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理数》一章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2014-07-25文/周育敏

新课程·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有理数数学思想转化

文/周育敏

摘 要:对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的教学后记进行了归纳总结,谈了关于数学思想在此章节中的合理渗透。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具体到抽象思想和分类集合思想等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思想;转化;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具体到抽象;分类和集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章《有理数》,虽然并不是本册书的起始章节,但却起着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从数到式的过渡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本章教学时,除按教学要求,使学生切实掌握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具有熟练的运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认识数学本质,增强用数学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章内容看,我认为着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转化思想

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种转化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有理数》一章中,有理数减法法则、除法法则的得出就是应用转化的典型例子。故我们在教学减法法则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得出法则。例如,求(+3)-(-5)的差,就是求一个数(?),使(?)+(-5)=+3,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

减转化为加

(+3)-(-5)=(+3)+(+5)。通过选用不同的减数、被减数的实

负转化为正

例,使学生确信这个法则,并通过足够数量的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写出“减转化加”的过程,使学生确信减法转化为加法是解决有理数减法运算的重要途径。在小结时,教师还可以对比减法法则与加法法则的探求过程,指出这实际上代表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以已有的结论为基础不断拓宽转化,对已有的结论充分利用,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结论。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转化的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探求除法法则时也能自然地想到转化方法。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研究有理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本章中,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在教学时,可先通过实例得到:3与0;-4与0;5与8;-8与-3的大小,然后把这些数在数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并得出:“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最后利用数轴上的点所表示数的大小规律,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这样使学生比较直观理解和记忆了法则的内容。特别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来确定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如,在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我们可以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向学生提出问题:|+2|、|-2|、|0|在数轴上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2、-2、0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数轴上表示+2、-2、0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此时,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绝对值的定义,很有可能仍然会答:“+2、-2、0”。教师就可根据数轴来详细讲解距离具有的非负性,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的结论。这样讲解使学生加深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并体会到数和形的相互依赖关系,理解绝对值的非负数特征,并初步使学生感知到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三、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数学概念中,存在着许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有理数》一章中,乘方概念就是其中的一例。乘方是乘法的一种特殊运算,当乘法中因数相同时,这种积的运算就叫做乘方。因此,我们在乘方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如讲解“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的幂的运算符号法则时,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就是“任何个相同的正数相乘”,结果当然为正。“负数个奇次幂”就是“奇数个相同负数相乘”,结果当然为负。“负数的偶次幂”就是:“偶数个相同负数相乘”,结果当然为正。又如,本章中计算像:(-0.2)11×5010的习题,可利用乘方与乘法的关系。

解法如下:(-0.2)11×5010=(-■)11×5010=-(■)11×5010=-■×■×…×■×50

(11个■)×50×…×50=-■×10×10×…×10=-0.2×10×10×…×10=-2×

(10个50)(10个10)(10个10)

×10×10×…×10=-2×109

(9个10)

四、具体到抽象的思想

《有理数》一章中给出概念或者探求法则时,通常都是把感知材料作为出发点,从具体例子抽象出数学概念,概括出运算法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重视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加法法则时,由飞机上升、下降四种情况得出的四个算式,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该让学生观察,比较加数之间的关系,然后由学生概括出法则。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醒学生,在有理数集两个数相加,不但要考虑绝对值,而且还要考虑符号,和的结果由两部分组成(符号、绝对值)。如果学生在概括时能考虑到符号和绝对值两要素,在今后有理数的运算中可以减少漏掉符号的错误。又如,在讲解正负数概念时,可给学生多举几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然后用正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得出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得出概念就比较自然。

五、分类和集合思想

《有理数》一章中第二教时“有理数”内容中包含着数学中分类和集合的思想。我们在教学有理数分类时,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分类的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2)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不重复。而对于集合概念,教材安排只要求学生初步接触一些集合、对应等现代数学思想,并不要求学生完整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正数集、负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和有理数集等简单的一些数集;能判别一个数属于哪一类数集;会用圆圈、括号表示一些简单的数集;会认两个简单数集的公共部分是什么数集。对这两个数学思想只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分寸地渗透,培养学生对有理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这对今后处理数学问题十分有益。

总之,我们在《有理数》一章教学中,既要重视运算技能的训练,更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它将使学生获得自学数学、发展数学的能力。这也正贴合了当今的“时尚元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并获得把数学的思想及方法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更佳的智能结构,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编辑 马燕萍

endprint

摘 要:对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的教学后记进行了归纳总结,谈了关于数学思想在此章节中的合理渗透。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具体到抽象思想和分类集合思想等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思想;转化;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具体到抽象;分类和集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章《有理数》,虽然并不是本册书的起始章节,但却起着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从数到式的过渡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本章教学时,除按教学要求,使学生切实掌握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具有熟练的运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认识数学本质,增强用数学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章内容看,我认为着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转化思想

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种转化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有理数》一章中,有理数减法法则、除法法则的得出就是应用转化的典型例子。故我们在教学减法法则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得出法则。例如,求(+3)-(-5)的差,就是求一个数(?),使(?)+(-5)=+3,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

减转化为加

(+3)-(-5)=(+3)+(+5)。通过选用不同的减数、被减数的实

负转化为正

例,使学生确信这个法则,并通过足够数量的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写出“减转化加”的过程,使学生确信减法转化为加法是解决有理数减法运算的重要途径。在小结时,教师还可以对比减法法则与加法法则的探求过程,指出这实际上代表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以已有的结论为基础不断拓宽转化,对已有的结论充分利用,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结论。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转化的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探求除法法则时也能自然地想到转化方法。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研究有理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本章中,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在教学时,可先通过实例得到:3与0;-4与0;5与8;-8与-3的大小,然后把这些数在数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并得出:“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最后利用数轴上的点所表示数的大小规律,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这样使学生比较直观理解和记忆了法则的内容。特别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来确定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如,在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我们可以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向学生提出问题:|+2|、|-2|、|0|在数轴上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2、-2、0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数轴上表示+2、-2、0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此时,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绝对值的定义,很有可能仍然会答:“+2、-2、0”。教师就可根据数轴来详细讲解距离具有的非负性,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的结论。这样讲解使学生加深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并体会到数和形的相互依赖关系,理解绝对值的非负数特征,并初步使学生感知到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三、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数学概念中,存在着许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有理数》一章中,乘方概念就是其中的一例。乘方是乘法的一种特殊运算,当乘法中因数相同时,这种积的运算就叫做乘方。因此,我们在乘方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如讲解“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的幂的运算符号法则时,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就是“任何个相同的正数相乘”,结果当然为正。“负数个奇次幂”就是“奇数个相同负数相乘”,结果当然为负。“负数的偶次幂”就是:“偶数个相同负数相乘”,结果当然为正。又如,本章中计算像:(-0.2)11×5010的习题,可利用乘方与乘法的关系。

解法如下:(-0.2)11×5010=(-■)11×5010=-(■)11×5010=-■×■×…×■×50

(11个■)×50×…×50=-■×10×10×…×10=-0.2×10×10×…×10=-2×

(10个50)(10个10)(10个10)

×10×10×…×10=-2×109

(9个10)

四、具体到抽象的思想

《有理数》一章中给出概念或者探求法则时,通常都是把感知材料作为出发点,从具体例子抽象出数学概念,概括出运算法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重视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加法法则时,由飞机上升、下降四种情况得出的四个算式,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该让学生观察,比较加数之间的关系,然后由学生概括出法则。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醒学生,在有理数集两个数相加,不但要考虑绝对值,而且还要考虑符号,和的结果由两部分组成(符号、绝对值)。如果学生在概括时能考虑到符号和绝对值两要素,在今后有理数的运算中可以减少漏掉符号的错误。又如,在讲解正负数概念时,可给学生多举几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然后用正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得出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得出概念就比较自然。

五、分类和集合思想

《有理数》一章中第二教时“有理数”内容中包含着数学中分类和集合的思想。我们在教学有理数分类时,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分类的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2)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不重复。而对于集合概念,教材安排只要求学生初步接触一些集合、对应等现代数学思想,并不要求学生完整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正数集、负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和有理数集等简单的一些数集;能判别一个数属于哪一类数集;会用圆圈、括号表示一些简单的数集;会认两个简单数集的公共部分是什么数集。对这两个数学思想只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分寸地渗透,培养学生对有理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这对今后处理数学问题十分有益。

总之,我们在《有理数》一章教学中,既要重视运算技能的训练,更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它将使学生获得自学数学、发展数学的能力。这也正贴合了当今的“时尚元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并获得把数学的思想及方法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更佳的智能结构,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编辑 马燕萍

endprint

摘 要:对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的教学后记进行了归纳总结,谈了关于数学思想在此章节中的合理渗透。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具体到抽象思想和分类集合思想等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思想;转化;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具体到抽象;分类和集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章《有理数》,虽然并不是本册书的起始章节,但却起着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从数到式的过渡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使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本章教学时,除按教学要求,使学生切实掌握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具有熟练的运算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认识数学本质,增强用数学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章内容看,我认为着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转化思想

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种转化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有理数》一章中,有理数减法法则、除法法则的得出就是应用转化的典型例子。故我们在教学减法法则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得出法则。例如,求(+3)-(-5)的差,就是求一个数(?),使(?)+(-5)=+3,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

减转化为加

(+3)-(-5)=(+3)+(+5)。通过选用不同的减数、被减数的实

负转化为正

例,使学生确信这个法则,并通过足够数量的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写出“减转化加”的过程,使学生确信减法转化为加法是解决有理数减法运算的重要途径。在小结时,教师还可以对比减法法则与加法法则的探求过程,指出这实际上代表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以已有的结论为基础不断拓宽转化,对已有的结论充分利用,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结论。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转化的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探求除法法则时也能自然地想到转化方法。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研究有理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本章中,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在教学时,可先通过实例得到:3与0;-4与0;5与8;-8与-3的大小,然后把这些数在数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并得出:“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最后利用数轴上的点所表示数的大小规律,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这样使学生比较直观理解和记忆了法则的内容。特别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来确定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如,在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我们可以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向学生提出问题:|+2|、|-2|、|0|在数轴上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2、-2、0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数轴上表示+2、-2、0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此时,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绝对值的定义,很有可能仍然会答:“+2、-2、0”。教师就可根据数轴来详细讲解距离具有的非负性,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的结论。这样讲解使学生加深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并体会到数和形的相互依赖关系,理解绝对值的非负数特征,并初步使学生感知到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三、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数学概念中,存在着许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有理数》一章中,乘方概念就是其中的一例。乘方是乘法的一种特殊运算,当乘法中因数相同时,这种积的运算就叫做乘方。因此,我们在乘方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如讲解“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的幂的运算符号法则时,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正数的任何次幂”就是“任何个相同的正数相乘”,结果当然为正。“负数个奇次幂”就是“奇数个相同负数相乘”,结果当然为负。“负数的偶次幂”就是:“偶数个相同负数相乘”,结果当然为正。又如,本章中计算像:(-0.2)11×5010的习题,可利用乘方与乘法的关系。

解法如下:(-0.2)11×5010=(-■)11×5010=-(■)11×5010=-■×■×…×■×50

(11个■)×50×…×50=-■×10×10×…×10=-0.2×10×10×…×10=-2×

(10个50)(10个10)(10个10)

×10×10×…×10=-2×109

(9个10)

四、具体到抽象的思想

《有理数》一章中给出概念或者探求法则时,通常都是把感知材料作为出发点,从具体例子抽象出数学概念,概括出运算法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重视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加法法则时,由飞机上升、下降四种情况得出的四个算式,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该让学生观察,比较加数之间的关系,然后由学生概括出法则。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醒学生,在有理数集两个数相加,不但要考虑绝对值,而且还要考虑符号,和的结果由两部分组成(符号、绝对值)。如果学生在概括时能考虑到符号和绝对值两要素,在今后有理数的运算中可以减少漏掉符号的错误。又如,在讲解正负数概念时,可给学生多举几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然后用正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得出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得出概念就比较自然。

五、分类和集合思想

《有理数》一章中第二教时“有理数”内容中包含着数学中分类和集合的思想。我们在教学有理数分类时,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分类的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2)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不重复。而对于集合概念,教材安排只要求学生初步接触一些集合、对应等现代数学思想,并不要求学生完整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正数集、负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和有理数集等简单的一些数集;能判别一个数属于哪一类数集;会用圆圈、括号表示一些简单的数集;会认两个简单数集的公共部分是什么数集。对这两个数学思想只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分寸地渗透,培养学生对有理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这对今后处理数学问题十分有益。

总之,我们在《有理数》一章教学中,既要重视运算技能的训练,更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它将使学生获得自学数学、发展数学的能力。这也正贴合了当今的“时尚元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并获得把数学的思想及方法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更佳的智能结构,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编辑 马燕萍

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理数数学思想转化
“有理数”检测题
“有理数”综合检测题
“有理数”易错题专练
“有理数”导学
浅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