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4-08-15武翔宇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副业老龄化农民

文|武翔宇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1月16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再次震撼开场,剧情是再朴素不过的“回家过年”。接下来的40天,中国人要演绎36.23亿人次的“全球最大人口迁移”。毋庸质疑,人口迁移的主角是农民工,而农民工候鸟般迁徙的背后是日益凋敝、空心化的中国村庄和农业生产的老龄化和副业化。

未来谁来经营农业?如何让农村焕发活力?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已经连续11年发布“一号文件”为“三农”问题谋求解决路径,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我们来看当前的两个基本事实:

一是农业老龄化和副业化是经济发展后的必然结果。根据美国2007年的农业普查资料,美国农民的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65岁以上的农民已经占到了30%以上。每六个65岁以上的农民,对应一个35岁以下的农民。而在人多地少的日本和韩国,其现代化农业同样面临农民老龄化的窘境,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始终是这些国家农业政策的重点之一。年轻人之所以不愿从事农业劳动,主要原因并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水平低于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美国和日本农民的收入在许多年份是高于城市居民的),而可能是农村处于社会边缘地带,无法享受城市诸多的公共服务,参与政治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二是农户仅靠农业收入根本无法达到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2011年,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为420英亩,但农民收入75%来自于社会保险、年金、红利和租金等非劳动收入。而在小规模经营的日本,2009年农民的收入有77%来自于非农收入,即年金和赠予收入。韩国情况也类似,2010年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35%,非农收入和转移收入各占45%和20%。

尽管中国与美国和日、韩等国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些发达国家农村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既然农业老龄化和副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农民仅靠农业无法维持体面的收入。那么,我们首先应尊重这一规律。同时,完善制度激励,激发市场活力。当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和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主体,这两项任务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减少农民数量可以增加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财产权利的流转受益机制,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则有赖于农村土地、技术、资本、信息、物流和劳动力等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制度激励和政策扶持。在这些市场要素和市场机制发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市场机会,这将吸引外来的资本、技术等进入农村,进而激发农村的活力。

市场最值得敬畏,对于中国农村的未来我们只能想象。也许,未来农村最好的政策方向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所做的就是制定和完善让市场更好发挥作用的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引导市场实现政府制定的符合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政策目标。

也许,当春运不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中国的“三农”问题也不再是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副业老龄化农民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图说——副业焦虑
《斜杠创业家》:副业无处不在,如何成为一个“斜杠创业家”
没搞副业的人落伍了么?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副业”成“刚需”?年轻人对生活的注解日渐多元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