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案导学提升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7-24何旭东
何旭东
摘 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新大纲颁布后,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精讲、多练的“做中学,做中教”思想。但由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因素,课堂教学未得到深化。本研究通过采用课前学案导学,课堂交流引导,以及课后释疑评价为主线的策略实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法
1 现状:制约有效教学的瓶颈
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围绕着该目标,每个计算机教师都会对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也会对计算机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有着不同的把握,呈现多样性。但需要关注的是教学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有多少、形式是否花哨新颖,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作为职校的计算机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这堂课教学有效吗?”“对学生专业成长有帮助吗?”“有没有比更好的教学方法了?”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便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下状况中制约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开展:
⑴学生能力差异大,信息素养普遍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自制能力有别于普高生,对于游戏、网络的诱惑往往抵御能力较差,学生娱乐应用大于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同时,来自于城镇、乡村的不同生源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差异,使计算机老师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受到了一定制约。
⑵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成效不明显。虽然计算机教师有着相比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中并未合理运用。在课程设计时,部分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用的图像、视频等是为了实现情境教学而建立的情境,不利于学生的感知、探究,导致不仅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反而适得其反。
⑶教学方向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化。目前对中职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检测的手段主要为“自评+抽测”的形式。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倾向于考试要点的教学,而非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且学生的计算机学科成绩总以量化的形式出现,没有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仅单一反馈了学生的部分能力。
2 理论:支撑我们研究的基础
⑴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通俗的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所预期的最佳效果。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有效教学,可理解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结合本校各专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每个中职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都得到适合自己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⑵学案导学教学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在中职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在课前可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通过“微课”视频等方法了解任务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任务的准备,在课堂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获得很好的实效。
3 策略:通向有效教学的途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但中职课堂40分钟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多讲少做、少讲多做都存在着弊端,要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抓取教材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延伸学习时间完成特定的任务。在研究开展实践中,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掌控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学生能力,极大的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3.1 有效准备:教学设计加导学学案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而计算机课程在机房内实施时更需要有清晰、科学的三维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难点,根据特点选择教法,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在教学中一般对教学设计进行如下有效准备:
为弥补课堂时间短、学生层次差异等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导学学案的使用就有很重要的价值。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配合教师合理的评价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一份成功的导学学案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微课等掌握基础技能,在课堂中辅助教师引导课程任务的推进的,并在课后提供多元评价。因而,导学学案的合理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任务2.1“认识计算机硬件”教学中,部分职高学生虽然对装机感兴趣,但缺乏耐性逐一了解硬件的名称、参数,更不用说财会、幼师等专业的女生。因此,对该教材涉及的顺叙式知识结构进行改编,将导学案的主线设计为“根据自己需求(游戏、工作),配置一台性价比较高的电脑。”
由于任务知识性强,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家中或课前利用网络(http://zj.zol.com.cn/)进行模拟攒机并利用“微课”完成导学案。学生在未来可能购买计算机的动力下,会主动通过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准备、任务实施、知识拓展、任务评价等环节循迹缓缓推进整个学习。
3.2 有效掌控: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的特点。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深入学生的每个学习环节。为有效的掌控课堂,作为计算机老师要关注三个方面:
①知识任务的组织: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启发、辅导,而不是盲目去搜寻问题答案,即通过导学案中一系列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原本很枯燥的知识通过游戏、竞赛等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加以展现,以形象、生动的微课、教学软件取而代之,使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去查阅、学习相关知识。
②教学活动的组织:在40分钟的机房课堂中,计算机教师应有序的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任务,简化对在课前已了解的简单概念与操作的讲解,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中遇到的问题中。对计算机这种重实操的学科来讲,引导学生展开互相协作、讨论交流,师生对任务实施形成共识,更能发挥它的优势,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机房中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难易对学生进行分组协作,以2~4人为限。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师依据学生能力等因素可有梯度的进行微调,以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
③课堂时间的组织:虽然在课堂教学之前对各环节的时间已预设,但计算机机房授课的特点是可变因素较多,这就需要教师以宏观的角度把握课程的节奏。教师要少讲、精讲,这能使学生操作的时间在整堂课的2/3左右,在做中教、做中学。整个授课过程力求让学生多想多问、主动参与,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如果由知识点构建的任务选择不恰当,则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3章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中。原教材中对于文件与磁盘管理的也是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但知识点多,任务也比较小,完成起来让人觉得不顺畅,且对学生的完成程度难以评价。原教材教学内容规划总觉得比较难以讲清,总结问题所在:一是内容比较琐碎,很多操作学生在平常的计算机操作中已经会用,学生操作能力层次参差不齐;二是讲解比较呆板,通常是老师讲某项菜单功能,学生再进行相应操作,过程比较程序化;三是评价比较困难,讲、练过程中很难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跟着做,是否已经学会。
3.3 有效学习:释疑评价多元反馈
利用学案导学实践中仅对重、难点和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点拨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学生提出的“笨”办法还是“独辟蹊径”的方法,都给予表扬与鼓励,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其次,由于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不能仅以生硬的用分值来评价学习情况,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本次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并且可能放弃对未掌握的知识点的探求。在导学案中应有学生对自主学习及协作能力相关的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互评以检验学生自身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以导学案中的任务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决定了其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个体的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有效发展。
4 结论:步入有效的课堂教学
⑴课堂气氛融洽,激发学习动力。在利用学案导学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性过程中,感觉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了。因为计算机教师不需要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听讲、跟着一步步操作了,学生变得肯问、肯查、肯动脑筋,能在小组合作中主动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⑵教学方法合理,提升教学质量。在案例导学过程中,学生有层次分明的任务,即可独立完成也可参与小组协作,提出各自解决方案。⑶课堂资源优化,延伸课堂教学。采用学案导学后,学生学生不仅在计算机课堂中学到了计算机知识,还在与岗位技能相关的任务中,了解到企业对用人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延伸到了课外,将课内的40分钟变成交流、综合应用的时间,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思考:把握有效课堂的方寸
⑴吵不等于乱,轻松不等于无序。作为计算机课教师对于机房课不能怕“乱”、“吵”,只要在精心准备之下必定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掌控住整个课堂节奏。同时,上课时教师的“轻松”,也来源于在计算机教师在对教学计划和导学案的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计的效率和效果。
⑵有效不有效,问自己三个问题。只要是在上平行班的老师,总会在下一个任教班教学实施时做出一定改进,那么是否是更有效了呢?我们不妨对自己提三个问题: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我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想一次次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必定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10-2.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教育评论,2006-12-28.
[3]朱德全,等.《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教育研究,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