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低效现象
2014-07-25文/杨卫平
文/杨卫平
摘 要: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低效现象。如何更好地开展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活动是历史与社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有效性
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其教材编排和呈现方式都不乏创新之处,特别是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课。综合探究活动课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通过各种“动手”或“动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低效的现象。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在教学中存在低效的问题表现
新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理论与实践仍相当缺乏,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案例极少,教师普遍感觉难以开展,出现诸多问题。
1.为“探究”而“探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探究活动设计过多,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现用教材“探究活动”形式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有的与教学进度相冲突,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使人感到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探究活动”目的的深层思考,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进行探究,落入了形式的窠臼,缺乏实际内容。
2.以“提问”代“探究”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不少教师却走了极端,把“探究式教学”变成“问题式”教学。整个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成为常态,而一些教师提出常识性的问题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少,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不断探究、拓展,从而体现“探究式”教学。
3.按单一思维去“探究”
由于探究活动走了形式化、问题化的模式,学生思考被格式化,只要顺着教师预计的问题一走到底就可以。当然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的问题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内容“形式化”的答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得到训练。
二、教学低效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非课堂因素
(1)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阅历对这种探究活动课的实施造成了一些影响。目前,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圈使学生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很有限。这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参与程度,削弱课堂的实效性。
(2)课堂教学评价的单一。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是以“考試”为主要手段,而探究的成效却不是单单“考试”就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而探究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成效又是长期性的,不能短时见效。甚至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活动会没有实际效用(针对考试来说),干脆以问题的形式落实基础知识更有“效果”。
2.课堂因素
(1)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性和思维含量。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空间,学生难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想象的神奇。
(2)课堂教学组织不佳。从形式上看轰轰烈烈,但学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过程,只是随波逐流,课堂组织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综合探究活动课有效教学的处理方法
1.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上的特点,将知识化整为零,归入学科课程
教材在学科课程内容编排上的一个特色是知识点多而短小、简略,对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甚至一笔带过、以图代文、以例代意,层次脉络之间呈现出跳跃性的特点,这样使不少学生对知识感觉难以理解。而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正好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我们要抓住时机,或在新知识开始教学时导入,或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或在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阶段性检测的材料引入。如,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之“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作为《人猿相揖别》“‘北京人的足迹”这一目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重要性及保护这些人类共同遗产的必要性,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学习理解变得顺理成章。要注意的是将综合探究课整合到学科课程时切忌授课意识太浓。因为编者将特定内容编排到综合探究课中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
2.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加强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兴趣
“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诱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绝不仅仅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目的。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会发现为什么有的课堂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发言积极,有的课堂上学生非常机械,死气沉沉,或者没什么话可说。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思考,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从问题设置到对问题分析直至对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研究。而这个研究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研读课标,再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问题,再决定要借助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选择通过什么具体方法来落实,是列表法、图片展示法、还是材料分析法,是自主合作,还是问题探究等等。应设计具有启发式的、开放式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是教师在上综合探究活动课时应把握的核心。
3.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使课堂民主化,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对学生的激励,这种激励应是具体的、及时的,不可千篇一律、笼统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现实的课堂评价,往往是轻描淡写,连最基本的正常错误评价都没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就要告诉学生,他的看法正确或是错误的,并说明原因,而且应该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明确、清晰的建议。这种建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而应该是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思维方向、探究方法、语言组织、语义表达、形体形态等等。评价建议也不可空洞不着边际,更不应该是一味地指责,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一个要注意的,评价不可戴有色眼镜,不应掺杂学生平时的表现,否则会失去公正公平,更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评价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表扬而表扬,为了激励而激励。
4.将综合探究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将综合探究活动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现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如,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将综合探究活动放在网络环境下就是教学,让学生借助网络查询,了解相关而又感兴趣的内容,收集必要的资料。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探究的空间也会大大地拓展。将综合探究活动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形式新颖,视野开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综合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发布大量信息,网络也让各地学生有了近乎面对面的交流。参与的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美好的旅行,既饱了眼福、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历史与社会探究活动课教学策略的运用,拓宽了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渠道,构建了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社会教学创新大环境会逐步被营造出来,历史与课堂教学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环境也会更加丰富起来,帮助教师较好地把握“综合探究”这一新课程的亮点,解决教师在上这类课时普遍感到的一些困惑,将“综合探究”的教学理念深扎于历史与社会的土壤。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施福荣.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R].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