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粮助力“十连增”
2014-08-15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硕果累累
据了解,“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成效显著。工程实施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强化了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建设,工程实施涉及12个粮食主产省的251个县(市),占全国粮食主产区680个产粮大县的36.9%。
通过工程的实施,五年累计建立“三区”面积8.35亿亩、增产粮食4866万多吨,增产粮食占全国同期的17%以上;单产增加是全国平均的2.7倍。
通过工程的实施,组装集成了180套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使核心区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5%以上,灾害损失降低15%以上;创造了长江中下游单季稻亩产超900公斤、双季稻亩产超1325公斤,黄淮海地区小麦亩产超750公斤、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1700公斤的新纪录,为全国粮食大面积高产树立了典范,也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时期,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继续实施。2011年7月,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在全面总结和交流“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研究部署“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作。在“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启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指出,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市场供应趋紧,粮食安全形势异常紧张的背景下,必须全面系统部署粮食科技工作:一是把粮食科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第一要务;二是突出科技创新,促进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增产;三是强化粮食科技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四是强化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增加粮食科技投入,逐步完善粮食科技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
目前,各课题已呈现出喜人的态势。据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消息,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以来累计增产粮食6342万吨,增加效益674亿元。种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创制出优质、抗病、高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甘薯新品种535个,良种推广面积达3.5亿多亩。
此外,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贵州、青海等5省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启动。全国90%的县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数量达70万人,辐射带动了5700万农民增收致富。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
在“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稳步推进的同时,2013年4月9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十二五”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会。
据报道,我国现有18亿亩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将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地建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实施周期为5年,目标是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重点任务是:加强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开展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强化中低产区粮食增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粮食科技平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粮食增产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这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山东省人民政府郭树清代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张超超副省长、中科院张亚平副院长、李振声院士出席会议。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科技厅(委)等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万钢部长在讲话中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为做好粮食安全科技保障工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在提高粮食单产上有新突破,依靠现代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潜力;二是要在中低产田治理上有新突破,依靠科技加快大面积中低产田综合增产技术;三是要在粮食产业综合效益上有新突破,依靠科技发展高效型现代粮食产业。讲话还明确了中低产田是制约当前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也是增产粮食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钢部长对“十二五”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要扎实推进,把粮食科技工作,特别是低产田科技工作作为工程的重点;二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与新型服务体系的协同管理机制;三是要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四是要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创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五是要与“一城两区百园”结合,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加快粮食科技平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
据了解,中低产田是制约当前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也是增产粮食的重要突破口。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然而受淡水资源匮乏和土壤瘠薄盐碱等因素制约,环渤海4省(市)中,有4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的盐碱荒地,粮食增产潜力巨大,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可带动中低产区粮食增产,有效缓解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约束,推动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可推动区域规模化粮食增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针对环渤海中低产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以整体推进环渤海区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为目标,以“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核心,以“增粮拓棉”为重点,与“一城两区百园”(121工程)紧密结合,集成抗逆作物品种、盐碱地改良利用、中低产田快速培肥、微咸水安全灌溉与雨水高效利用、棉田增粮等土、肥、水、种技术成果,探索低产农田粮食增产技术模式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技术体系,为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为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闯出一条新路,推进地方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工程通过建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建设,强化共性技术与区域示范课题的结合,力争重点突破制约区域粮食增产的土、肥、水、种等一批关键技术,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地建立一批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研发、集成、示范推广抗逆作物品种、盐碱地改良利用、中低产田快速培肥、微咸水安全灌溉与雨水高效利用、棉田增粮等技术,构建一批区域特色的增粮增效技术模式,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与示范样板,规模化示范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目标,大幅度提升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能力和效益,为建设渤海粮仓、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