’、‘失’三旁形近易相乱。”[6]101“詄”“佚”“轶”三字相通文献常见,如“詄荡”也作“佚荡”“轶荡”,《广雅·释诂三》:“詄,忘也。”王念孙疏证:“《论衡·别通篇》云:‘不肖者,轻慢佚忽。’怢、佚并与詄同。”《说文·人部》:“佚,佚民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假借为詄。”《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国殷富,士兵乐轶轻战。”《战国策·燕策一》作“乐佚”。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才力雄富,士马精研,故能奓秦法,佚周令。”李善注:“轶,过也,佚与轶通。”《韩诗外传》卷六:“乃退楚师,以佚晋寇。”《说苑·君道》“佚”作“轶”。

“越轶”或“越佚”文献常见,“不/无/弗敢越轶/佚”亦为惯用语。明曹于汴《重刻我真语略序》:“吾晋士风推鲁罕,从事于讲,讲则矩蹈而绳约之,弗敢越轶,宁失之方,不至失之圆。”明吴亮《万历疏钞》卷七《臣道类》:“夷考先正立朝,手采凝峻,令人跬步无敢越轶。”清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四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贼弃夏镇遁,漕运获通,道亨乃分兵扼要害,贼终不敢越轶。”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金人来诉,师道付以界旗,使自为制,后无有敢越佚者。”明文征明《企斋先生传》:“自是无敢阑出入者,而商人皆感帖,无敢越佚。”

失物:横祸飞来要破财,如今休把众人猜;有踪终是难全得,损折可免灾。(《玄天上帝百字圣号》36/355/a)

官事:官事从和便好休,莫教自己作牢囚;劝君且把心量度,亏你些有甚差。(《玄天上帝百字圣号》36/350/a)

二、形误字辨析

古书在传抄或刊印过程中,形体出现讹误十分常见。叶贵良先生说:“形误字是一种既非俗字又非音误字的讹字,从字形上看,形误字主要是由字形相近、笔画增省、笔画变异等因素造成的,它比音误字更加隐秘与复杂,因而值得我们特别重视。”[7]传世本道经和敦煌道经中都有许多不易识别的形误字,《中华道藏》整理时未加详究,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或有犯冢触墓、惊动灵识之考,或有触犯宅神、秽慢井灶之考,或有秽污投于水火之考,或有秽慢土之考,或有阿污金银铜铁之考,或有借贷不还、口是心非之考,或有笑人作善、欲人为恶之考。(《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6/59/b)

(1)“福神”一词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文中多次出现,如:“家宅:六畜有时作怪声,无端恶梦又惊人;要知因甚人多事,只为人求少福神。”此句“少福神”与“少福祙”出现语境相同。又:“家宅:家门兴旺福神多,人口无灾百事和。”又:“若得福神添力佑,轻帆风送岸头舟。”又“家宅:自有福神阴力佑,秋冬财喜两三重。”又:“家宅:勤修香火福神欢,瘟疾无侵邪不干。”又:“凶灾已过福神来,莫虑家贫不发财。”

(2)“神”作为韵脚字和“新”“人”正可入韵。

若有受持此经,不度三河者,吾不名圣人矣,不在世化也。太上作是语也,乃十方大神、一切恶鬼、邪魔大王,重禁敕之。自今以去,转此经处,百病自差,官事解了。(敦煌P.2894《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五)

道言:连子等八十万人,专行毒气,令人温气重病,令连子卅六万人,下行痛。自今以去,汝等摄汝下人,若复不去者,此二鬼王等,头破作六十分矣。(敦煌S.3389《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四)

“因”“目”互讹古籍中常见,唐李华《含元殿赋并序》:“乃审于龟筮,龟筮叶从,太卜以告,神人咸同,皇曰钦哉,是将宜于朕躬,目以鸿称,含元建名。”《文苑英华》卷四十八在“目”下注曰:“一作因。”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夏口故城在今江夏县西南,依山傍江,开势明逺,凭墉藉阻,髙观枕流,上则游因流川,下则激浪﨑岖,实舟人之所艰也。”清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在“因”下注云:“一作目。”

[1] 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 张继禹.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 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1998(4):37-44.

[4] 秦公.碑别字新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 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7] 叶贵良.敦煌道经形误字例释[J].敦煌研究,2009(3):80-85.

[8]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

猜你喜欢

俗字百字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百字令·记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我是古籍修复师
★征文启事
百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