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讨论训练法”实施语文教学
2014-07-25文/宁小明张娉
文/宁小明 张娉
摘 要:浅谈运用“讨论训练法”实施语文教学,阐述了三个方面的优点。如何运用讨论训练法,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陈述,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法;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训练题;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适当点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究,解决课文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难点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讨论训练法;语文教学;自学能力
讨论训练法能理顺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潜移默化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个人素质和应试能力。
一、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法
运用讨论训练法要解放思想,不要担心课堂里不安静,一片哗然,这是传统教学法最忌讳的。但讨论训练法却反其道而行之,讨论时力求闹哄哄。闹哄哄正说明学生进入了角色,迈入佳境,学生身上蕴藏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发挥出来,久而久之,语文能力正在讨论中逐渐提高。
二、确定教学目标
运用讨论训练法,首先要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例如,同样是鲁迅小说,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故乡》应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中心思想”为教学目标,孔乙己应以“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为教学目标,《一件小事》应以“心理活动描写对人物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三、精心设计讨论训练题
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对课文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训练题。题目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切忌空乏玄虚,难度不宜太大,难度大了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后半部分时,如果教师要学生回答“鲁迅当年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学生无法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就在课文注释里找,这种方法对理解课文没有好处,倘使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要强调“偏有中国人在里面”“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强调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学生也就理解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那么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也就容易理解了。另一方面,题目也不能太容易,让学生回答出来,题目要有让学生思考回味的余地,也要有坎儿,如果课堂上都是“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的提问,那么课堂气氛再热闹,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是毫无意义的。总要像从树上摘苹果,踮起脚摘不到,跳一跳或跳几跳就能摘到一样,这样激励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有好
处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实施讨论法
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如果一堂课,始终一本正经地讨论问题,枯燥地做练习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训练法。创设情境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模仿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指导学生表演,根据课文排练小品,分角色朗读,展示教学挂图等,都能引起不同意见辩论。如,《愚公移山》分角色扮演愚公、智叟表演,學生就会在笑声中认识人物的性格,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五、进行适当点拨
在讨论训练法中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也是必要的。学生常常会在讨论和练习中遇到“拦路虎”,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时,要求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作出评价,学生议论纷,教室内一片哗然,这正说明学生已进入了了解人物性格这一佳境。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点拨是为学生指点迷津,为学生的思维拨正方向,开拓思路,但点拨不是“揭示谜底”,而是点而不答,给学生留下“探胜”的余地。经过点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当然,讨论训练法的形式不仅仅限于以上这些,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深入探究,以适应学生接受知识的需要。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