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复杂性:消解高中历史教学危机的内在理路
2014-07-29刘波高海红
刘波+高海红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并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把丰满的历史抽象成干瘪、无味的几条所谓规律、认识向学生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结果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对历史课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而教师由于没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固步自封,知识的老化和思维的僵化自然在所难免,专业素养难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陷入无形的危机之中。那么,如何消解危机?从内在理路上看,还原历史复杂性应是一种有效对策。
一、历史复杂性的定义
何为历史复杂性?白利鹏博士认为,它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从本体论层面讲,它指的是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而且这种复杂性并不以人们认识到与否为转移;这种复杂性贯穿在所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当中,主要表现为历史发展的非线性、不可逆性和客观条件下的无限可能性。
从认识论层面讲,它指的是历史认识的复杂性。历史认识既以人类当下的知识状况和认识能力为基础,又受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及个人心理的影响和制约,最终也只能是历史性的。
从方法论层面讲,它指的是历史思维方式的复杂性,是对于历史本身和历史认识的复杂性的自觉性。原则上讲,历史认识的任何方法,历史思维的任何过程,都不可能达到与历史本身同等程度的复杂性。历史复杂性本身就意味着历史认识方法的有限性。其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历史本身的复杂性[1]。
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还原历史复杂性就是将历史复杂性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将抽象呆板、简单教条的历史课堂,还原为生动有趣、深层思维的历史课堂。
二、还原历史复杂性的依据
1.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分为四个时期,即感觉动作时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形式运算时期。高中生正处于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是:能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反映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则表现为能接受复杂的历史,能对事物作深刻思考,思维渐趋独立和深刻,喜欢质疑、辩驳,问“为什么”多于“是什么”,从喜欢历史小故事,到思考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恢复历史原本的复杂性,是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
2.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历史不仅广、长、深,而且历史里桩桩件件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重复,充满个性的。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生动、完整、具体地还原逝去的历史,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推理及判断。
历史学科还有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2]。这些社会功能同样需要在还原复杂、完整、真正的历史中来实现。
3.符合新课程、新高考要求
还原历史复杂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3]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原历史原本的复杂性,是达成课标提出的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要求的必由之路。
还原历史复杂性还符合新高考的要求。新课程历史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打破简单、教条、“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恢复历史思维复杂性的本来面目。
三、还原历史复杂性的路径
1.在有疑处还原复杂性
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在历史有疑处设问置疑。教师不仅要会设疑,还要会释疑。教师在释疑时可提供相关历史材料,还原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复杂的历史思维中求得逼近历史真实性的解释。
2.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处还原复杂性
历史学科有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更要处理好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应在可以培养学生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关键处,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这一作用。
3.在新史观引领下还原复杂性
冯一下先生认为:“历史是多维的、立体的、复杂的。传统唯物史观重视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这是对的,但仅此还不够。我们应借鉴新史观的视角,从不同的亦即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如借鉴文明史观,从文明成果的创造和积累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借鉴社会史观的角度,眼睛向下,自下而上地看历史;借鉴生态环境史观的视角,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多样化的视角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宽、更广、更全面。”[4]所以,我们可以在新史观引领下,借鉴新史观的视角还原历史认识的复杂性。
四、还原历史复杂性易出现的误区
1.还原历史复杂性不等于翻案
还原历史复杂性,就是翻案吗?如今给历史人物翻案成为一股热潮,一些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出现了对他们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这股热潮,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应谨慎对待。还原历史复杂性,不等于翻案,不是专门给学生提供与教科书相反的说法。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复杂的个性,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论。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性地认识历史人物,而不是苛求他们,对于一些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民族心底的英雄,不要轻易推翻。我们可以通过还原历史告诉学生,英雄也是人,但不是完人。
还原历史是为了尊重历史。如果将还原历史等同于翻案,那历史就依然落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怪圈,我们要的是全面真实的历史。尊重历史,是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
2.还原历史复杂性不是要求学生向史学家看齐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就是让学生像史学家一样经常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时刻关注史学前沿的最新成果。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不是要学生都成为史学家。百度词条“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是指在该领域颇有威望的人士。显然,高中生不是史学家,他们的历史学习与探究还不能等同于史学家们的历史研究,没必要向史学家看齐。我们当下急切要做的就是通过还原历史复杂性,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热爱,还原历史课堂应有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白利鹏.从“理性的狡计”到历史的复杂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冯一下.试论唯物史观与“新史观”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2009(9).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