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宽学生写作视野
2014-07-25文/雷振堃
文/雷振堃
摘 要:写作,如何做到“有话可说”,拓宽视野?关键是要善于观察生活,并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
关键词:生活;素材;虚实
我在农村从教十多年,学生普遍畏惧作文,是因为拿起笔来“无话可说”。不懂习作的方法倒在其次,关键就是怕没有东西可写。
那么,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呢?关键是两点:一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二是要善于虚实相生。
一、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作文中最好的素材
观察生活,就是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及其变化。有的孩子只顾埋头读书,也不留心观察路前路边的变化。比如,不久前,家人告诉我,我家房子旁边的垃圾堆被镇政府铲掉了,并且不允许居民再倒垃圾了。这个垃圾场是个大污染源,周边总有一股怪味,并且看到就心烦,甚是头痛。如果关注了这个变化,写一篇环保方面的作文还会无话可说吗?事实上,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春天到了,大地变绿了,我们农村田野里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开了,色彩斑斓,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活动开来。如果注意观察这眼前的美景,写一篇写景的文章还会无话可说吗?只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大小变化,留心身边美的东西,笔下的素材定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二、虚实相生,可以充实作文素材
作文是写真的好,还是写假的好。其实真假就是实与虚的问题。假就是说虚构、虚拟。我觉得全真不好写,全假更不行,实实虚虚,虚实相生才好。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复制”真实生活,文章便索然无趣;如果一味“编造”离奇情节,同样使读者反感。所以,要像小说中一样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笔下的人物才能成为鲜活的典型。托尔斯泰说:“直接写某个人,绝不典型。”就是说要虚实相生,虚实互现。需要说明的是,写“虚”的能力是一种恰切抒发作者主观情意的“表现力”,它允许合情合理、艺术加工的“虚构”与“虚拟”,但绝不是违背情理。如,曹操的《观沧海》(人教版七年级第十五课)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是为表达出诗人想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服务的,由此联想出的一句诗,这样写让全诗充满了张力。针对社会的阴暗面或生活的隐晦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亲身经历的见闻感触,转换视角,虚拟角色,让我们笔下的素材充满活力。
总的来讲,如果能做到善于观察与虚实相生,不仅写起作文来不会无话可说,而且生活会像《童趣》中的主人公一样快乐无比。
参考文献:
蔡智敏.中学生作文素材百科全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1.
编辑 谢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