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后宫嫔妃妆饰
2018-04-08熊毅
熊毅
摘要:文章主要从唇妆、发式、耳饰三个方面浅析和探讨清代后宫嫔妃的妆饰。
关键词:清代;唇妆;发式;耳饰
引言
清宫剧是以清朝宫廷为题材的影视话剧的统称。广义上是指有关清朝时期的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的统称;狭义上是指与清朝后宫相关的电视剧和网络角色扮演。它们涵盖了从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第一代清宫剧是早期的港台作品《戏说乾隆》,电影《末代皇帝》、到《孝庄秘史》、《还珠格格》、《康熙王朝》、《甄嬛传》,直到近期热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及话剧舞台作品《北京法源寺》等,不同角度地展现清朝后宫的勾心斗角以及政治斗争的内幕。通过这些影视话作品,我们探索妆面、发式和耳饰的同时,也研究清代妆饰的审美价值。这对历史题材的清宫戏剧的考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清朝唇妆的化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女性的妆容也颇有考究。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少数名族建立的几个朝代之一。为了统治汉人,满清统治者入关时,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首先令汉族人民剃发易服,用强制手段推行满服于全国,致使近三百年来男子的服饰和发式基本以满人为模式。不过,在“男从女不从”的约定之下,满汉两族女子基本保持着各自的服饰形制,因此清代的妆饰文化也反映了满汉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清朝时期的宫廷女子和民间女子的穿着打扮有了很大不同。面部化妆趋向淡雅、简约,繁复的面部图案和装饰物,如花钿、面魇等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对于胭脂水粉的喜爱仍然依旧。红妆依然是当时女性的最爱,妆面多为薄施朱粉、清新雅致,比起唐代的红妆要淡雅很多,但在点唇的样式上相对统一,仍以艳红色为主,涂抹的范围很小,呈花瓣形。此时的唇妆以樱桃小口为美,沿袭了古代以往点唇的画法。除了樱桃小口之外,较为有代表性的唇妆为上唇涂满口红,而下唇只涂中间一点点,这种唇妆在当时宫廷中十分流行;还有一种涂法是只涂下唇,不涂上唇。到了晚清時期,女性也开始依照唇形将口红涂满整个嘴唇。
古代女性执着于咬唇妆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和亚洲人的五官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古代化妆技术不完善,眼部的妆容没有现在的效果好,没有眼影、眼线、假睫毛,如若在当时的情况下,画上一个大嘴唇,无疑是不太和谐的,所以为了好看,女性往往会对嘴唇作出修饰,让嘴唇显小,整体妆面会更好看。
二、清朝不同时期女性的发式
清朝的独特发型款式一般分为四种,即“小两把头”、“一字头”、“两把头”和“大拉翅”,也被称作“旗头”。
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是嫔妃戴朝冠外,喜庆的节日,嫔妃们都要戴钿子。那么戴上钿子,后脑勺再垂下发辫就不适应了。于是嫔妃们梳两个横的长髻,再戴上钿子就很稳固,摘下钿子后,也可作家常妆扮。因发髻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后妃们称其为“小两把头”。这种发饰一般为嫔妃们所用。清中期,康乾盛世,全国各地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进贡朝廷,大大刺激了后妃们追求美的心理。但金、银、玉、珍珠、翡翠、宝石等首饰偏重,“两小把头”低垂,接近耳根,发髻松,一碰即散,承受不了首饰的分量,于是新的梳头工具“发架”诞生了。发架有铁丝的和木制的,形状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发架,把头发左右各分成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再用一根长的扁方横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梢和碎发固定住,这样,戴任何头饰都能牢牢抓住。耳边的垂发则梳成扁平,末端用发带微微上翘地扎起来,而“一字头”就显得奢侈豪华,高如牌楼,也是清晚期“大拉翅”的前身,但没有冠。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在之前发式的基础上创造了“大拉翅”,形似扇面的硬壳,高一尺有余,里面用铁丝按头围大小做成圆形的头箍和拉翅骨架,再用布裕褙做内胎,外面包上青缎和青绒布,成为固定、纯装饰性的大两把头,既美观,又佩戴自如。随着“大拉翅”在宫廷的流行,“小两把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清朝女性的耳饰
朝代的变迁,耳环的样式和名称也发生着变化。满族的发展过程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族系,满清服饰文化多承袭女真。考古学家对金代墓室的考证,佩戴者每个耳朵至少是有两个耳洞。在满清入关前的后金时代,妇女多用金银珠玉为配饰,耳饰流行戴多环,五、六或八、九环不等,形式多样,一耳四钳,也属正常现象。贵妃级别还有一耳饰五钳的,即在鼻左旁挂一小环。少数民族的妆束与汉人不同,满族男女都有扎耳洞戴耳环的习俗,且历史悠久。满清入关后废除了男子“耳垂金环”的习俗,但女子戴耳钳仍沿袭旧俗。清朝建立后,为避免汉化,统治者格外重视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天命元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皇朝礼器图》校刊完成,正式规定“一耳三钳”为满洲贵族女子的耳饰规范。“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佩戴的耳饰,皆为左右各三个,三具纵向排列,其应用场合和朝服相一致。”这样不仅区分了满汉两大民族,还体现出满族的身份尊卑。据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旗妇一耳戴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戴一坠子,并相沿至於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后来嘉庆、道光、咸丰等时期也都强调了这样的妆束,并延续了很久。乾隆曾传下圣谕:“旗下妇女一耳佩戴三个耳钳,原本我满洲旧例,断不可更改!”在清代,耳环又叫耳钳,佩戴时不用更换挂钩,只需更换耳坠即可;材质从金银到廉价的铜,富贵人家的女性往往拥有几十或数百副耳坠。清代宫廷服饰制度规定,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公主、福晋、侧福晋戴耳环,最多有三对。这三对耳环都是珍珠(东珠),每串两颗,用金片间隔,上端饰金钩。满族女性自幼就要在耳垂上扎三个小孔,同时戴上三只用名贵材料制成的耳环,称为“一耳三钳”,这个风俗也是满族女性必须遵守的,并且宫廷后妃及民间女性都打扮成这种妆束。
综上所述,我们粗略地浅析清朝女性的唇妆、发式和耳饰,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时也简单地了解清朝的文化和审美,对于我们以后在影视话剧的创作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历史为基础,以史料为佐证,以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题材的故事,对于一名文艺工作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民(朝鲜)著.《建州见闻录》[M].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
[2]赵尔巽等著.《清史稿》[M].中华书局,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