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之我见
2014-07-25文/邓晓琴
文/邓晓琴
摘 要:《会计电算化》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在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实务管理工作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根据多年的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阐述了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目前,会计电算化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活跃。各中职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训练。而从目前来看,中职学生基础较差,起点低,教师经验欠缺,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上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教师持各种各样的见解。作为一名农村学校一线会计电算化教学人员,接下来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教学目标模糊,造成了各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时缺乏针对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另外,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间短,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对开设哪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哪些内容、如何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和上机实践、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和技能等缺乏总体规划,这难免造成教学上的混乱。
2.基础课程掌握不够。许多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存在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不好,不能准确根据相关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虽然在《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已经安排了大量的手工模拟做账实训,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是较差,学生在上机实训时对计算机软件操
作、硬件使用、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待提高。这就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师在授课时,还要给学生补习大量的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开展正常理论教学和电算化实训。
3.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偏少。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是比较紧密的,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和课时数均有限。尤其是上机实验课时过少,在会计专业课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校多年来仍重视手工会计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10%左右,大概在80课时。因为课时偏少,大部分学生反映只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简单的上机实验,即凭证输入报表生成,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仅仅是仿手工式的会计电算化。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间存在着矛盾,不可能每门课程都讲得很深。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软件落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财务软件不能跟上升级进度,仍固守原有的、实际工作不再使用的旧版本,造成知识的陈旧和落后,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但硬件设备更新周期比较短,财务软件版本更新更快,造成了财务软件版本落后于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版本、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不断更新的财
务软件需求配置的情况,无法满足教学实践需求。
5.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各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型,不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另外,这些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专业知识较为单一,缺少专业实践,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如何加强电算化教师的培训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的改进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归属于会计专业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的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在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
容时,应在本专业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才。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2.增加电算化实践教学课时。以我校为例:原来只是开设了一门《会计电算化基础》课程,每周5个课时,课堂教学与上机的比例为2∶1。从实效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不能兼顾会计软件的实训,上机时间远远不够。我们应对此过行改革:(1)增加电算化相关课程的设置;(2)增加实训的强度,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分为两个学期上,增加上机的时间,比例调整为1∶1,同时增设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通过课时的调整,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明显增强。
3.提高师资水平。要提高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是非常关键的。面对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落后的现实,学校应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同时更要鼓励教师提高自学能力,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只有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要求。此外,中职学校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财务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给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锻炼,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4.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良好与否与教学手段和方法密切相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让学生边听边在电脑前操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验证式实验教学法、模仿式实验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提高教学效果。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可先安排学生看教学光盘,熟悉本次内容的操作步骤。之后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已经安装好的财务软件进行演示教学,在演示时,让学生说明如何操作,再用准备好的另外一套财务数据,当堂课让某一个学生操作。这样不但是操作的学生本人,而且听课的其他学生也都能更充分地参与进来,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另外,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
5.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实现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模拟实习。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为了让广大学生对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操作有更全面、更感性的认识,必须注重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模拟实验,即手工与计算机同时进行的会计模拟实验。这一阶段的模拟实验用了手工会计实验的资料。无论在处理程序上还是难度上都要比全真模拟阶段提高一个台阶,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验中来便是此阶段的主要技术难题。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操作方法,并且实现了手工会计核算方式向电算化核算方式的转化,为学生日后走上会计电算化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达到了电算化实验的要求。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
[2]陈英蓉,刘锋,陶学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5(28).
[3]杨爱平.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