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7-25文/李先
文/李先
摘 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案例重点介绍了加强问题及活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作用,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更要进一步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努力达成高质量教学、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透过新课改的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不单单是承载着学科知识的载体,更不是一种固定在教科书中的教条的内容。如此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参与课堂的比重和学生发表看法的交流时间的时候,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
一、问题及活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通过创建一定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一是要创设有效的问题型情境,二是要创设有效的活动型情境。对于人教版《幂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问题一:我们知道:a5·a5·a5·a5·a5=a5a5a5a5a5,可以写成(a5)5,(1)上述表达式(a5)5是一种什么形式?(幂的乘方)(2)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归纳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活动和观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利用自己的双眼,发现数学问题中存在的规律,把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教学目标,完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任务。
如,有位教师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并得到相应的启发:其中一题为: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示,△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 =∠COD,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这样△ABO与△CDO就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由此学生得到启示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
及时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和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成效,才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美好愿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并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等交流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数学活动体验,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表现,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教师更要进一步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坚定不移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努力达成高质量教学、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爱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究[J].华章,2011(08).
编辑 薛直艳
endprint
摘 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案例重点介绍了加强问题及活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作用,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更要进一步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努力达成高质量教学、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透过新课改的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不单单是承载着学科知识的载体,更不是一种固定在教科书中的教条的内容。如此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参与课堂的比重和学生发表看法的交流时间的时候,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
一、问题及活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通过创建一定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一是要创设有效的问题型情境,二是要创设有效的活动型情境。对于人教版《幂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问题一:我们知道:a5·a5·a5·a5·a5=a5a5a5a5a5,可以写成(a5)5,(1)上述表达式(a5)5是一种什么形式?(幂的乘方)(2)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归纳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活动和观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利用自己的双眼,发现数学问题中存在的规律,把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教学目标,完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任务。
如,有位教师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并得到相应的启发:其中一题为: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示,△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 =∠COD,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这样△ABO与△CDO就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由此学生得到启示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
及时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和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成效,才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美好愿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并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等交流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数学活动体验,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表现,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教师更要进一步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坚定不移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努力达成高质量教学、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爱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究[J].华章,2011(08).
编辑 薛直艳
endprint
摘 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案例重点介绍了加强问题及活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作用,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更要进一步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努力达成高质量教学、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透过新课改的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不单单是承载着学科知识的载体,更不是一种固定在教科书中的教条的内容。如此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参与课堂的比重和学生发表看法的交流时间的时候,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
一、问题及活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通过创建一定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一是要创设有效的问题型情境,二是要创设有效的活动型情境。对于人教版《幂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问题一:我们知道:a5·a5·a5·a5·a5=a5a5a5a5a5,可以写成(a5)5,(1)上述表达式(a5)5是一种什么形式?(幂的乘方)(2)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归纳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活动和观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利用自己的双眼,发现数学问题中存在的规律,把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教学目标,完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任务。
如,有位教师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并得到相应的启发:其中一题为: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示,△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 =∠COD,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这样△ABO与△CDO就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由此学生得到启示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
及时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和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成效,才能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美好愿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并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等交流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数学活动体验,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表现,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教师更要进一步转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坚定不移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努力达成高质量教学、高效率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爱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究[J].华章,2011(08).
编辑 薛直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