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2016-12-23周志锋
周志锋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研究》特色价值
迄今为止,有关《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了。“据统计,《大词典》出版以来,直接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有十余部,论文千余篇。”[1]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李申先生等著的《〈汉语大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很有分量、很有特色的论著。
《研究》正文共有“引言”“《大词典》特点简论”“《大词典》订补”“《大词典》未收词语例释”“关于《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结语”等六部分,核心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大词典》的具体订补,二是关于《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由于作者长期从事相关研究,既有扎实的语言学功底,又有良好的辞书学素养,因而订补词典疏漏,实事求是,可信度高;探讨修订理论,高屋建瓴,实用性强。
一
订补《大词典》疏漏无疑是全书的重点。具体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订正《大词典》现有条目中的疏误;二是补充《大词典》未收录的词语。第一项内容从“释义不确”“义项不全”“例证晚出”“缺少书证或书证不充分”“词形不全”“引文有误”“其他失误”等七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全面排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逐一提出订补意见。其中释义问题343条,书证问题811条,立目问题61条,其他问题138条,总计1353条。第二项内容补充并考释《大词典》未收录的词语,共171条。两项合计1524条。可见,《研究》对《大词典》的订补,面非常宽,涉及词典编纂的方方面面;量也非常大,只有长期钻研、全面排查才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重视近代汉语语料
作者认为,“衡量一部大型历史语文辞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充分地反映了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而“以往的大型历史语文辞书在编纂中普遍存在着重雅轻俗、贵远贱近的倾向”,故把订补近代汉语条目作为研究重点。《大词典》内容极为丰富,凭个人之力,要对所有条目都进行考察和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长于近代汉语研究,而《大词典》在近代汉语词语收释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该书把近代汉语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种策略是对的。如谓“和缓”可泛指医生、“道长”可指御史官员、“不耐烦”有“身体不适”义、“制度”有“安排,处置”义、“气质”有“脾气,性气”义、“朦胧”有“欺骗”义、“郑重”有“重视”义、“问诸水滨”有“投水自尽”义、“端然”有“依然,仍然”义、“总然”有“总是,一直”义、“做”有介词“替,为”义、“同”有介词“替”义等,见解新颖,结论可靠,支撑语料就是近代汉语。再如“气死风(风灯)”“显微镜”“窝窝头”“穷光蛋”“开后门”“酒精”“风车”等,《大词典》或举现代作品例,或未举例,《研究》谓书证可提前至清代,靠的也是近代汉语语料支撑。
2. 善于用方言作佐证
《研究》在“词语考释上除重视书证外,特别重视征引方言口语活的语言材料”。造成辞书失误的原因很多,古今语言隔阂,文献材料不足,都会导致误解或费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借助活的方言,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作者正是这样做的。如《大词典》“阿搂”条:“揉搓。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二折:‘抖搜的宝钏鸣,僝僽的云髻松,阿搂的湘裙皱。”作者认为释义有误,这几句写柳翠将被斩、被“吓杀”的情景,“抖搜”“僝僽”“阿搂”均为颤抖貌。今徐州一带仍说“阿搂”,音近似“合搂”,正是晃动、抖动、搅动义。又如《大词典》“割闹”条:“方言。指碎草,细料。”作者认为释义不够准确,“割闹”不是碎草或细料,而是碎草、树叶等混杂物,也写作“各闹”。《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四回:“见哥哥已咱把各闹打扫了一大堆,还在那里扫。”董遵章释曰:“各闹,带尘土的碎草残叶。”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各闹,碎柴草。”并其证。再如《跻春台·巧姻缘》:“你去买少妻,反得老东西,看你这个人,还是点儿低。”同书卷三《心中人》:“爹爹呀,未必然,点儿低疾病临时变了症。”“点儿”“点儿低”是什么意思?作者根据东北方言释“点儿”为机遇、运气,释“点儿低”为时运不济,文献、方言互证,说服力就很强。
3. 辨析词义精细准确
《大词典》是精品辞书,要找出并纠正其中存在的差错,难度可想而知。《研究》借助搜集到的第一手语料,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作者往往从细微处入手,辨难释疑,得其真诠。例如,《大词典》“哑酒”条:“俗谓哑巴酒。喝酒而不行令猜拳。”作者认为,释义过窄,应是喝酒而没有游艺助兴。因为古代不唱曲、不玩武艺而喝酒也可称“哑酒”。“芳名”条:“……②对他人名字的美称。”作者说,释义过宽,“他人”可指女人,也可指男人,但男人的名字不能称“芳名”,《大词典》所举三例均指女性。“村牛”条:“蠢牛。对文盲的贬称。”作者认为,释“蠢牛”尚可,后加“对文盲的贬称”,画蛇添足,因为被称为“村牛”的不一定就是文盲。也有正本清源,破旧立新的。例如,《大词典》“都抹”条:“方言。嘟起嘴巴不吭声。《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狄希陈都抹了会子,蹭到房里。”作者认为,释义误,“都抹”义为徘徊、磨蹭,又写作“笃么”“独磨”“突磨”“杜磨”……“都”“笃”等字当系“踱”的借字,与噘嘴无涉。“梳拢”条:“①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作者援引10个例句,排比归纳,得出结论: 《大词典》释义中动作发出者为“妓女”,而各例中“梳拢”的动作发出者均为“嫖客”,因而这个解释有误,正确的训释应是“嫖客出高价让尚是处女的妓女伴宿”。“压子”,《大词典》不收,或释为“养子”,或释为“典押给人做抵偿的儿子”,作者通过文献梳理和民俗印证证明,“压子”指借助过继儿子或用泥娃等方法来压住风水,以便促生儿子的风俗。除了辨析疑难词语以外,《研究》对《大词典》其他方面的订补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大词典》“切云”条:“上摩青云。极言其高。《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作者指出,例句为一对句,“长铗”与“切云”相对,均为名词。“切云”当为“切云冠”,古时的一种高冠。“通成”条:“方言。全部,整个。《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到了那里,通成不得了,里头乱多着哩!”作者指出,“通成”非一词。“成不得”意即“不成;不行”;“通”,义为“全然,完全;根本”。“通成不得了”意即“全然不行了”。诸如此类的精彩例子,俯拾即是。
二
探讨《大词典》修订理论是《研究》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作者认为:“虽然现在订补《大词典》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总的看其研究也有明显不足: 一是微观考察较多,宏观研究太少。二是重视修订失误的实践,尚缺乏理论层面的探讨。”的确,现有订补《大词典》的著作或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具体指出它在立目、释义、义项、书证等方面的疏失,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一种微观研究。这种微观研究对《大词典》的修订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大词典》第二版的编纂和修订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大词典》这样一部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而言,光有微观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不能对整部辞书从宏观上加以审视,进行综合性考察,做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那么书中隐藏着的许多问题可能就很难发现”。基于这种认识,《研究》专设“关于《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这个部分,以七十多页的篇幅,从七个方面入手,探讨第二版应当如何更好地规划全书,如何进行全面的修订和从整体上提高全书的质量。
这七个方面具体是: 词目增补类析,关于方言词语收录的标准问题,关于同义条目释义问题,义项排列顺序问题研究,对书证不一的专题考察,从史料笔记看《大词典》的修订,关于“死亡”义词语的调查研究。内容也涉及立目、释义、义项、书证等方面,订补条目约300条。这里观察其中几个专题。
关于词目增补类析。作者认为,《大词典》词语失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汉语词汇的一些特殊现象关注不够,在许多方面造成系统性缺失。因此,在第二版修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七类词语——羡余词语、“反词同指”词语、缩略语、配套词、同素逆序词、异形词和别名异称。针对《大词典》在这七类词语方面失收的情况,提出按照类别从整体进行考察的建议。这对《大词典》修订时的收词立目工作肯定是有助益的。
关于方言词语收录的标准问题。作者认为,《大词典》非常重视方言词语的收录,但难称尽善尽美,主要是方言词语收录标准存在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大词典》收录方言词语应坚持“三为主原则”,即以文献载录的方言词语为主,以古代方言词语为主,以古今重要作家和作品中的方言词语为主。此外,作者还对《大词典》处理现代汉语方言词语提出了要把握好“三条注意事项”。收录标准厘清了,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关于义项排列顺序问题研究。作者认为,《大词典》相当多的词语义项排列存在颠倒、错乱现象。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加强探讨,明确义项排序原则,并力求厘清一个个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注意释义的层次性和义项的层阶性,并用适当的方法予以体现。通过“刀”部“列”“利”“刺”“制”“剥”“割”六个词和“穴”部“窄”“窠”“穷”“窃”四个词的实例解剖,分析了《大词典》义项失序的情况及类型,提出了正确排序的策略。这些观点新颖务实,对大型历史语文辞书多义词的义项排序富有参考价值。
探讨《大词典》修订理论是《研究》的一大特色,它与订补《大词典》具体疏失部分相辅相成,又是后者的拓展和升华。其中许多见解不仅对《大词典》修订有直接帮助,对其他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
从《研究》的上述优点和特色可以看出,它为《大词典》的修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如果求全责备,《研究》本身也还存在一些小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今就微观研究部分整理几条,向作者和读者请教。
1. 有些条目释义还可斟酌
例如,谓“只好”有“大约”“差不多”义,表示估量,举《警世通言》“年纪也只好二八”、《照世杯》“离着杜景山只好七八尺远”等例。这种用法的“只好”当释为“只有”,表示数量少。近代汉语用例甚夥,如《西湖佳话》卷六:“闻说苏姑娘只好二十余岁,为何就死了?”《雨花香》第十种:“即或向岳父挪借,也只好些微,决不有六百两助我。”《后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原来真解没甚繁文,多不过一卷两卷,少只好片言半语。”并其证。谓“周章”有“周遍”“周全”“完备”义,举《飞龙全传》第五十二回“诸事都宜预备,免得临时局促,不及周章”一例。“周章”用在“不及”后面,当是动词,这一用法近代汉语词典多有提及,义为“张罗、办理”。谓“梢”可指“事物的结局(结果)”,“梢”又作“稍”,举《跻春台》“保佑你不久日就把稍翻”“早早翻梢赎儿身”“无有银钱去翻稍”“只要有钱翻了梢”等例。其实,“梢(稍)”即赌资、赌本,“翻梢(稍)”即翻本,也指转运、翻身,《大词典》均已收释。谓“沦”有“浇”“泡”义,举宋洪迈《夷坚志》“倾水沦茗”“携瓶沦茶”两例。“沦”,实作“瀹(yuè)”,义为煮,《大词典》即收有“瀹茗”“瀹茶”两条。谓“补丁”可指“宴席间增加的饭菜”,举《孽海花》第三回“(雯青)想得出神,侍者送上补丁,没有看见,众人招呼他,方才觉着。匆匆吃毕,复用咖啡”一例。此“补丁”即布丁,指用水果、面粉、牛奶、鸡蛋等制成的一种西餐点心,与“补丁”字面意思无关。
2. 有些条目义例不够密合
例如,“可笑”条谓《大词典》列“好笑”一个义项,还可补一义。“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甚,非常”,凡举两例,次例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燕子被打,可笑尸骸: 头不能举,眼不能开。”唐五代以来,“可笑”有程度副词很、非常的用法,学者多有论及;但此例“可笑”仍是“好笑”的意思,“尸骸”义为模样(多含贬义),如果释为“非常模样”,不可通。“清楚”条谓可补“将财物交割完毕”“偿还”义,引了很多例证,其中《跻春台》两例是“我的生意一本一利,交算清楚,还要说冤枉话”“众人收送清楚,尽都去了”,这两例“清楚”是形容词,为一般用法。该条下面又说:“有时亦作‘给楚,例如《跻春台·巧姻缘》:‘不够开消,遂将铺子顶了,各会让些利钱,方才给楚。……义同。”“楚”也有结清、还清的意思,但“给楚”不是一个词,“给”是用在动词前加强处置语气的一个虚词。“手尾”条“首尾。犹瓜葛。比喻互有牵连”,《大词典》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例,《研究》溯源到明代《鼓掌绝尘》第六回:“黄昏那一服药,却是你的手尾,我直要到五更时候才吃。”义与例不合。“首尾”是多义词,《大词典》义项八释为“指一手经办的事”,《鼓掌绝尘》的“手尾”应是此义。
3. 有些条目例证过于单薄
这种情况在第二部分“义项不全”一节里较为突出。这一节是补充义项,有些条目只有一个书证,虽然绝大部分是可以成立的,但似乎说服力还不够强。下面试举两例。如谓“时议”可补“商议”“商讨”义,举《续西游记》第十二回“只为一宗心事,特来时议”一例。《古本小说集成》本作“時議”。颇疑“时议”为“计议”之误。该书多用“计议”,如第十一回“众妖计议”、第十六回“见众僧纷纷计议,乃察探得知情由”“众妖计议已定”等,“计议”与“时议”形近(简化字“时”早已有之),先误作“时議”,后又作“時議”。“计议”有“商量”“商议”义,见《大词典》。又如谓“沿”可补“离”“差”义,引《水浒后传》第六回“(猛虎)咆哮剪尾,扑这道人,只沿一尺多近,不能到身”一例。“沿”,有的本子作“隔”,《古本小说集成》本作“沿”。“沿”恐为“没”之形误。笔者以上推测不一定正确,但从字面看,“时议”“沿”不该有如此奇特的意思,光有一个例子很难下结论。
书中存在这些小问题可能与学生参与了部分写作有关。些小疏失,无伤大雅。从整体看,《研究》毫无疑问是一部研究《大词典》的上乘之作。
附注
[1] 具体可参阅本文所评《〈汉语大词典〉研究》370页附录一“有关《汉语大词典》的成果目录索引”,下文对引自该书的文字不再注明。另外,专著还可补充一部: 周掌胜《汉语大词典论稿》,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至于书名或论文题目中没有出现“大词典”字样而内容涉及《大词典》的,那就更多了,难以一一统计。
参考文献
1. 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315211 )
(责任编辑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