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音乐教育的困境和对策

2014-08-02陈妙霞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开展音乐教育山区

陈妙霞

【摘要】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我深深地体会到音乐教育在山区教育中还没得到很好的重视,虽然现在素质教育到处在大打旗鼓,在很多发达的地区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在山区这些地方,是不是真的能落到实处呢?素质教育真的能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吗?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的关键时期,也是让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挖掘与发挥的时期。因此,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确立了新的教学目标,值得我们从事音乐的教育工作者去学习。

【关键词】山区;音乐教育;困境;开展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它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然而在山区地区,音乐教育却迟迟不能受到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重视。本文就当前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原因。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

音乐教育很难受到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科任老师和领导的重视。

1.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书本中的歌曲。在平时上课时,学生经常要求我教课外的歌曲,而且是当前流行的歌曲,原因是他们认为书本的歌曲太难听了。

2. 家长认为学音乐没前途。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学校的舞蹈队训练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教师,但往往在训练的途中会有学生中途退出,而且退出的人数并不少,这样一来,到了排练节目的时候就会拿不出人来。后来,有些学生跟我反映,原因是家长不给他们参加,怕影响学习。

3. 课任老师和领导不支持。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又有多少?班主任打电话投诉家长,借助家长给学生压力,把学生逼回课室学习,领导就把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塞给了我们。

二、教学的设施太简陋

在山区的音乐课里,设备设施不完善,因而在教学的内容上忽视了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课上没有钢琴、多媒体,老师只带来一台录音机。学生欣赏不到钢琴的声音,感受不到神州古韵的魅力、认识不到西洋乐器的模样,只能跟着老师的介绍去感受,这样的课堂显得有些单一,学生的兴趣自然提不起来。

三、教学模式太传统,制约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是感情的熏陶,在音乐中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而在山区的教学中,学生们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有些学生并不喜欢上音乐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学而无趣;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呆板,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感觉上音乐课无趣。如此教学,导致原本喜欢音乐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的音乐意识越来越淡薄,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也随之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上音乐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无聊”、丧失学习兴趣。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找让孩子们生成快乐的元素,缔造一个活泼快乐的音乐课堂。

四、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山里的孩子们没条件欣赏高雅的音樂会,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是一种遗憾,也影响了培养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无处不在。尤其是民歌,我们随时能听到。所以,我们老师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校外,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利用本土文化作为音乐教育文化的补充。如云浮市郁南县是禾楼舞的发源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禾楼舞走进校园,让本土文化得到传承。还有连滩的山歌、平台的麒麟舞等等。山歌短小,易于上口,舞蹈的动作简单,学生学起来容易上手。除此之外,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民歌,对他们学习音乐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了解民间艺术特点,加深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手段。

五、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教育原理,但有些教师为授以完整的学科知识,往往花大量时间在“双基”的教学上,使学生兴趣大失。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是否乐意主动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六、利用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生欣赏交响乐《春节序曲》时,在聆听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中国人过春节时的场面和心情,使学生完成由“听”到“想”再到“演”的过程。这样欣赏乐曲的过程充满了游戏一样的乐趣,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引发想象和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音乐和美术学科的结合能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在教八年级欣赏青海民歌《送大哥》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感受音乐的表现魅力。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听到的词曲所表达的情境,画成一幅画。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

音乐是审美艺术,传统音乐教学由于偏重音乐教学的认知目标,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实际,以至于音乐审美目标不能顺利达成。学生好动、好玩、好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应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只有注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提高音乐审美目标达成的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其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审美体验价值,而且还有创造性发展价值和交往价值。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山区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音乐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新的音乐教学理论,从而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4.

[2]贺文芳. 奥尔夫教学音乐体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窦文琴. 山区的音乐教育之我见[J].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5(2).

[4]王安国,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开展音乐教育山区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体育舞蹈进入中学教学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基于人本理念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开展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