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014-07-25文/叶金水
文/叶金水
摘 要: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并进行深入思考问题,反思评价,并学会引申拓展课外,学以致用,完成学习预定目标与任务。
关键词:引导;情境;提问;合作;反思
新课程教学主张学生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注重学生得出问题答案的探究过程。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实我们教师是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方法与途径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可见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作用是巨大的。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我们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口技》一文中,我把“善”字这个文眼作为突破口,特意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引入课文前,我故意让科代表在讲台上用笛子胡乱地吹奏一首所谓的曲子,只见有的学生掩着耳朵,有的还微微地偷笑。于是我问大家:“我们的科代表吹得好吗?”(学生们连连摇头说不好)接着我又说:“如果说科代表吹得好,用一个字该如何去表达呢?”(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发言:“正好,我今天要学习的文章还真有这样一个字,大家能找出来吗?”在我的激发下,学生学习的兴致上来了,纷纷讨论寻找起来。此后这个文眼“善”字很快就找出来,后面的探究活动也就可顺理成章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善于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的方向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我们教师学会善于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明确探究学习的方向,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故意和学生闲聊:“大家看看课文的插图,知道哪一个是孔乙己吗?”待学生指出后,我又发问道:“究竟孔乙己这个人有什么能耐呀?连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都这么‘关心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人物,还特意为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孔乙己这个人有点“特殊”。然后我就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了课堂的探究: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突出孔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由此你可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对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经过积极的探讨,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孔乙己独特的两面性的性格特点。紧接着我又启发他们去思考:孔乙己两面性的“畸形”性格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经过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结果很快得出了大家认为一致的结论:封建科举制对知识分子毒害造成的。可见,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路上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进行主动探究,得出结论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众所周知,学习知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是一个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在教《变色龙》一课时,为了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个中心人物,我先特地发问:作者用“变色龙”做题目,可为什么在课文正文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变色龙”几个字了呢?这样写是不是离题呀?待学生回答分析后,我就很自然地导入了几个富有引导性的探究问题:(1)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大家还知道多少呢?(2)你认为“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文中的“变色龙”又会是谁?你从哪里看得出来?(4)什么原因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变色龙”?(5)文中的“变色龙”真的什么都变了吗?(6)本文作者究竟想告訴我们什么呀?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故意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只让他们各自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结果他们发现不能完全贯通解决好问题和理清文章的思路。后来,我建议他们小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合作一下,结果整个系列问题的思路顿然清晰了,文章主旨也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共同反思评价,引申拓展探究
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是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自我反思,说出他们的心得体会,以达到一步步的超越与升华。德语有云: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学生也要学会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以进一步联系自己与社会日常生活的时事例子进行拓展探究,从正面与反面之间不断辨析与反思,对学习上的问题也能得到深化的认识。
总之,在新课程下,我们教师一定要视学生为学习探究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探究的引路人,要遵循启发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交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助的精神,这样才能开创出教育改革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邹贤敏.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03.
[3]王雄.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华艺出版社,1999-1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6.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