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2014-08-15谢玉珊
谢玉珊,李 燕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层次,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创新资源与政策制度层次,是区域创新环境的重点和关键;三是社会文化层次,关系到区域创新环境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实现区域创新发展是河南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区域创新环境建设是政府调控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对增强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设施环境建设速度加快
近年来,河南省非常重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通信及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道路交通体系发展迅速。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区域,河南省正在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2012 年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十二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 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次和50万吨,将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客运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随着郑州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进一步增强了省会郑州与周边城市的联动,以郑州东站为中心,加强郑州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实现郑州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等周边城市的多通道衔接。与此同时,郑州、洛阳等市的地铁工程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中,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体系。
2.通信网络的覆盖面更广、速度更快。2008 年前后,河南省实施了“光进铜退”工作,全省实现行政村光缆覆盖达到78%以上,宽带覆盖率达到97%以上。2012 年,河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0Mb/s(兆比特每秒),商住楼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s,农村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4Mb/s”。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14 年年底,全省乡镇都将覆盖4G 网络。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河南省的通信光缆和手机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网络速度也将进一步增快。
3.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更加有序。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曾经历过一段无序发展的阶段,2009年集聚区的数量一度达到了312 个,这种单纯追求数量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对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良性影响。此后,河南省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集聚区的有序发展,2009 年对全省312 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确认了175 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2010 年又进一步确定了180 个产业集聚区,并对这些集聚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集聚区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的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未来,河南省着眼于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资源环境相对落后
1.教育资源仍显薄弱,人才培养能力还需加强。近年来,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能力仍显不足。第一,高等教育资源比较薄弱。到2013 年,“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7 处,普通高等学校127所,其中本科学校50所(含独立学院),高职(专科)院校77 所,成人高等学校13 所”[1]。第二,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在2013 年的统计中,“河南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1%。但是,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占人口的比例仅为2.5%,其中接受普通本专科教育在校生数的比例更是低至1.5%”[2]。最后,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目前,河南省“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在学研究生3.33万人,其中博士生1380人,占比4.1%”[3]。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保障,而在这方面,河南省显然亟待加强。
2.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落后,创新能力有限。第一,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根据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网2012年的数据,在34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中,河南省拥有9家,占比仅为2.6%,与发达地区(例如江苏省有28 个)的差距十分明显。中部地区有68 个,河南省占比为13.2%,仍明显落后于湖北省(17 个)和湖南省(14个)。第二,高层次科研人才较为匮乏。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省共有19 位专职院士,其中中科院院士7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 人。与相邻省份相比,陕西省和湖北省各拥有院士63 位,山东省拥有40位,即使是同属高等教育资源较匮乏的安徽省,也拥有29位院士。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匮乏,无疑将成为河南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一大障碍。第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据统计,2013 年,河南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33家,其中省级864家,国家级69家,数量居全国第5位。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2013 年在河南省4658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只有931 家,约占20%,平均每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才拥有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因此,河南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数以万计的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这必然影响河南省区域创新战略的实施。
三、政策与制度环境正在改善
1.河南省各级政府对于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2006年,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中再次明确指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2009 年,河南省政府正式印发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步骤。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河南省各级政府最为重视的发展战略之一。
2.各个监管部门的政策法规也进行了相关调整,并出台了一些更有行业针对性的政策引导行业创新。2006 年,河南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厅联合下发了《河南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决定成立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省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制定了《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保证。此外,财税、金融等方面也都陆续制定了政策,鼓励创新发展。
可以说,在各级各部门政府的努力下,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在积极推出激励创新政策的同时还应当看到,要使这些政策更好地落地实施并产生持久效力,还必须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创新机制,这才是真正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基石。
四、社会文化环境的培育还需时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发展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世界先进地区往往都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培育后,才能逐步实现区域创新发展。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例如“洛阳牡丹”“禅宗少林”“清明上河园”等。近年来,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文化品牌,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充分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 年,确定了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达7.34亿元[5]。
尽管如此,河南省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仍不十分理想。第一,省内的文化消费仍停留在较低水平。2011 年,河南省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373 元,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含教育支出)为829元,占生活支出的6.7%。文化消费状况是整体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当文化消费水平提高时,才能说明社会文化环境正在改善。第二,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文化环境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竞争、价值等诸多方面的观念问题,既要通过强化科技兴市观念、鼓励开拓创新精神、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市场环境,培育开放的创新文化环境,也要通过丰富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消费,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第三,创新意识要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还需法律法规的配合。目前,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及实施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创新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了公民创新的积极性,使得创新精神不能得到普遍认同。从地方来说,河南省推动区域创新顺利实施,就需要从法律层面保护创新,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实施,另一方面还应颁布一些地方性法规来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如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走在前面,那么不仅能树立省内企业和群众的创新意识,还可能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来豫创业就业,使得创新意识真正成为河南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从以上分析来看,目前河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正处在夯实第一层次基础设施环境,并向着完善第二层次资源和政策方向发展的阶段,距离第三层次的完备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河南省应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改善区域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3]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 统 计 公 报[EB/OL].http://www.haedu.gov.cn/2014/04/03/1396505613265.html/2014-04-13/2014-07-20.
[4]范鹏.2013 年河南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分析[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tifw/tifx/qsfx/ndfx/webinfo/2014/04/1396319716582979.htm/2014-04-08/2014-07-21.
[5]王绍生,李立新等.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