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2016-12-01陈丽

新课程·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木兰诗尊重

陈丽

摘 要:教学《木兰诗》,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背的模式,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收获丰盈的自我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课堂成为爱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自我体验;《木兰诗》;尊重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体裁为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本诗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气势,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爱国专题。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成为爱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应该大力探究的热点问题。

教学《木兰诗》可以尝试着以“激趣”“探究”“拓展”“运用”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体验,收获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激发进一步探究民族英雄故事的学习热情。

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木兰诗》,借助书籍和网络资源搜集花木兰的故事,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立体化的感知,准备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介绍。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课堂为他们自我交流与展示的大舞台。由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上的效果较好,很多同学不仅能够讲清“木兰从军”的故事,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木兰”及其家人的生活境况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从而为走进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本的探究应紧紧抓住两大主问题引发学生的读与思:诵读课文,体会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小组讨论,探究“木兰”成为被人们世代传颂的英雄有哪些原因。

在解决第一个主问题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诵读文本,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分析这些语句的修辞手法,在分析的过程中收获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用心体会这一经典的巾帼英雄形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有的学生抓住“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一对偶手法,体会出“木兰”家当时的无助境况,也正因为这一原因,坚定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物优良品质的感染,岂不是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段,学生分析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句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木兰替父从军前繁忙的准备景象,排比手法是较易发觉的,但是该句还用了“互文”手法,单单讲解“互文”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里,可以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句帮助学生理解“互文”,学生可以理解木兰并非只在东市买到了骏马,西市买到了鞍鞯,而是跑遍了各个集市买齐了从军之前的装备,所以东市可以不只买骏马,还可以有鞍鞯有辔头,南市也是如此。接着,为了加深学生对“互文”的理解,先引导学生关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这句是否单指打开了东屋的门,坐在了西屋的床上,学生可以很快回答并非如此,而是返乡归家后到处看一看,坐一坐,开的不仅是东屋的门,也坐在了西屋的床上,到了西屋亦是如此。这种先引导字面理解,再推测合理性,最后纠正译文的方法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学生在富有排比气势的描写中,体会出木兰由一个柔弱的小女子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下渐入沙场,走向军旅生涯的心路历程。

有了第一个主问题的铺垫,学生在讨论第二个主问题就更容易一些了,他们按照文本的顺序,从每一节中提取出木兰的优秀品质,形成小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得出了如下结论:木兰是一个淳朴勤劳、孝顺父母、坚强勇敢、和善美丽的好姑娘。结合着这几个关键词,学生还能够串起故事的主要情节,完成故事的复述。

在拓展环节,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女性英雄人物,课下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用自己的话写成人物小故事,讲给班里的同学听。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当中,他们选择了穆桂英、冯婉贞、秋瑾等女英雄,从各类资料中提取出能为自己所用的故事,并详实地给出了介绍。

这次教学活动,本着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自我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文本、整理知识的好习惯。在学习了这一课之后,学生对英雄人物有了立体的感知,对文本中传递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加具体化的理解。

猜你喜欢

木兰诗尊重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