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2017-03-06吴清鹏荣光勋陈爱秋梁丽娟覃瑞设
吴清鹏 荣光勋 陈爱秋 梁丽娟 覃瑞设
摘要 综合改良中低产耕地是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对防止耕地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力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对现有的中低产耕地,分门别类,通过分析针对耕地的障碍类型,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低产田;障碍类型;改良措施;广西三江
中图分类号 S15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64-03
中低产耕地是指在一定时限一定区域内,受某些障碍因素的制约,粮食产量低于某一规定指标的耕地或者由于某些障碍因素的存在带着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水多,耕地少,特别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频繁的耕种和过量化肥的使用,土壤质量也日益下降,造成中低产田不断增多。如何对现有的中低产田按照障碍类型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的障碍类型进行不同的改良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质量和农作物产量,是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 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与面积分布
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耕地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等分类方法,可以将五、六级耕地划为低产耕地,三、四级耕地划为中产耕地详见表1。
从耕地地力级评价结果看,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耕地面积在所调查耕地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有10 83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6.99%。其中,中产耕地面积8 87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1.24%(中产田6 410 hm2,占水田面积的75.32%;中产地2 460 hm2,占旱地面积的62.53%);低产耕地面积1 96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74%(低产田1 230 hm2,占水田面积的14.45%,低产地730 hm2,占旱地面积的18.57%)。各乡镇中低产耕地占本乡镇耕地面积比例各不相同,中产耕地(三级耕地、四级耕地)比例最高的是梅林乡93.31%,最低的是良口乡39.10%;低产耕地(五级耕地、六级耕地)比例最高的是良口乡60.83%,最低的是丹洲镇 0(表2)。
2 中低产耕地障碍类型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耕地主要障碍类型共划分为瘠瘦培肥型、渍潜稻田型、渍涝排水型、灌溉改良型、沙化耕地型、坡地改良型、障碍层次型7种。旱地瘠瘦培肥型面积最大,面积1 930 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60.58%;坡地改良型面积次之,为1 080 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33.77%;沙化耕地型面积130 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4.19%;灌溉改良型40 hm2,占中低产旱地面积的1.46%。水田灌溉改良型面积最大,为3 73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48.75%;瘠瘦培肥型次之,为1 90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24.86%;渍潜稻田型1 46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19.07%;沙化耕地型面积32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4.19%;障碍层次型面积20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2.60%;坡地改良型3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0.45%;渍涝排水型5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0.07%(表3)。
2.1 灌溉改良类型
灌溉改良型指缺乏灌溉水,无灌溉保证,不能正常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水分的耕地。面积3 770 hm2,其中水田面积3 730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48.75%,旱地40 hm2,占中低产地面积的1.46%(表3),这部分耕地主要是指梯田和望天田,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季节水分需求,但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加以解决。
2.2 瘠薄培肥型
瘠瘦培肥型指平缓地带土体薄,耕层浅或土壤贫瘠的土地。面积3 830 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35.37%,其中旱地1 930 hm2,水田1 900 hm2(表3),三江侗族自治县各镇均有分布,此类型土壤主要是指受气候、地形等难以改变的大环境(如干旱、无水源、高寒)影响,以及距村较远,施肥不足,养分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缺乏,土壤结构不良,当前又无见效快、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治本性措施,只能通过长期培肥加以逐步改良的耕地。造成耕地土壤瘠薄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质与气候条件的相互作用;二是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上造成,在人为因素中,以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为主要原因。
2.3 渍潜稻田型耕地
三江侗族自治县渍潜稻田型耕地面积1 460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3.46%(表3),各镇均有分布,具体为林溪乡高友村;良口乡大滩、产口;洋溪乡勇伟;斗江镇牙林村,拉旦村;古宜镇黄排村、西游村等,主要是潜底田、冷浸田,其中深浸田面积比较大。这类耕地一般地下100 cm有地下水,地表长期渍水,田间排水不良,对水稻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生产性能较差。这类稻田耕地的主要特点是水冷、泥温低,有效养分缺乏,土烂泥深,难于耕作,土体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多,禾苗易坐蔸。潜育型耕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地形、母岩性质等影响,主要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且地下水位高的山冲田、垌田。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难,阳光日照时间短,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易形成青灰色的障碍层次——潜育层段。水稻土的潜育化引起土壤中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酸性大,有毒物质多,速效养分相对减少,插下的秧苗,在受冷、中毒、饥饿的状态下,出现初期回青慢、中期沤根、后期早衰的现象,造成低产。
2.4 障碍层次型
障碍层次型指土体上部一定厚度范围内存在障碍层次,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运动的耕地。面积200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84%(表3),以石砾土、砾质壤土为主,障礙层次为耕层石砾,耕作困难,孔隙大,漏水漏肥、有效养分缺乏。
2.5 沙化耕地型
三江侗族自治县沙化耕地型耕地面积450 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4.19%(表3),此类土壤主要是由洪积物冲积物、砂页岩母质发育成的耕地,居于山槽谷口冲积扇上方及河边较低阶地,其主要成因:一是成土母质形成,二是水土流失,雨水冲刷,三是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耕地利用,盲目砍伐森林资源)。其土壤特点是耕层浅薄,沉浆板结,结构不良,漏水漏肥,养分缺乏,作物早衰低产。
土壤沙质化与成土母质有关,而农用耕地沙质化则与地表径流及河水的冲刷、搬运更为密切。当冲入的沙多时,形成沙质类耕地。串灌漫流、边耕边耙边排水、沙土高畦旱作等不合理耕作也会使土壤沙质化。
2.6 坡地改良型
坡地改良型指耕作面坡度过大,以水土流失为主要障碍因素的耕地,耕作面坡度>8°,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山坡、丘陵坡地,主要为八江乡的岩脚村、布袋村、布央村,独峒乡的,高基乡的白郡村,斗江镇的东岭村、思欧等村,面积1 110 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10.25%。
2.7 渍涝排水型
渍涝潜育型指常年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或所处地势低洼,排水困难,雨季常被水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耕地。面积5 hm2,占中低产田的0.05%,分布于古宜镇和良口乡。
3 低产田改良措施
3.1 个性改良措施
3.1.1 灌溉改良类型耕地改良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推广水旱轮作,进行节水灌溉,对于缺水易旱型稻田,一方面可通过修建必要的山塘水库,收集雨季降水,增加蓄水,改善水利条件;另一方面可通过耕作改制,达到用地与养地、节水与增收的目的。二是在干旱期,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人为控制灌溉时间和用水量,推广浅湿灌溉、干湿灌溉、非饱和灌溉等农田节水技术,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抗旱、增产的效果。三是由于此类型耕地水源缺乏,土种一般土质较硬、贫瘠,土壤熟化程度低,要种好绿肥或进行稻草还田和增施猪牛栏粪等,加强水耕熟化耕层[1-3]。
3.1.2 瘠薄型耕地土壤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二是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在旱地果、园地播撒油菜或茹菜。三是采用机耕,加深耕层,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在旱地推广玉米、木薯地间套种旱地绿肥及豆类等养地作物,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利用,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4-5]。
3.1.3 渍潜稻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搞好水利设施。重点是改善排涝防渍条件,建立排灌系统,增强排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水、肥、气、热状况,排除有毒还原物质,消除水涝渍害;二是翻田过冬或水旱轮作,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有毒物质氧化,增强微生物活动能力。三是针对稻田土温低、物理性差、潜在养分难以发挥等问题,增施暖性农家肥如厩肥、草木灰、石灰等,石灰能中和土壤酸性,以改善土壤的生物化学条件,创造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四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五是割光田边四周树木杂草增加日照以及 采用磷肥根插田和科学用水等措施。
3.1.4 障碍层次型耕地改良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多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施肥时氮、磷、钾配合施用,要分多次少量施下。二是增施黏土、肥泥以加厚土层,并改善土壤质地,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3.1.5 沙化耕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筑堤防止沙的冲入,减少泥质的流失,逐年渗入塘泥、河沟肥泥、石膏泥等,是防止和改造沙质化土类的最有效方法。二是轮作套种,培肥地力,实行高杆作物与矮杆的豆科作物间作套种。三是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四是逐年增添肥泥,结合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沙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五是要避免串灌漫灌,提倡浅水勤灌。
3.1.6 坡地改良型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坡地改成梯田(地),增加耕地土层及耕作熟化层厚度。二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三是连续种植绿肥3年,以利于熟化土壤和改良土壤。四是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3.1.7 渍涝潜育型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开好“三沟”(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降低地下水位,以能把地下水降到80 cm以下为原则。二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三是连续种植绿肥3年,以利于熟化土壤和改良土壤。四是施足磷肥,磷肥在土壤中移动较差,易被固定,应早施、集中施、混合农家肥施。五是水旱轮作,排水特别困难的,改种水生作物或改成鱼塘。
3.2 共性改良措施
3.2.1 增加农家肥、加速土壤熟化。施农家肥是培肥土壤熟化的主要物质,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途径,是耕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的关键所在。增施农家肥,首先要秸秆还田;其次是多积造农家肥;三是恢复发展冬种绿肥,冬种绿肥是传统有机肥源,除保留传统的种植模式稻底红花草外,应大力推广豆科类。四是发展农村沼气,鼓励农民兴建沼气池,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五是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在增施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以达到改良中低产田的目的。
3.2.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协调好土壤的水、肥、气、热的关系,使作物根系活动旺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群,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二是要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要从土壤肥力考虑,坚持因地制宜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三是做好轮作换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利用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2.3 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沟系配套,因地制宜平整土地,调整田形,改善农田机耕道路,提高机械化操作能力,对农田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的农田要着重修复。要把农田基本建设与中低产田改良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田、林、路、沟渠的综合建设,努力改善农田环境,提高排灌能力,做到遇旱有水,逢涝能排,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
3.2.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氮、 磷、 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与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施肥既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时肥料的需要,又不致使土壤养分亏缺和失调,从而达到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上采用分层施肥、集中施肥、需肥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施肥,确保作物生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
3.2.5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农民科技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整合各种科技培训资源,经常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普及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3.2.6 改良土壤酸性。从三江侗族自治县2009年测土配方实施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知三江县酸性田0.763万hm2,占水田面积的89.56%,酸性土0.318万hm2,占旱地面积的80.78%,改良酸性耕地一是避免或减少使用酸性肥料,选用中性或微碱性肥;二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中和土壤酸性,石灰含钙多,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一般施石灰1 125 kg/hm2或草木灰1 500 kg/hm2。
3.2.7 消除障碍因子。针对土壤存在的障碍因素,采取相对应方法,消除障碍因子。
4 参考文献
[1] 张杨.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4-196.
[2] 顾淑娟,石佑华,刘爱云,等.如东县中低产田主要障碍类型及改良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0-191.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局.三江侗族自治县耕地地力评价[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6-171.
[4] 宋营.鞍山地区耕地地力调查及中低产田改造分析[J].吉林蔬菜,2014(5):44-45.
[5] 王晋民,李铮.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浅述[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