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来中国歌剧中的艺术创新
2014-08-02卜利婕
卜利婕
摘要:中国歌剧借鉴西方歌剧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原创歌剧《木兰诗篇》就是其中成功的一部作品。它在探索音乐与戏剧,交响乐与民族艺术形式关系方面,大胆创新,营造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无论在题材内容、体裁形式、音乐创作还是舞台表演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们在“听觉”、“视觉”上获得了美的感觉和心灵的激荡。
关键词:《木兰诗》 音乐创作 演唱风格 舞台表现
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水平。中国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不断变革创新,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9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的创作进入了突破及进一步发展时期,是歌剧创作异常活跃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借鉴和创新,其中不乏成功的探索和创新,现以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为例,从其题材内容、音乐创作、演唱及表演创新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希望能对其后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和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题材内容创新
我国的歌剧创作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和民间故事,它们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传统道德,歌颂了人间正气。《木兰诗篇》正是这样的题材,导演用全新的艺术形式演绎了古老的民间故事人物——花木兰,赋予了她新的时代意义。
(一)民族性
花木兰的人物原型取材于1500年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诗歌的内容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在国家战争,需要用兵之际代替自己年老的父亲,男扮女装征战沙场,战功赫赫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时又谢绝了高官厚禄,重归田园的故事。木兰的精神经过千年依然是人们传颂的经典,她那不朽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木兰爱家,爱亲人,替父出征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孝道精神的体现,对于国家深陷战争之时,木兰作为女儿之身仍旧无畏无惧为国征战沙场是忠国忠君思想的体现。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两方面看,诗歌所确立的主题意义是对传统孝道的颂扬。从诗歌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及“旦辞黄河去,墓宿黑山头”两句,可知晓《木兰诗》所依托的地域文化,是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华夏文明。木兰从孝道出发,替父从军,结果不但保全了年高的老父,而且建立了盖世功勋,获得了丰厚赏赐,赢得了千古美名。这,显然为后世确立了一个孝道的典范。总体说来,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二)时代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歌剧《木兰诗篇》的成功上演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大爱,更是赋予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下的重要意义。在经历了建国、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经济和文化复苏等一系列的时代背景下,今天的人们对于民族古典文化有着精神上的渴望和复苏。木兰辞以及木兰的故事代表着我国传统美德,是积淀了千年的国学文化经典。作曲家、导演和编剧用歌剧的形式将它搬上舞台,舞台的衬托,交响音乐的描画加上直达人心的演唱刻画,这些都使得人物精神更加鲜明生动。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演绎传统故事的同时,赋予了人物新的时代意义,侧面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于真善美精神的追求,歌颂了和平和大爱。使观众在饱餐音乐盛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重温了历史的沉淀。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音乐的演绎下得到了最完美的传承。
二、演唱风格创新
现代中国歌剧音乐的创作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传统,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创作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等等。在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上,《木兰诗篇》在借鉴了以往歌剧创作经验的同时进行了创新,实现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它将歌剧的表演和交响乐队的演绎放在一个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够沉浸在交响乐队的宏大乐声中。在舞台表演形式上它的创新也赋予了该剧新的时代意义,更加现代化,更加适应大众的审美心理。中国歌剧中的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唱段中,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而歌剧唱段的演唱者就是剧中的人物,因此歌剧演员除了具备很好的演唱技艺外,还需要以多种形体动作相配合。
《木兰诗篇》中由彭丽媛饰演女主人公木兰,她的演唱完美融合了民歌演唱、传统戏曲演唱以及西方的美声唱法,以较明亮、纯净的音色、亲切的吐字咬字、委婉的行腔、悠扬的音韵抒发了木兰真实、淳朴、美好的内心世界。她的演唱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在剧中的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中,语气与歌声完美结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木兰对刘爽的爱恋之情,圆润柔美的音色刻画了闺中少女对于爱情的羞涩和渴望。全曲的高潮部分作曲家运用了反复的乐句(如下谱例),在绿叶鲜花做媒,蓝天流水为证的动人背景下,彭丽媛唱出了木兰的心声,唱出了她对爱人的忠贞信念。另外,中国歌剧的表演强调唱、念、做、打中的唱功做功,即演唱和表演、音乐等服从于剧情。剧中,由彭丽媛扮演的花木兰,手疾、眼快、身敏、步轻。在演唱方面,忧父兄婉转哀愁,上战场荡气回肠,表爱意欲说还休。而戴玉强则通过憨厚的笑容、威猛的动作把一个仗义、直爽又有点木讷的刘爽刻画得入木三分。彭丽媛的民族唱法在表现人物内心变化、刻画人物细节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戴玉强的美声唱法则成功地展现了残酷的战争和欢乐的庆祝等大场景。戴玉强用清晰的吐字加上辉煌的男声音色,完美演绎了刘爽的人物特征。
三、舞台形式及音乐表现创新
《木兰诗篇》在艺术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融会了歌剧、音乐剧、舞蹈、交响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在舞台设计和演绎上让观众更加新鲜的同时,也使得该剧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一)舞台设计方面
在舞台设计方面,乐队不像往常那样坐在月池当中演奏完全剧,而是同歌剧演员一起舞台上演绎音乐,这样的效果使歌剧在展现故事时代背景的同时让观众能够时刻出离剧情,理性地看待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内涵。这样新颖的演绎形式满足了人们对于聆听和观看现场音乐的愿望,更使得演员和音乐完美融合,更容易融入剧情,刻画人物舞台分为三个区域,将剧、情和乐有机地融合,让人与场景的变化更为生动鲜活,灯光将三个区域同时覆盖,使得光效的变幻更为突出和震撼。大写意、大色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生命的绿色、硝烟的蓝色、殷红的血色构成了英雄本色。当木兰中箭时,血流遍了大地,呈现了血染的风采;当木兰梦幻中表述自己挚爱的情怀时,递进为漫山遍野的绿色;当木兰与刘爽喜结连理时,整个空间已成为木兰花海。
(二)音乐表现
《木兰诗篇》在音乐表现上将交响乐队与歌剧表演呈现于一个舞台之上。将西方音乐形式同民族题材完美融合使整部歌剧以一种“另类”的艺术形式展现。音乐表现出“情”与“景”的心灵沟通。剧中的主人公刘爽与花木兰的音乐动机分别以大小提琴演奏,同一舞台上乐器与人声达到了高度统一,在人物的刻画方面使观众更加直观化,对于音乐和人物的理解更容易深入人心。同时作曲家还将民族乐器巧妙地融入整个乐声中,在展现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缠绵纠结情景时,用琵琶和二胡的变奏生动的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该剧将戏曲元素融入其中显得与众不同,作曲家关峡成功地将河南豫剧运用于音乐之中,导演将民族精粹——戏曲的表演形式也融入了人物的刻画演绎中,音乐和表演中的民族元素使得整部歌剧在西方音乐程式的呈现中释放出独特的中国艺术魅力,更赋予了该剧鲜明的艺术特征。
四、结语
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是经过几代歌剧人不懈的努力,不断追求创新融合的过程,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探索和不断追求,在国内歌剧舞台上出现了多元化艺术探索的好势头。歌剧《木兰诗篇》在借鉴西方经典艺术歌曲的体裁下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音乐精粹融入其中,通过恰当到位的舞美,贴切吻合人物的演唱表演和优美鲜明的音乐段落将我国古典审美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的成功让我们坚定了在歌剧创作中应坚持民族化、多样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歌剧道路。
参考文献:
[1]董宾.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回顾及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04).
[2]陆定秀.《木兰诗》主题再认识[J].文学教育(下),2007,(01).
[3]陆嘉明.英雄气难掩女儿情态——北朝乐府民歌及《木兰诗》的本色阅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4]张连葵.谈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03).
[5]王保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思考[J].戏文,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