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4-07-25文/李莉
文/李莉
摘 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伴随着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备受重视等现象,高职开设大学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了被边缘化现象,结合教学内容、教法、人文气氛、考核等方面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现状;课程改革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1.课程认识不够,其价值与地位被边缘化的倾向严峻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高职院校普遍认为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大学语文课时上出现减课现象,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师缺乏专业课程背景,其价值与地位日益被边缘化。
2.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科本身,忽略了学生精神的陶冶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学科体系化倾向依然根深蒂固,本科压缩的特征依然严重,教学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忽视了学生精神的陶冶,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3.高职校园人文气氛不浓,大学语文教学难以做到“教、学”统一
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人文气氛密切相关,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氛围缺失,造成大学语文教育难以做到“教、学”统一,达不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目的。
4.与专业课界限过于分明,结合度不够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过于分明,在教学与改革上鲜有结合。一般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在大学语文教学上均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的关联度和学生入学前后的课程衔接问题,容易导致大学语文课与专业课在教学上的脱节,使大学语文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5.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传统、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是:一套教材、一本教案、一种教法、全校通用。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普遍沿袭普通高校,较少考虑专业教学和高职类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单纯理论教授为主,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较为薄弱,师生互动性较差,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形式上,依然普遍沿用单一的理论考试,缺乏灵活多样的过程性和应用性的考核与评价。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育目标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定位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于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地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而是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的“学问”,它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种灵魂依靠、一种精神依托,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关键素质。
2.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要摆脱“高四语文”的阴影,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优秀经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陶冶其情操;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另外,要围绕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根据学生就业的需求,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列为教学的重点,并与演讲口才、写作训练等相结合,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3.以学生兴趣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职大学语文应该在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视听组合、图文并茂、声情相生,全方位、多角度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再融合“大语文”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如演讲、辩论、话剧、征文等活动,以语文教学中的某一个点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水平,真正体现寓教于乐。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气氛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学院的校训、宗旨、原则等,以这些作为切入点融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把“大语文观”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学生耳濡目染,使优秀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无形之中把教学与生活统一起来。
编辑 鲁翠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