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中文化词语的英译为例
2014-08-08
两种理论简述
1964 年,在信息论的基础上,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首先是从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1]即:翻译要达到的是语言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的对等。这种理论后来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最后 “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为明确”[2]。同时,奈达还提出了读者反映论,强调译文要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原文可以译出不同版本的译文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读者。
目的论源起于德国功能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由弗美尔创立,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包括目的、连贯和忠诚原则。而目的原则最为重要,即结果决定方法,其他两大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诺德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3]。
在文学作品《红楼梦》翻译中的比较
1.称谓语的翻译
称谓语是指对他人称呼的词语,最常见的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由于英汉各自文化的差异,在称谓语方面也存在很大区别。汉语中称谓系统复杂多样,另外有些社会称谓可以体现出双方的距离。而英语中的称谓系统则相对较为简单,多用于家庭内部称谓。因此在汉英翻译中不应完全对应,而是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以符合目的语文化。社会称谓系统中主要包含自称、面称和他称等称谓。汉语中自称中多包含谦称,即贬低自己或降低自己身份来显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小人”、 “鄙人”等,而英语中则多用“I”或“we”等;面称时汉语中对对方经常用尊称,如:“先生”、“贵人”等,但英语中很少会有对应的称谓;他称主要指在交际中对涉及的第三方的称谓,汉语中会根据第三方的具体地位职业亲疏关系等有不同的称谓语,但英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语。以下是《红楼梦》中所出现的称谓语的翻译策略的两种版本,一个是David Hawks的英译本,另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同时运用两种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1.雨村忙起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自称)
霍译:
Yu-cun rose to his feet too.'Please do not distress yourself on my account, sir.I am a regular visitor here and can easily wait a bit.'
在该例中,士隐对雨村自称为“弟”,以示对他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虚,同时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社会距离。雨村自称为“晚生”,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尊敬,从两译本中可以看到,自称都翻译成了“I”,这也比较符合英语的自称的称谓文化。从对等理论看,虽然语言形式并未对等,但达到了其所称的“功能对等”。依据目的论,两种译法也符合目的论中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的原则。
2.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面称)
霍译:“Is this the lady?”asked the doctor.“Yes, this is my wife,”Jia Rong replied,“Do sit down.”
杨译:“Is this your worthy wife?”asked Dr.Zhang.“Yes,sir,”said Jia Rong,“Do sit down.”
该例中“尊夫人”中包含对对方的尊称,但两译本中所体现的策略有所不同。霍译中用了 “the lady”,而杨译则采用忠实于原文的宗旨,用了 “your worthy wife ”。由此可以看出霍翻译该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享受阅读小说的乐趣,而目的发展则决定整个翻译活动的行为,因此他采取了简洁化的译法,而杨翻译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弘扬中国文化,使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因此这里采取了异化的译法。同时,从对等理论的角度,主要强调忠实对等的原则。
3.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半晌说道:“娘娘吩咐说,你日日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姊妹在园里读书写字。”(他称)
霍译:He thought of himself, too: ageing now, his beard already grey.And as he thought, much of his customary dislike of Bao-yu slipped away, so that for the time being perhaps only ten or twenty percent of it still remained.After what seemed to Baoyu a very long time, he said:
‘Her Grace has expressed a fear that by spending your time in constant amusement outside you may become an idler and a dullard, and she has directed that you and the girls should be moved into the garden so that you may be kept more closely at your books.'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到十九大报告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提高、经济和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涉农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和实现农业产业化问题。农业农村部等国家机构改革,党对企业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加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涉农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涉农企业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杨译:Bearing all this in mind, he forgot his usual aversion to Baoyu.After a pause he said:“Her Highness has ordered you to study and practise calligraphy with the girls in the Garden,instead of fooling around outside and neglecting your studies.”
该例中,贾政对宝玉所说的话中含有对元春的称呼“娘娘”,属于第三方称谓,这主要是依据社会地位的尊卑而运用的称谓语,但在英语中则没有对应的。因此,二者都分别采用了“her grace”和“her Highness”。
2.习语的翻译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霍译:Delighted that everything Bao-yu said was so clear and to the point, the prince observed to Jia Zheng that ‘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杨译:The clarity and fl uency of B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turn to observe to Jia Zheng,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在上例中,出现了中国成语“龙驹凤雏”,龙凤涉及动物文化,而这在中西方有所不同,“龙”在中国被视为尊贵的象征,但在西方则被视为丑恶的怪兽,因此西方习语中很少会出现龙的成语,但“凤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代表尊贵高贵,因此霍译中省掉了“龙”这个字眼,只选择了“凤凰”,而在杨译中,则保留了两者的意象。从对等理论来看,杨译做到了绝对的忠实和对等,但从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来看,未必都能理解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而霍译虽然从对等角度来说有所欠缺,造成了文化缺省,但比较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这更符合目的论的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解释。
两种理论的比较
1.译者的地位有所不同
在对等理论中,主要强调译者应该如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尽一切努力,把不合原作和信息原意的主观因素限制到最低点”[4]。由此看来,译者的地位还是被动的,译者要遵从原文文本,没有权力去添加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而相比之下,目的论中,译者摆脱了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束缚,把原文本视为提供信息的信息源,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感兴趣或重要的信息,可以推断译文自身的功能要比原文的忠实性更为重要。因此,目的论更加突出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5]
2.翻译策略不同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出于不同的目的,两译本有些地方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杨译本中以对等和忠实为翻译准则,侧重向读者传递中国文化,因此尽量保留了原语中的语言文化特点;霍译本中主要目的是“力图通过自己的阐释完整地把《红楼梦》的内容奉献给目标读者,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6]
因此,译者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对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灵活的选择和处理。
结 语
综上所述,两种理论都各有优缺点。对等理论贡献在于,坚信“通过翻译的对等语,来达到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当然,对等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7]
功能目的论相对于对等理论来说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译者和译文的中心地位。“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变”[8]但该理论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目的论过于强调翻译目的决定之后的翻译策略,并要始终如一坚持,这种理论过于绝对化,在具体的文学文本翻译中有时会产生文化缺损现象,这对译文质量的评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在翻译界还没找到一种能够适用于各类文本翻译的绝对完美的翻译理论,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动态的能够整合多种翻译理论的范式,使得多种翻译理论共存却又不互相矛盾,取长补短,从而增强对文本翻译实践的解释力,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翻译学的发展。
[1]Nida and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9:12.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7.
[3]朱浩彤.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38.
[5]杨红娟,陈倩.翻译目的论评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2-123.
[6]辛红娟,宋子燕.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J].湘潭大学学报, 2012(6):146-150.
[8]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18-120.
猜你喜欢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