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机制的构建

2014-07-24蒋维跃单南平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构建

蒋维跃 单南平

摘要: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上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高校的贫困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关注。当前,各高校对贫困生都采用了物质资助的方式以保证他们完成学业。但是,物质层面的资助并不能全方位地改变他们的命运,内心的强大才能使他们在人才竞争的潮流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针对当今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提出构建一套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机制的方法,探索一条适合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心理健康之路,帮助高校贫困生及时清理心理垃圾,走出心理误区。培养其从容面对困难、化压力为动力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救助机制 构建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招生体制的改革,各高校的招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涉及面也在不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也得到了充分暴露,高校中出现了相当数量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贫困大学生。贫困生中的大多数的心理状况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或半自我封闭状态中,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有的贫困生甚至产生怨恨家庭的情绪。由于心理健康不佳,就容易引发心理疾患,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贫困生问题能否得到重视和解决,事关教育全局和社会的未来,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各高校对贫困生大都采用了物质资助的方式以保证他们完成学业,但是,物质层面的资助并不能全方位地改变他们的处境。只有精神焕发、内心强大,才能彻底改变贫困生的命运。因此,针对贫困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救助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1 大学校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的国家。近年来才逐步实行的高校收费政策在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上学的负担。所以有些家庭的收入就很难支撑子女的学习费用。在普通高校中,有50%学生来自农村,农民的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再加上有些农民家庭子女较多,经济收入较少,就更加捉襟见肘。有些家庭由于亲人病故或单亲、特殊的自然灾害等,都会造成他们难以支付学习费用。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1%以上来自农村,其中又有57.8%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大学贫困生,成为了大学校园里的“特殊一族”。一方面,他们面临着丰富自己科学文化知识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又要面对经济贫困带来的沉重压力。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往往使他们内心焦虑忧郁。“贫困生”的帽子,重重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上。因此,他们当中就难免有一部分人会因贫穷而消沉懈怠、放纵自我。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有些贫困生迷失了自我,感觉失意而空虚。特别是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受教育水平本身比较低,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自由发展,心理上产生了许多障碍——这就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也就是说,高校贫困生他们在承受经济危机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

2 高校贫困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2.1 自卑心理

由于长期生活困窘,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等方面与社会都不相适应。在和周围同学接触起来,心理有一种不平衡的压抑。做事情缺乏信心,在生活之中不敢主动和同学交往,心理自闭严重。

2.2 敏感心理

贫困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不愿意同学或老师知道他们自身的经济状况,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害怕别人因为经济原因瞧不起自己。自卑而又自尊的矛盾性是困扰贫困生的一大心理特点。

2.3 消极心理

贫困生所面临的压力除了生活方面之外,还会有学习、人际关系、毕业分配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弱势,心理弱势的学生常常会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命运不公。这种来自多方面的持续的压力使他们难以对应,常常会使大脑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症。消极情绪的不良心理环境严重影响人的智力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发挥,造成人格发展的扭曲。许多人陷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不能自拔。有些贫困生表现为厌倦学习、经常旷课、不爱活动、逃避组织,最终造成无法完成学业。有些贫困女大学生为了与别人攀比,做出了与大学生身份很不相符的行为,比如:在酒吧当三陪、当二奶,成为暴发户的玩物。

2.4 暴躁心理

在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2%的贫困生对生活不满意,产生悲观和失望情绪,有76%以上的贫困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就容易使贫困生产生暴躁心理。加之大学校园中有些“官二代”、“富二代”的炫富行为,由此产生一种着急、烦躁、乖戾的情绪,从而导致一种“仇官”、“仇富”、“仇友”的焦躁心理,动辄与人打架斗殴。有些贫困生敏感多疑,自卫心理强,与人交往时常常言语、行为举止极端,自主和自制能力较弱。与周围同学和人员稍有摩擦就极易造成肢体冲突,有的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造成流血事件。

3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3.1 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许多高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窘迫是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家庭变故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应该说,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贫困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2 市场经济的冲击而导致心理失衡

社会上扭曲的“金钱观”对大学贫困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部分贫困学生经常会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攀比,形成严重的心理落差,从而开始厌恶社会,愤世嫉俗,深陷心理漩涡而不能自拔。

3.3 资助方式不当对贫困生造成心理压力

高校贫困生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也来自社会的四面八方,这应该是件好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资助形式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有些企业单位出钱资助贫困生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企业形象,特别是媒体的过度介入,过分地宣传,频繁地采访,没有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使一些贫困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压力巨大,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4 全面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的力度正在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各种形式的资助使高校不断丰富和充实高校贫困生资助资源。这些物质资助,对于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应该是有保障的。但事实上,许多贫困生在丰富的物质资助面前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4.1 帮助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独立人格

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目标。人生是需要理想的,它是一种精神粮食,使生活更加完美。人格素质与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社会需要有理想、有激情、有知识、有责任感的年轻人才。对高校贫困生而言,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要使他们实现树立远大理想,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精神资源和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对他们进行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分析困难,认识贫穷,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鼓励他们在逆境困境面前不低头、不退缩、不自卑。培养贫困生的独立人格,要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引导、熏陶。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要教育贫困学生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八荣八耻”的内涵与要求。

4.2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咨询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专设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时定期向贫困生开放,及时帮助贫困大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大量的经费,经费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活动的开展,因此,落实经费支出是重要环节。对于这块经费各高校应按贫困学生人数每人定额列入学校预算,直接用于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健康测评、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

4.3 加强科学化管理,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档案这些资料可以为职能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使决策部门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同时,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直接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使学校辅导员及心理教师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变化,对症下药地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医治心理疾病。

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即贫困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年级、宿舍号及联系方式、家庭基本情况、身体健康状况、近亲中有无精神方面病史等问题。家庭情况应尽量详细:如家庭成员结构,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即学生的心理测试资料。最重要的是要收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测验情况,有关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等等。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这两种都应具备。电脑软件的形式是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使资料保存准确规范、查找方便,并且能够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延续性。

4.4 加强励志教育,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

给贫困生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是良好举措。高校应多为贫困生增设勤工俭学的岗位,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通过勤工俭学让贫困生自己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费用。这样既能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4.5 让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多缺乏自信,所以更应该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投身于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积极走出自己、走向社会。通过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让贫困生优先参与,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5 结语

高校贫困生是目前高校的一大弱势群体。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贫穷化为动力,将知识转为财富,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马皑乐,国安.弱势群体与社会失衡[J].政法论坛,2004(3).

[2]陈烈,彭建军.贫苦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3]徐浩岚,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

[4]何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9(7).

[5]李海红,冯鑫.浅议高校心理档案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15)..

[6]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7]黄丹艳,杨艳萍.浅论大学生心理档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作者简介:蒋维跃(1960-),男,浙江东阳人,副教授,现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学工办主任;单南平(1962-),女,浙江东阳人,副教授,现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构建
辅导员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探索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流程分析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