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情感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014-07-31姜鸿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政治教育情感教育运用

姜鸿

【摘要】研究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情感教育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起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模式必须克服只讲教育者和被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的二维模式,应建构起以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三位一体的情感共动的三维模式。

【关键词】情感教育;政治教育;运用

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信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情感体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二、情感教育模式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思想、知识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两条交流途径相互依存,彼此相互作用。从情感交流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活动,运用一定的情感手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本身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并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个体,如何有效地利用情感因素来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活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情感教育模式。”

何谓情感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真挚感人的语言、举止、表情和情感性因素作为教育手段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过程,使之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具体来说,情感教育模式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有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情感活动。教育者的情感活动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教育者的情感活动的有效进行为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提供了驱动力量、感染力量和催化力量。

(2)用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调动。情感因素的调动是建构情感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活动的双向性,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不能只发挥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只发挥教育对象的情感因素,而应该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三方的积极有效的情感因素,并使之达到和谐结合、辩证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3)应情,即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对教育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活动。积极有效的情感活动,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和信任,对其所传导的观念、规范等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教育目的的信赖、顺从、认同、接纳和强烈的追求、实践欲望。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又是教育对象追求、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教育对象由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必经中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而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感动着学生,在他们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

三、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情感教育理念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要化为广大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情感教育模式要得到正常的运行,就应该坚持相应的教育原则,以规范教育活动,从而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当前,我们所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

(1)乐情原则。所谓乐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受教育者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接受教育或学习。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乐情原则中的“乐”,既包括“快乐”又包括“兴趣”,是快乐和兴趣统一的情绪状态,其内涵比传统的“乐学”更丰富。二是乐情原则中的“乐”有层次之分,它包括作为基本情绪的快乐,作为情感外显的快乐和作为情操外显的快乐三种。同样,兴趣也有不同层次,可依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2)冶情原则。所谓冶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这一原则包涵两层涵义:一是在教育者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要利用教育中的情感资源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二是教育者创造条件促成受教育者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也就是说,情感的陶冶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加以操作的过程。

(3)融情原则。融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际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交融。这一原则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这里所说的“教育过程”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教育之中,也适当包括课余。二是这里所说的“积极交融”有两点内涵上的界定。其一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交往的亲密性,要达到和谐、融洽的程度。其二指这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是无原则、庸庸碌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也就是说,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交往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明确的意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毕明生.试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猜你喜欢

政治教育情感教育运用
高校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