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的创新

2014-08-15郭少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网络空间时代

郭少华

(郑州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但又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传统习惯的生活方式。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数量为5 亿,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 年底增长6440 万,使用率高达86.2%。大学生由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部分。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方式、思维问题的角度、行为的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产生双重影响[1]。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的境遇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和加以研究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单向度的传播理念面临多元信息交汇的挑战。长久以来,大学生道德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传统理念,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施教,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与宣讲,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理,也较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由于这种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防范、纠正和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而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其需要和情感也被忽视,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道德教育的一种抵触心理[2]。随着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组织经营的道德教育环境与新媒体时代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交织在一起,网络空间作为多元信息的结合点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自由文化与保守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巨大的信息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大学生们自觉不自觉的反思和质疑能力得到了提升,高校教师再也不能充当知识权威。

2.单一价值理念面临多元价值并存的挑战。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传播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的主流文化,而网络空间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传播的价值理念是多元的。这样就造成了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与一元主导的价值观念出现碰撞的可能,学生是坚守还是改变,常常会出现内心冲突。信息获取的即时性、文化的多元化、不同价值标准的并存,使高校道德教育传授的主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多样亚文化并存,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支配作用被极大地削弱,单一价值理念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由此可能造成道德评价的困难和大学生在道德教育选择时的无所适从。

3.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判断力面临网络信息真伪的挑战。网络中有海量的信息,在庞杂的信息面前,对于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虚假的、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由于其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并且所用词汇、照片、视频极具煽动性,更容易吸引眼球,而真实的、积极的、正面的、健康的信息由于形式相对单一、更新速度较慢和内容相对僵化等,对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吸引力较弱,如此一来,极易导致大学生是非不分、真假不辨从而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社会道德判断力,将会影响学生的正义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生个人、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新媒体时代创造了平等的道德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居高临下的、权威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源异常丰富,大学生知识的获得渠道非常广泛。网路时代的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民主、平等意识逐渐觉醒,对外人居高临下的态度充满了天然的反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在道德教育中,老师应搭建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促使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参与其中。平等的关系、平衡的心态、互换的角色,会使学生的心态相对放松,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健康的传播氛围,这样,原本令老师头疼的授课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新媒体时代提供了传播道德教育知识的有效载体。在全民皆是网民的时代,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多种多样,QQ、飞信、微博、微信、班级公共邮箱、学校BBS 论坛、视频等载体,集文本、图画、声音于一体,感染力更强、吸引力更大,利用这些载体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容从枯燥变得有趣、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硬传输变为软导入后可以传达海量信息,不但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使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3.新媒体时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品质。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使其蕴含了平等、共享、高效的价值理念;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有利于打破现实社会的等级意识,形成平等开放互动的人格意识;网络的便捷、实效、即时性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时间观念;网络的海纳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意识、多元化意识;网络又是一个自主性的社会,需要网民的公民意识、自律意识和自觉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因此,网络空间的优良道德行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品质。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当今时代,是传统与现代交融、虚拟和现实并存的时代,能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的媒体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报纸、书籍、电视之外,新型的网络媒体对人的影响更加迅速,渗透性也更强,对人的思想会产生更大的效果。目前,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虽然也利用网站、博客、视频等媒介,但是由于量比较少且缺乏吸引力,并没有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有时还会相互冲突。网络空间的道德教育既没有很好地汲取和继承现实道德教育既有的一些优良传统,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有的道德教育模式,网络空间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脱离影响了道德教育效果和目的实现。

2.网络空间的道德教育理念落后、形式陈旧。

现在的大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授课手段的多样性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应该结合大学生特别是90 后大学生自身特点来开展道德教育。在高校传统道德教育中,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较少,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应该把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融教育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寓教于乐,软性渗透。目前,很多学校道德教育的网站,大多都是教师兼职来做,由于老师在授课、科研工作量方面任务较重,他们在上传德育内容时就会力不从心,很少顾及内容的趣味性、时代性、前沿性,因此就会存在内容匮乏、形式陈旧的问题,线上交流、视频解答等就更少了。

3.运用网络手段进行道德教育还没有达到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任何一个事业离开网络都难以健康发展,道德教育这项神圣的事业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自觉地运用网络手段去传授道德教育知识、理念,而现在的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达到理论自觉、行动自觉。部分教师是由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而害怕使用新媒体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没有理论上的自觉何谈行动上的自觉。目前许多德育老师运用网络手段比较单一,既没有把微博、飞信、QQ、论坛等多种工具融为一体,授课的方式方法也缺乏吸引力,授课内容缺乏新颖度,学校的相关道德教育网站也因缺乏趣味性、时效性和即时性而无人问津。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滞后的教育理念与蓬勃发展的网络形势不相适应。部分教师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们固守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仍然采取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授课方式单一,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脱节,并且一些知识的占有量落后于学生,更新速度慢。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时刻都有海量信息出现,作为开放的、自由的媒体,价值多元、文化多元,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促成了平等理念的形成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因此他们会对老师的传统德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没有搭建起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道德教育互动平台。道德教育要想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联动的结合体,四体联动才会发挥比较好的道德教育效果。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的打折,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脱离、虚拟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分离有很大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要想使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形成一个依托网络平台的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联动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社会道德教育的广泛性、家庭道德教育的亲和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才会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依托网络的四位一体平台,将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3.没有形成一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道德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公民,还是作为高校教师都应当具备娴熟运用网络的知识与技术,但从目前来看,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年龄偏大,网络知识相对贫乏,信息化水平、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相对不足,开展道德教育的手段比较落后,并且目前高校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也没有跟上,因此他们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速度赶不上新媒体信息更新的速度,这就制约了高校教师利用多种手段传播德育知识的能力。

4.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危机、食品安全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失范等种种问题,其实都是道德危机的种种表象。但是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从单位人走向了社会人,集体对个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社会的道德教育评价对一个人的硬约束越来越不起作用,个人道德表现的好坏还没有纳入到个人信用记录中,没有任何的处罚机制。目前,道德教育评价工作很多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来实现,并且是通过量来衡量,缺乏质的效果,表面化比较严重。对家庭、社会还没有形成可靠的评价机制,新媒体时代,个人在虚拟空间里的表现好坏,全凭个人自觉。缺乏完备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使我们在面临种种道德事件时常常表现的无能为力。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无疑将会极大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的创新

1.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指导理念。在网络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不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结合网络技术的变化,适应新技术的变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教育发展,理念先行,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不断碰撞的时期,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转型期,道德教育工作的理念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借鉴西方道德教育文化的积极部分,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多元文化并存;在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坚持道德教育工作的综合化,融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自我教育为一体,把虚拟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

2.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道德教育要想发挥育人的作用,其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思想的、起榜样或启发作用的,有一定的哲理性。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传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外,还需要把民主公平思想、生态文明、生命意识等新的道德内容经由网络的广泛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新媒体时代紧密地关联在一起。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前沿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才会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当然,在内容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如果道德教育的传授方式单一落后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这就需要变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利用微博、飞信、QQ、论坛空间等网络手段就大家关心、感兴趣的道德教育问题开展讨论,实现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互相碰撞,相互交流。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随新媒体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这样德育将会实现倍增效应,所传递的正能量将会更加强劲。

3.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道德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影响着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新媒体时代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除了要求教师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业务精、能力强、纪律严、作风正、理论素养深厚外,现代化的教师还应具备优良的网络素质,掌握较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拥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筛选、鉴别和使用,具备良好的网络公民道德与素质,特别是要善于把握网络道德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传播出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道德教育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德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手段,掌握网络社会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善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融入网络世界的道德教育中。

4.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新媒体时代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按照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围绕网络运行的机制,增强其实效性,以确保道德教育工作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一是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们国家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网络监管还存在很大漏洞。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强校园网络制度管理。做到职责到位,人员到岗,严把入口关,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在日常管理中,人员分工明确,用户管理、密码管理、权限管理、信息发布等责任到人,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虚拟的空间中部分同学在没有道德、舆论、法律等约束的情况下,人性不好的方面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宣泄。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网络自律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能在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意识形态和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正确判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优良环境。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网络空间时代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