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之都”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启示
2014-08-15李双幼
李双幼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362000)
“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首次以“文化之都”形式共同发起的多边性文化活动,对于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以及将来可能获评的城市来说,这是一次梳理和保护城市文化底蕴与文化传统,打造城市文化符号与名片,促进城市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机遇。在当今东亚局势微妙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理念,展开宏大的文化项目建设和国际交流,推动泉州的文化转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一项兼具紧迫性与挑战性的任务。本文旨在借鉴“欧洲文化之都”的成功经验,为泉州的“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一、“文化城市”的战略选择
21世纪的城市发展有一个“文化转向”的趋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和更新文化发展战略,例如,日本在1996 年出台“文化立国”的国家规划,英国在1999年提出“创意英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新加坡在2003 年制定“21 世纪文艺复兴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城市”作为应对新一轮城市转型挑战而采取的一种城市发展战略随之被提出。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模式不同,“文化城市”更加强调文化活动、文化经济、城市文化形象策划以及市民文化参与塑造等[1]。它以文化为核心资源和发展要素,通过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等途径,使文化在城市发展实践中的促进作用格外引人注目[2]。它同时作为一种理想图景,抓住了自我重建的重要任务,强调“以文化城”的基本理念,实现三个核心功能:一是应对全球文化同化,保障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存;二是以文化的手段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三是促进城市居民日常交流,破解理性趋利决策造成的城市居民的心理与情感隔离[3]。
“欧洲文化之都”是较早实践“文化城市”战略且目前最为盛行的一种形式。当选城市通过集中展示本地区的文化亮点、文化遗产、文化活动等,吸引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艺术家、文化机构前来交流演出,也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给获评城市带来荣誉,也为城市的重建、复兴和转型提供机遇,带给这些城市10 年以上的高速发展期,吸引欧洲各国政府和城市竞相申办。“欧洲文化之都”的成功模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此为借鉴发起的有“美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评选活动。
二、“欧洲文化之都”的成功经验
“欧洲文化之都”启动于1985 年(时称“欧洲文化城市”,1999 年更名“欧洲文化之都”),它的举办目的是:“突出欧洲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其共有的特性,增进欧洲民众互相之间的了解,促进一种同属于欧洲共同体的意识。”它作为欧盟超国家共同文化战略的一个常规性项目,很好地实施了欧盟强调文化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重要作用的文化战略[4]和欧洲强调文化的公共举措的文化政策(即将文化视为全体公民的福利,在保护和发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使公民在文化获取方面人人平等[5]),既加强了文化在创意、发展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利益和兴趣,鼓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草根阶层的文化活动,更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经历了近30 年的发展,“欧洲文化之都”已经成为欧盟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单从欧盟委员会官网上的“欧洲文化之都申报指南”可以看出,它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
1.从组织层面看,规划长远、运作严格。第一,严格遴选。“欧洲文化之都”的遴选机制经过了几次变更、完善,2007 年开始实施最新的遴选机制。在2007~2019年的“欧洲文化之都”东道国已经协商确定的情况下,分三个阶段,约费时两年进行城市的评选:第一阶段,东道国的相关部门提前6年在国内发布申请通知,征集城市参与竞选;第二阶段,东道国组织评选小组,投票选出入围城市并对入围城市的规划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三阶段,东道国与欧盟官方共同组织评议小组,选定一个东道国城市作为候选城市,并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根据评议小组的报告以及欧洲议会的意见,官方提名该城市为当年讨论的“欧洲文化之都”。新规定提高了评议小组的作用,增加了监督阶段,使选拔程序更严格、更透明,同时还特别强调举办“欧洲文化之都”活动要有全欧意识,即“欧洲范畴”:既要突出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又要体现欧洲文化的共性[6]。截至2014 年,共有50座城市举办了“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当选的城市有雅典、布鲁塞尔、赫尔辛基等国家首都,有佛罗伦萨、布拉格、魏玛等历史文化名城,有热那亚、安特卫普、利物浦等工业港口城市,也有鹿特丹、马赛、布鲁日等旅游城市。第二,资金和技术支持。2007年以前,欧盟直接向举办“欧洲文化之都”的城市拨款,实行新的评选规定以后则改用奖励的办法。自2010年开始,该项资金以“梅利纳·梅尔库里奖”(为纪念首倡“欧洲文化之都”的前希腊文化部部长而命名)的形式在主办当年前3个月发放,奖励资金原则上达150 万欧元。当选城市被确定后,将接受由欧盟任命的专家组成的“欧洲监理委员会”的协助、监督和指导,制定一个符合“欧洲文化之都”标准的详细活动规划,确保充分体现“欧洲范畴”及其影响力,特别是其附加值。举办城市一般有四年的筹备组织时间,如果前期的筹备和规划,通过了欧盟监督大会的评估,特别是体现了“欧洲范畴”,将获得欧盟的奖励。除了“梅利纳·梅尔库里奖”之外,主办城市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申请其他欧盟项目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申请“欧盟地区发展资金”用于发展地区基建,加强社会团结,支持创新、经济增长和就业等;申请“欧共体文化项目”,用于相关活动文化的举办;还可以就终生学习、青年教育、公民教育、多语种保护等内容,申请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委员司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三,组织评估和分析。在举办“欧洲文化之都”年度活动之后,主办城市和欧盟官方会分别对项目进行评估,发布权威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文化项目评估,以“欧洲范畴”为衡量标准,对照举办“欧洲文化之都”之前该城市所确定的文化发展目标,客观评估文化项目的效果和持续性;二是经济评估,一般包括运作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等支出方面,“欧洲文化之都”工程的公共收入和私人收入等收入方面;三是媒体宣传效果、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社会效益等,将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供今后举办的城市以及欧盟官方参考[7]。
2.从活动内容看,围绕“以文化城”展开。一是确定城市主题。候选城市确定之后,当选城市需要为本市的“欧洲文化之都”工程确定主题,并在这个主题和原则指导下开展丰富的文化项目活动。例如,于奥默以“燃烧的冰雪”为主题,艾森鲁尔以“机会之都”“艺术之都”“文化之都”“文化产业”为四大主题,雷克雅未克以“文化与自然”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伊斯坦布尔以“移民者——为了共同的世界”为题,在欧盟各国征集而制作成三部电影短片,通过光影这种世界通用语言,反映移民者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遭遇的各种移民问题,以此建立起世界交流的共同基础。二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当选城市利用文化之都之际彻底改造自己的文化基地和设施,修复历史古迹,重修、扩展城市公共空间,新建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重新规划城市交通等,从而改造市容市貌,甚至使城市脱胎换骨,为市民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此外,“欧洲文化之都”获评城市当选后,大都会新建一个标志性文化设施,既作为本年度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作为后期的文化设施。例如,据“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作的调研(内参)发现,即将举办2015“欧洲文化之都”的蒙斯投入数亿元翻修蒙斯艺术馆,并新建火车站和议会大厦作为活动配套场所。三是策划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项目是“欧洲文化之都”工程的核心内容,各个城市根据自身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特点来策划项目,有戏剧、视觉艺术、音乐、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美食、手工艺、地方传统等。文化活动十分注重全民参与性,许多活动都在公共场所举办,门票免费或者优惠,以充分调动市民的参与热情;此外,组织者要充分考虑社区需求,打破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文化之间的隔阂,将各种活动带入社区,特别是考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及少数民俗的文化需求[8]。举办城市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特别注重将本地在国际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作为突破口,以便吸引国际元素,寻求与国际接轨的可能。
三、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启发
“欧洲文化之都”从评选到筹备一般有6 年时间,从整体规划到工程建设到活动策划,都有充裕的时间、资金和组织保障,它既促进了举办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城市建设,实现了文化复兴。它的成功经验对于泉州实现“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的建设目标有不少启示。
1.“文化之都”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促进长远发展的战略进程。“欧洲文化之都”抓住“以文化城”这一命题,每个当选城市都要制定长期规划,使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文化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正如欧盟教育文化总司长特鲁钦斯基所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是否成功不应看当年的票房收入、观众人数,而是看5~10年后举办城市在持续吸引投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生态、提升创意能力、增加城市魅力、吸引艺术家和游客等方面的情况。“欧洲文化之都”已经成为欧洲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品牌活动和动力源泉,根据“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的调研(内参)数据,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最高可达到1∶6。有鉴于此,“东亚文化之都”不应看作是集一役于一年的活动,而应是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为此,需要有更长远的热情,更长远的眼光,更长远的规划、投入和建设。特别是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需要发挥闽南文化辐射东南亚和“海丝文化”辐射西亚、欧洲、非洲的历史纽带和文化桥梁作用。
2.特有的文化品格是一个城市作为“文化之都”的立足之本。城市的文化品格体现在历史景观、建筑风格、城市格局,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之中。“欧洲文化之都”各个城市的规模、历史、特点、文化不同,各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罗马尼亚的锡比乌处处体现出中世纪古城的绚烂气度,同时它也是爵士之都,每年都会举办国际性的爵士音乐节[9];利物浦作为2008 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举办城市,在突出本地著名的海事文化与工业文化之外,还特别展现了其广纳全球移民和常开风气之先的文化特质,将城市精神的宣传口号总结为“世界一城”[10]。泉州是闽南文化重镇,古代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代表东方海洋文明的重要城市。泉州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成就、商业文化等文化积淀独具特色,应当据此定位城市的整体风格,梳理自己的文化品牌,提炼、包装自己的城市文化品格,创新各项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以文化个性和城市风格进行城市的文化营销。
3.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在城市发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欧洲文化之都”的相关活动路径原则中包括有“人人都能感触到文化遗产以及地区文化的创新活动”和“必须重视建筑遗产,应整合到新的城市发展计划中”等内容[11],因此举办城市特别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据此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区域竞争力。比如,2010“欧洲文化之都”埃森鲁尔扣紧鲁尔旧工业区的特征,将更多的文化内容注入工业建筑遗产中,在工业建筑中改造出天体演示大厅、博物馆、现代装置和雕塑、创意车间、景观公园等,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昔日鲁尔区的产业盛况,最终成功推动城市产业与空间的转型。根据“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的调研(内参),2014“欧洲文化之都”于默奥把萨米文化渗透至整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中,在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以文化活动打开与欧洲交流的一扇大门(于默奥是最北的“文化之都”),打通与北欧市场的联系。比较而言,泉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挥这些遗产在城市发展和转型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包括对旧城的保护与整治,还要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通过创新活动促成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弘扬,善借历史文化名人和泉籍名人包装泉州形象。近些年,我们做了很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但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则不够。为此,要努力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竞争链中占据主动权,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进而让城市也随之“火”起来。
4.推动城市空间合理布局才能有效发挥文化群落效应。城市文化空间包括城市文化设施,同时体现为一种文化环境,它是当代城市文化的空间反映,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土壤,能完整地体现文化城市的底蕴、厚度和生命力[12]。“欧洲文化之都”的当选城市在文化基地和设施的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例如,布鲁塞尔借机吸引资金赞助,最终完成了推迟已久的乐器博物馆和文化中心建设工程;格拉茨借此完成了计划近20 年的艺术博物馆建设工程;格拉斯哥的建设工程更使其获得“不列颠建筑与设计之城”的称号。里尔则在各街区,将各种小型场地整合成12 所新颖的、利于组织的文化休闲之家,每处文化休闲之家都涉及对旧纺织厂、啤酒厂、农庄、17世纪的修道院等现存旧建筑的改造,场所里有设备齐全的剧场、可耕作的花园、节庆活动用的厨房和餐厅、音乐欣赏和录音间、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展厅等,普遍的公众参与实现了文化设施的社区功能[13]。世界上很多大城市在规划建设中都十分注重群落效应,比如,德国法兰克福市的美茵河北岸“博物馆堤岸”,遍布着十余座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门类繁多的综合性博物馆群;美国华盛顿在市中心从国会大厦到华盛顿纪念碑的中轴线上,在一片宽阔草地的两侧,建有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附近的国家美术收藏品和肖像馆、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等,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而又宏大的博物馆群,成为华盛顿的重要特色。相比较而言,泉州已相继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但是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尚不完整,整体城市文化意象尚不明显,特别是文化的群落效应比较弱。比如,五个剧团剧院散落四方,文化景点小,未能有效串联和整合。泉州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上,应多考虑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优化文化的空间布局。
5.“三驾马车”并行才能为城市长效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三驾马车”包括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政府的作用和财力是有限的,当选“欧洲文化之都”的城市都十分注重民间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参与。根据“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的调研(内参),于默奥全年活动经费规模约4000 万欧元,其中瑞典中央政府负担23%,于默奥市负担70%,而于默奥市负担经费的2/3 都来自相关文艺协会、公司及组织的捐助;蒙斯全年活动经费7000 万欧元,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及民间捐赠,并首创了小额捐赠合作模式,将一些小额捐赠的企业整合成小企业俱乐部。同时,“欧洲文化之都”的成功运营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雄厚的人力资本,采取公共部门、私营机构、非营利团体等各种性质的机构和个人的文化合作形式,其活动组织者包括本地和其他城市或国家的艺术家、文化团体、普通市民、演出团体等。比如,利物浦专门成立利物浦文化公司,与该市的文化组织、创意企业、艺术家和学校、商人等,一起推动包括古典表演活动和跨国展览、会议等在内的350 个文化项目的实施,吸引了200万参观者前来参加[14]。借鉴这一模式,泉州“文都”建设在强调政府作用到位,多向中央、省里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的作用。至2013 年12 月底,泉州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达3771 个,基本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对于其中一些比较成熟的组织,可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激发他们参与“文都”建设的热情。还可通过赞助、冠名、广告收入等吸收民间资金参与进来,发动海内外乡贤捐款设立更多文化基金会,使“文都”建设成为海内外乡贤反哺家乡的重要平台。
6.做好后续评估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文都”建设的重要保证。在举办“欧洲文化之都”年度活动之后,主办城市和欧盟官方还会对各文化项目分别组织评估,发布权威评委报告。比如,利物浦市议会委托利物浦大学和利物浦John Moores 大学,对利物浦2008 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形成《冲击2008——利物浦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评估总结对于城市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委托一些独立机构进行项目评估,发布专业评估报告。比如,委托Palmer/RAE Associate 对1999-2004 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进行的评估报告《The Palmer Report》即为是。欧委会则在多年“欧洲文化之都”相关文献信息的收集、保存基础上,发布时间跨度更长的官方权威评估报告,例如《欧洲文化之都研究报告》《“欧洲文化之都25 周年庆典”欧委会总结报告》《欧洲文化之都:通往成功之路》等,这无疑是一种总结和积累经验的有效做法。鉴于此,泉州也有必要在“文都”活动告一段落后,对“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的系列文化项目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分析,如此一来有利于展示文化建设成果,供后来的评选城市借鉴;二来有利于吸引资本主动对接文化项目,产生持续的关联效果;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项战略性和长期性工程,正确的评估才能更正确的决策,才能持续推动“文都”中长期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城市文化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对于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评估机制的泉州来说,应当在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构建价值评估体系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努力。
[1]顾朝林.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11).
[2]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252.
[3]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42-43.
[4]胡洪庆.关于欧洲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二)——欧盟框架下的欧洲文化战略与实践[J].上海艺术家,2012,(2).
[5]皮埃尔·米歇尔·门格,欣文.欧洲的文化政策——从国家视角到城市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2,(3).
[6][9]A+C.欧洲文化之都[J].城市文化建设,2008,(2).
[7][8]高梦楚.“欧洲文化之都”发展研究[J].上海文化,2014,(2).
[10]王鹏,魏金召.“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启示[J].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2,(4).
[11]张兴国,周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德国艾森鲁尔旧工业区转型新路径[J].新建筑,2011,(4).
[12]孙世界.历史与当代的遭遇——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片段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9,(4).
[13]罗朗·德雷阿诺,让·玛利·埃尔耐克,赵淑美.2004欧洲文化之都:创意城市里尔[J].国际城市规划,2012,(3).
[14]李明超.英国创意城市兴起的基础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