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级医院9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4-08-03李玉莲刘再亮贺志龙刘建华丁燕华邓玉芳
李玉莲,刘再亮,贺志龙,王 芳,刘建华,丁燕华,邓玉芳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武威 733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是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 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NRDS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并发症,也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为了解我院NICU中NRDS的发病、治疗和预后情况,本文对我院NICU 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住的NRD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反映在县区级医院NICU中NRDS的救治状况,降低NRDS患儿的死亡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有收入我院NICU中453例早产儿,其中诊断为NRDS患儿96例,其中男72例、女24例,男∶女=3∶1;1 000~1 500 g 12例;1 500~2 000 g 38例;2 000~2 500 g 29例;>2 500 g 17例;最小体质量1 000 g, 最大体质量3 150 g。胎龄小于30周4例、30~34周69例、大于34周23例;最小胎龄27周最大胎龄36周。剔除死亡12例和放弃治疗23例,余61例以用呼吸机或肺表面活性物质者为危重组22例,仅用经鼻CPAP或不用呼吸机者为轻症组39例。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例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情况、出生胎龄、体质量、用呼吸机情况和肺表明活性物质情况以及并发症和住院天数。
1.2.2 NRDS诊断标准 采用《儿科学》的X线诊断标准。①毛玻璃样改变:两肺呈普遍性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②支气管充气征:在弥漫性不张肺泡(白色)的背景下,可见清晰充气的树枝状支气管(黑色)影。③白肺:严重时整个肺野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④肺容量减少。
1.2.3 排除病例 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隔疝患者。
2 结 果
2.1 两组NRDS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表1) 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后Apgar评分、并发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NRDS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2.2 12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 胎龄29周2例,30~33周9例,35周1例;体质量1 000~1 500 g 5例,1 500~2 500 g 6例,大于2 500 g者1例;男9例、女3例,男∶女=3∶1;生后1 min Apgar评分≤4。围生期危险因素有:脐绕颈1例,羊水Ⅲ污染6例(其中2例剖宫产),羊水早破2例,胎位异常1例,双胎2例。
3 讨 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新生儿危急重症之一。N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王颖等[2]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早产儿RDS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为胎龄、体质量、产时窒息、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前应用激素,与性别、母患妊娠高血压及胎盘早剥无明显相关。本组资料显示NRDS的危重程度与胎龄、体质量、出生至发病时间无相关性,可能是因为本组病例数过少,我院收住的NRDS主要是体质量在1 500~2 500 g、胎龄在30~34周(69.79%)之间的早产儿。出生时窒息缺氧,可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分泌及发挥功能,可促进NRDS的发生或加重病情[2]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院NRDS的发生率男婴是女婴的3倍,男婴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婴,男性是足月新生儿发生RDS的促发因素[3],可能与男性睾酮可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有关。
白小红等[4]报道NRDS为早产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本院NRDS的死亡率为12.50%,放弃治疗者24例所占比例较高(25%)。对所有可能发生RDS的患儿尽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规治疗措施[5]。我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部分高危早产儿未能接受或未能及时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而导致RDS发生,使本区NRDS的发病率、病死率增高。
本研究揭示本院NRDS的严重程度、死亡率与胎儿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程度密切相关,窒息越严重相应的并发症就越多,住院时间就越长。故开展针对围产期的严密监护及救治或提高窒息复苏技术有利于提高本院NRDS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杨树杰,易海英,王艳华,等.早期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疗效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4):239-240.
[2]王 颖,王浩云,郭在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因素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0,15(2):59-60.
[3]易海英,徐 舒,杨树杰,等. 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5):319-321.
[4]白小红,熊 英,张德双,等.住院新生儿180例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88-91.
[5]袁 琳,陈 超.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