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词典》商补再续

2014-08-07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大词典皮草

王 锳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汉语大词典〉商补》[1]一书,对《汉语大词典》[2]①作过补正。嗣后拙文《辞书续商补》[3]续有补充。现又得二十余事,故名“再续”。略分五类,每类依词目首字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字体除个别情况外,统一用规范简体。

一、语源失考

碍眼

《大词典》该条列三义:“①满眼。”举唐杜牧《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常思抡群材,一为国家治。譬如匠见木,碍眼皆不弃。”仅此一例。“②妨碍别人做事。”举《水浒传》等例。“③不顺眼。”举自造例。[2]7/1117③《〈汉语大词典〉订补》[4]②“碍眼”条于义①补宋无名氏《汉宫春》词:“衰柳败蒲碍眼,喜见芳蕾。”[4]910

其实,“碍眼”当由佛教常用词组“碍眼光”缩略而成,指视线被挡住。《法苑珠林》卷二十:“而彼佛世界中有菩萨名无比,无障碍王如来授彼菩萨记,当得成佛,号曰毫相日月光明焰宝莲华坚如金刚身如毘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普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元释念祖编《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记唐宪宗、穆宗两朝三诏不起之汾阳无业禅师语:“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后省去“障”和“光”字而使“碍”与“眼”结合成词。宋刘涛④题邵伯埭平⑤野亭《无言》诗:“更无山碍眼,剩觉水云宽。”宋陈舜俞《都官集》卷十三《中秋佳月独游垂虹亭有怀胡完夫苏子瞻钱安道》诗:“寥泬更无云碍眼,沧浪合是我维舟。”宋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卷二十《解空阁铭》:“以色碍眼,铲其云山;以声聒耳,恶禽间关。”明沈周《石田诗选》卷五《早起》:“面前雪影流头乱,空里虫丝碍眼多。”引申为不顺眼的意思。宋李复《杂诗》第十二首:“秋风叶落时,碍眼如矛戟。斤斧不得施,怅然空叹息。”此诗以长松喻君子,以路旁如矛戟般刺眼的“短棘”喻小人。宋王十朋《梅溪集》卷十八诗题:“爱松堂前有绿竹一丛可爱,旁有鹰爪花颇碍眼,移去之。”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孤鹤”条引吴旦生语:“词人下笔最须照顾,虽才大如海,一指摘便觉碍眼。”《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八章:“箱子过大,放在哪里都碍眼。”根据以上资料,“碍眼”的三个义项应该是:(一)视线被挡住;(二)不顺眼,此由第一义引申;(三)嫌有人在眼前碍事。这是由第二义“不顺眼”再引申。编者所举《水浒传》等例可归在这一义项之下。

二、词条失收

1.皮草

《大词典》 “皮”字下收“皮草行”,释云:“粤港等地在冬季出售皮毛服装,在夏季出售草席等货物的商行,称皮草行。”[2]8/520但未收“皮草”。《订补》 “皮”字下于此目无补。按只收派生的词组而不收原根词,于编纂体例似有不当。[4]974

“皮草”一般以为是晚近出现、源于粤语的新词,但实际上应用颇早,最初见于佛教文献,义即“皮毛”。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一:“梦服皮草弊坏之衣,梦见他人乘朽败车到其门户,欲迎之去。”草,元、明本作“革”。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十九:“王曰:‘爱子,汝今身处楼观,香花郁烈。……上妙衣服,披著以时。……若出家者,住止山林寝卧枯叶……皮草为衣,根果充食。……汝今何意弃舍尊荣,乐居林野?”太子曰:“宁住林野鹿皮衣,虎豹同居食根果……”“皮草”即“鹿皮衣”,与“上妙”衣服相对,指缝制得比较粗糙、简单的皮革衣服,大概就像现代西北地区牧羊人所穿皮袄,是将有毛的一层反露在外的。《古尊宿语录》卷十五:“进云:‘如何是灵树枝条?’师云:‘晒皮草。’”又卷三十四:“草里寻常万万千,报云飞去岂徒然。鼻头是甚闲皮草,十字纵横一任穿。”

到了宋代,该词已见于文人笔下,并产生了“事物的表面或浅层”这一比喻义。《朱子语类》卷十三:“今人之所谓践履者,只做得个皮草。如居屋室中,只在门户边立地,不曾深入到后面一截。”宋叶适《松庐集序》:“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直下无冒子,始末只一意,贯枯刻,皮草皆尽,而语出卓特,非常情可测。”“皮草”则喻指某些表面的肤浅文字。宋王正德《馀师录》卷二:“范蔚宗《黄宪传》最佳,宪初无事迹,蔚宗直以语言抚写叔度形容体段,使后人见之,此最妙处……以此知班固前书不可及者,亦得太史公、司马相如、贾谊、董仲舒、晁错、刘向诸人文字作皮草尔。”文中“皮草”似又有褒扬色彩,含“基础”义。

清林则徐《四洲志》:“弥利坚设有皮草公司,派人贸易,筑有炮台保卫。”清魏源《海国图志》卷六十三亦有此文。由此看来,所谓“皮草行”应为卖毛皮货物的商行,实即“皮货行”,《大词典》对“皮草行”的解释不妥。

2.踩道

《大词典》“踩”字下无此目,[2]10/510《订补》“踩”字下亦无补。[4]1185

按:此词在清末侠义小说中颇不少见。清张杰鑫《三侠剑》第五回:“胜爷遂隐在树后,一看正是那架虎不拉的,原来踩道来啦。”又第六回:“白莲寺和尚白天是先来踩道,夜间前来行刺。”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二回:“五爷独身告便,换便服出上院衙,至王府前后踩道,以备晚间至王府窥探虚实。”又一百一十七回:“且说的是朱家庄北侠等,分头踩道,到了双锤将家门首。”复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426页收此词,释义为“盗贼作案前察看地形”,似未尽妥。上举四例中,《小五义》的两例说的都是正面人物白玉堂和北侠欧阳春等,宜改为“行动前察看地形”。

3.错讹

《大词典》“错”字下未见“错讹”,[2]11/1313《订补》“错”字下于此目无补。[4]1297

按:“错讹”古今常用词,至迟明代已见,主要指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醒世恒言》卷二十九:“那知县说‘明日早来’,不过是随口的话,那家人改做‘绝早就来’,这也是一时错讹之言。”《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九年》:“即字句或有错讹,亦以为大礼所在,无人敢于匡正。”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六:“夫末学支离,至附类失据,重复错讹,可谓极矣!”有时也指其他方面的差错或失误。清李雨堂《万花楼演义》第十六回:“我是你嫡嫡亲亲姑母,再无错讹的了。”清李绿园《歧路灯》七十三回:“敬慎从无凶险至,纵恣难免错讹来。”

三、义项不全

1.包办

《大词典》“包办”条列二义:“①单独负责,全部办理。”首举《水浒传》五十五回。“②谓应该与有关人共同商量或共同办理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有关人参与。”举鲁迅文及自撰例“包办婚姻”。[2]2/187《订补》“包”字下未见“包办”。[4]172

按:“包办”此外还有“包管办到、保证(做成)”之义。《水浒传》第八回:“明日到地了时,是必揭取林冲脸上金印回来做表证,陆谦再包办二位十两金子相谢。”《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这事不难,料我表妹见官人这一表人才,也决不推辞的。包办在小人身上,完成此举。”《绿野仙踪》十七回:“宋媒道:‘成就最是容易,必须林大爷写一个为欠官钱卖妻的亲笔文约,方能妥贴的了。’严氏又笑道:‘这都容易,我早晚与你拿来。只是一件,只怕胡大爷三心两意,万一反悔,我岂不在丈夫前丧品丢人。你敢包办么?’”另《大词典》所举《水浒传》五十五回“你若盗得甲来,我便包办赚他上山”之例,[2]2/187也应属此义。

2.船舶

《大词典》:“船的总称。”[2]9/8未举例。《订补》“船”字下亦无补。[4]1033

按:“船舶”一词,使用颇早,今亦多见,用法细分有二:一为船的总称,略同“船只”。李德林《隋文帝安边诏》:“外国使人,欲来京邑,所有船舶,沿泝江河,任其载运,有司不得搜检。”唐[日]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论定之际,尅逯酉戌,爰东风切扇,涛波高猛,船舶卒然趋升海渚。”《清史稿》卷一百五十三《邦交一》:“既而俄人又欲干预中国管理船舶之权,及防疫并给发专照等事,复严拒之。”

一即指船。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见在海岸船舶处住,十万商人及无量众而围绕之,欲闻胜法,入大海法,佛功德海法。”《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四《邦交二》:“乾隆七年冬十一月,英巡船遭风,飘至广东澳门,总督策楞令地方官给赀粮、修船舶遣之。”

《大词典》当补充“亦指单个的船”这一义项。

3.窗花

《大词典》:“装饰窗户的剪纸。”引周立波《暴风骤雨》。[2]8/445《订补》“窗”字下于此目无补。[4]969

按:“窗花”古典诗词中不罕见,但与以上含义不同,多指映在窗纸上的花影。宋叶适《赠卢次夔》诗:“城漏宵添滴,窗花昼减阴。”宋程垓《凤栖梧》词(南窗偶题):“只有诗狂消不尽,夜来题破窗花影。”明李舜臣《叶生宅陪饯内兄》诗:“池水澄寒碧,窗花馥晚红。”明徐贲《悼胡氏妹》诗:“窗花始愁旦,墓鸟亦悲春。”现代指窗户上的剪纸应由此引申。

4.粗野

《大词典》列二义:“①指言语举动粗鲁无礼。”举魏巍《东方》及杨沫《青春之歌》。“②粗犷强悍。”举瞿秋白《赤都心史》及艾青诗《火把》。[2]9/208《订补》“粗”字下于此目无补。[4]1047

按:“粗野”一词,至迟已见于宋代,宋代及其后典籍中多指乐艺诗文,为“粗鄙朴野”的意思,非以上二义所能概括。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又今世乐艺,亦有两般格调:若教坊格调,则婉媚风流;外道格调,则粗野嘲。”明郭登《杂咏·砚》诗:“形模粗野已堪羞,况复驽顽滑似油。”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韩苑洛作乃弟邦靖行状,末云:‘恨无才如司马子长、关汉卿者以传其行。’北人粗野乃尔。”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学诗二》:“虽茶山之粗野,居仁之浅滑,诚斋之颓唐,宗派苟同,无不袒庇。”《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高大成是个表面粗野、内心精细的人,自然不肯讨这份无趣。”

5.兜风

《大词典》:“方言。坐车或乘船等兜圈子游逛。”举郭沫若、茅盾文等,仅此一义。[2]2/278《订补》“兜”字下于此目无补。[4]180

按:“兜风”此外尚有“笼住风势、风力”义。《西游记》第十回:“兜风氅袖采霜飘,压赛垒荼神貌。”清魏源《海国图志》卷八十四:“帆分三幅,以布为之,卷舒极速,绳索密如蛛网,两旁有绳梯,用以登桅,船首有桅,长二三丈,其势斜立,亦施篷以兜风,谓之头鼻。”

四、误释引例

1.打手

《大词典》:“①指精于技击、勇敢善战的人。”首举明唐顺之《叙广右战功》:“而先时濬既诛,其酋杨留者无所归,乃率其党千馀人诣宾州,应募为打手。宾州兵素弱,故倚打手。”次举清魏禧《兵迹·华人编》及《保卫延安》。“②邪恶势力豢养的用以直接欺压人民群众的爪牙。”举曹禺及张天翼文。[2]6/311《订补》 “打手”条于第二义下增清李渔《十二楼·夺锦楼》一例,并另立“拍掌;鼓掌”一义,举元散曲一例。[4]678

按:第一义的释文值得斟酌,从首例看就不大合乎情理。杨留之党千余人乃瑶军败残之师,系走投无路而前来应募者,不可能个个都是技击高手。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卷一:“两广雇募打手自嘉靖初始,国初行垛集法,后改设卫所,正统间复起民壮,似有垛集遗意,亦郡县自安之图,固分军民二矣。”明郑晓《今言》卷四:“嘉靖丁亥,田州之役……两广汉达马步官军、土兵打手、杀手,共十万二千七百七十七员名,分有五哨。”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日者赵孔昭乞援,已议令征集湖广土舍永顺夷兵,并山东河南广东打手胡卢等兵六枝,俱赴浙直军门听用。”《明武宗实录》卷六十一:“(正德五年三月)甲申,巡按两广御史江万实上言边务:‘……广东民兵素无教法,雇募打手,皆游食之徒。’”综合以上几则材料,可知所谓“打手”是招募而来的雇佣兵,起辅助正规军作战的作用,肇自明代嘉靖年间,地区则主要在两广鲁豫一带。“打手”的第二种意义正是由此引申而来。另《订补》所增“拍掌;鼓掌”义,举证只有元曲一例,属孤证,今补充一例,以助成其说:明马欢《瀛涯胜览》:“该还紵丝等物若干,照原打手之货交还,毫厘无改。”

2.鬬风

《大词典》“鬥风”条:“亦作‘鬬风’。犹乘风。”引元稹诗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鬬风,趁风也,犹云乘风或追风。”[2]12/714《订补》“鬥”字下于此目无补。[4]1343

按:唐杜甫《义鶻行》:“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犹言“陡上”,“斗”与“鬬”通。宋朱敦儒《胜胜慢》词(雪):“开帘放教飘洒,度华筵,飞入金尊。鬬迎面,看美人呵手,旋浥罗巾。”言陡然迎美人之面也。(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斗”字条与“鬬”字条第六义)“鬬风”谓陡起之风,犹言“疾风”、“迅风”。唐元稹《连昌宫词》:“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鬬风。”言车如疾风。古代律诗比喻句中常省“似”、“如”字。(《汇释》卷二“鬬”字条释此字为“趁”字义,似可再酌。)宋沈说《买舟》诗:“遡水斜分浪,悬崖逆闘风。”宋黄公绍《端午竞渡櫂歌十首·其五》:“马如龙,马如龙,飞过苏堤健鬬风。”谓快如疾风。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八《古柏》:“壬子岁,曾经其下,鬥风不欲停止,今日又风利不可泊。”又卷十《舟行》:“鬬风如吼,雪片如掌,一叶歌行污渎中。”明钱澄之《江村杂述》诗:“只求连夜过,怕被鬬风留。”清魏源《海国图志》:“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横风、鬬风。”上举各例,“鬬风”均为名词,其义昭然可见。

3.执照

《大词典》:“①官府所发的文字凭证。《元代白话碑集录·永寿吴山寺执照碑》:‘重审得:前项地土并无违碍,合行给付本人执照。’清禇人获《坚瓠七集·批执照》:‘何敬卿既告陈海楼,又恐诸御史以他事中伤之,复诉于海刚峰,求批一执照。’今多指由主管机关发给的准许做某项事情的凭证。”[2]2/1138

按:所引《元代白话碑》例中“执照”为动宾词组,表“执以为据”的意思。宋庄绰《鸡肋编》卷中:“尝有舟人杀士人一家,乃经府陈状云:‘经风涛损失。’辉更不会问,便判状令执照。”可以比对。它凝固为名词,表示官府或民间出具的各种凭证,其时确在元代。《通制条格》卷六“军官袭替”:“今后民官与贼相杀阵亡者,总捕盗官随即出给执照,分付本家亲人收执。”元孔齐《至正直记》卷三:“既各有所授矣,明立家券,以为异日执照。”明沈榜《宛署杂记》卷二十:“为此,今将义塚各里应除粮马地数,并各里余地入册抵补地数,备行印填执照一样八张,给与里长、僧人各执存照。”又所举《坚瓠七集》一例,为第二手材料,系照录明代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执照》:“秀才何敬卿既告御史陈海楼于海公,又恐诸御史以他事中伤之,复诉于海公,求一执照。”再者,所言今义未有例证,现酌补二例供选择。茅盾《子夜》五:“先领了执照,就好比我们上戏园子先定了座位。”《红岩》第六章:“这好办,叫社会局查一查书店的登记执照,就知道了。”

五、引例滞后

《大词典》引例时代滞后的缺点学者多有指出。这里再补充如下几条。

1.打闪

《大词典》列二义:“①天空发出闪电光。”举和谷岩《枫》及郭小川诗。“②走路不稳,身子摇晃。”举自造例:“他虽然八十多岁了,走起路来仍稳稳实实,从不打闪。”[2]6/322《订补》“打闪”条增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例。[4]680

按:“打闪”指闪电明清小说已不罕见。明佚名《明珠缘》第四回:“打闪时,见一条赤蛇盘在地下。”清张杰鑫《三侠剑》第四回:“大概阴天啦,打闪呢。”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十九回:“晚间这二人交手,刀剑上下翻飞,如同打闪一样。”“打闪”的第二义实际上就是“打颤、颤抖”,至今还存在于四川方言中。《成都话方言词典》“打闪闪”条:“打颤:平时自认为胆大的老刘,在这种场合下,也吓得脚杆~。”[6]43也可以不重叠而只说“打闪”。另这种用法的“打闪”元曲已见,《元曲选·救孝子》三折:“正旦做打闪过跪科。”意谓主角做出颤抖的动作走过来跪下。

2.兜风

《大词典》:“方言。坐车或乘船等兜圈子游逛。”举郭沫若、茅盾文等。[2]2/278

所举例证时代也嫌晚。清郭则澐《红楼真梦》四十二回:“船家道:‘江面上兜兜风,满风凉的。’”不仅时代较早,而且已经使用重叠式。又民国郁慕侠《上海鳞爪》一书中有“兜风”条,可证其为吴方言:“有产阶级的阔人到了夏天,呆在家里不耐烦,到了晚上,每每携同娇妻美妾或娼寮中的时髦妓女,坐了汽车,风驰电掣般驶往四郊去白相一回,名叫‘兜风’。”

3.肚脐

《大词典》:“肚子中间脐带脱落的地方”。举柔石文一例。[2]2/278《订补》“肚”字下于此目无补。[4]746

按:此词至迟元代已见。元杜仁杰《耍孩儿》套(喻情):“腊月里桑采甚的,肚脐里爆豆实心儿退。”《醒世恒言》卷二十六:“渐渐的上至喉咙,下至肚脐,都不甚冷了。”清小和山樵《红楼复梦》第六十二回:“想肚脐以上,就叫上肉;肚脐以下,就是下肉。”

4.关注

《大词典》:“关心重视。”首引清龙启瑞《致曾涤生侍郎书》,次引徐迟文。[2]12/160《订补》“关”字下增“关注点”,而于“关注”无补。[4]1315

按: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六《梁闻山先生小牍》条载梁之书札八通,其第二首云:“归时得手函,深蒙关注,感谢感谢!”以上同为清人作品,但龙为道光进士,卒于1858年;梁为乾隆举人,卒于1788年。龙与梁相去约百年。

5.施展

《大词典》:“谓显示本领、发挥才能。”首举元代薛昂夫曲。[2]6/1580《订补》“施”字下未见“施展”。[4]790

按:“施展”此义唐五代已不罕见,以下数例均早于元代。唐元稹《进马状》:“今者宸游近甸,帝降灵泉,施展是时,戢藏何益?”唐杜牧《与浙西卢大夫书》:“至于报效施展,朋友与游,吏事取舍之道,未知东西南北宜所趋向。”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朱李骤进”条:“洎操大柄,无以施展,自是恩泽日衰,中外腾沸。”宋卢炳《水调歌头》(上沈倅)词:“素蕴未施展,阔步尚淹留。”

6.医生

《大词典》:“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首举宋范成大诗。[2]9/1438《订补》“医”字下于“医生”无补。[4]1163

按:“医生”在唐五代时已表此义。《唐会要》卷八二:“贞观三年九月十六日,设诸州治医学……至二十七年二月七日,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以下州,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唐薛用弱《集异记·魏淑》:“而州城将有魏淑者,肤体洪壮,年方四十,亲老妻少,而忽中异疾,无所酸苦,但饮食日损,身体日销耳。医生术士,拱手无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九《颜燧》条引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偶闻有善医者,于市聚众甚多,看疗此病。颜试召之。医生见曰:‘此是蛇蛊也,立可出之。’”

7.张罗

《大词典》该条第五义:“筹划;料理;安排。”首举元张养浩曲。[2]4/130《订补》“张罗”条于此义下增唐吕岩词一例。[4]432

按:“张罗”原为词组,是张开网罗(以捕鸟兽)的意思。隋唐时已凝固为词,表安排、料理等义。《隋书·五行志上》:“亦有脱略政教,张罗樽糈,崇信巫史,重增愆罚。”宋洪皓《次信文早春韵二首》:“恩许养疴徒受粟,老来便静任张罗。”元王实甫《西厢记》二本三折:“省人情的奶奶忒虑过,恐怕张罗。”

以上诸条,乃笔者一得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是正。拙文所论,对已经启动的《汉语大词典》修订工作或有些许借鉴之处。

注释:

①下文简称《大词典》。

②下文简称《订补》。

③7/1117,指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1117页。下以此类推。

④刘涛,一作“刘焘”。

⑤平,一作“斗”。

参考文献:

[1]王锳.《汉语大词典》商补.[M].合肥:黄山书社,2006.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12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3]王锳.辞书续商补[M]//语文丛稿续编.济南:齐鲁书社,2013.

[4]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订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大词典皮草
舒适皮草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奢华皮草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趣味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