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11-14刘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4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刘屹

摘要:以福建经济学校为例,分析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三方面讨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响应国家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的政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37-03

Abstract: For the example of Fujian Economics School, analysis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blem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s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s the goal, to discuss measure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form, in order to response to the promotion poli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fundamention;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学校培养职业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显得日趋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大量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教学中着眼于专业特长,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的应用是当今社会人才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很多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相关的专业业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起到普及计算机常用的应用技能的作用。由于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结合各专业的岗位特点实施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门课的教学中却普遍存在各专业统一教、一刀切的现象,脱离了产教融合的方针政策。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福建经济学校的重点专业之一,会计专业为例,讨论基于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2 中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在原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下,通过第一学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大部分会计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素养,包括计算机相关知识、文字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网络运用等能力。但是,这些计算机能力缺乏与会计专业的有效结合,导致学生临岗时往往出现相关知识的忘却、缺乏或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拉大了上岗的距离。目前,学校会计专业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毫无专业侧重点。全校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大纲,统一的知识点。任课老师集体备课,统一施教。这些造成了所有专业学生掌握的内容千篇一律。会计专业侧重于数字处理,而实际教学中对这方面的知识点和实例应用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财务工作中的需求。

第二,教学模式缺乏学生针对性。会计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来说,女生居多,勤奋好学,自觉性高,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在机房实施的,一般是按先教师演练再学生操作的过程完成的。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下,会计学生基本能完成老师演练的操作,掌握课堂中的知识点,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若需要在软件中自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会困难重重。

第三,考核形式未能体现职业能力。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是实行全校统考,期末总评中平时分占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分以上交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分为主,期末试卷的内容题型学生平时基本都见过。因此,只要是平时比较自觉的学生成绩都比较理想。然而,等到上岗时拿出一张实际应用的财务报表让学生制作,再遇上一些没有见过的函数,可能很多高分的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3 推动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科学调整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需求

在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对接。

3.11 产业调研

笔者对某些大中小公司财务处的用人需求和我校2013届会计8班的毕业生这些年的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出纳、文员以及收银员等。

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1)基本的Windows系统操作能力。2)娴熟的文字录入能力。3)网络办事能力,主要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或MSN、电子邮件进行业务联系、网上办税及网络查找资料能力。4)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包括基本的文字处理、熟练的电子表格应用和简单的演示文稿使用能力。

办公软件的使用是会计行业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财务工作中Word主要用于撰写各类报告、工作总结、财务制度规定及对外文书等。Excel电子表格则是典型的财务应用,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需要用来制作固定资产折旧表、各类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成本费用明细表、税款计算表、流水账、原始凭证等各类表格。演示文稿也有部分应用,主要用于专题培训及分享、年度工作汇报等。

从调研结果可以得出,教学内容应普及计算机常用技能,同时加大办公软件的比重,尤其要强化应用Excel,并在教学中运用财务案例。

3.1.2 教材分析

目前全校采用的教材是黄国兴、周南岳总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教材内容比较系统全面,适合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文化课教材使用,但是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笔者上当当和京东网站找到了唯一一本针对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材,是容湘萍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专业)》。这本教材的内容是针对办公软件的使用,涵盖了大部分产业调研中常见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该书按照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特点谋篇布局,通过介绍财务工作典型应用案例,在讲解具体工作方法的同时,介绍相关的办公软件常用功能。

3.1.3 教学内容

考虑到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笔者仍以这本教材为主,在办公软件部分配入上述会计专业教材案例,同时结合产业调研的结果和案例,对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

学校使用的教材共7个单元,分别为:第1单元 计算机基础知识、第2单元 操作系统的使用、第3单元 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4单元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第5单元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第6单元 多媒体软件应用及第7单元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笔者将第6单元移到第3单元之后,使剩下的4、5、7单元统一为办公软件应用。

1-3单元部分的强化内容为:符号输入和小键盘的使用;安装和卸载打印机设备;中文录入;搜索引擎的使用;使用电子邮件的附件功能。补充内容为:MSN的使用;安装卸载常用软件,包括常用中文输入法、360系列软件、即时通信软件和办公软件等;熟悉常用的网站及系统,包括学校官网及数字化校园系统、福建会计从业资格网上报名系统、地税网上办税系统、国税电子税务局等。

第6单元内容适当缩减,主要内容:基本的屏幕截图和编辑图片操作,根据福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系统要求,使用工具软件设置学生照片的背景颜色、像素、长宽和格式等。

第4、5、7单元属于办公软件应用。这部分内容笔者采用容湘萍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专业)》中的案例和产业调研中收集的案例进行综合教学。这部分内容以项目教学的方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对接。现调整办公软件部分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3.1.4 学时安排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个学年,总学时为108节。为了更好地结合会计专业的产业需求,加大办公软件的比重,笔者适当缩减1-3单元和第6单元的学时,第4单元保持不变,增加了第5、7单元的学时,尤其是Excel电子表格部分。学时安排调整如表2所示。

3.2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按部就班能力较强,自主探索能力较弱。计算机是灵活运用的学科,课堂知识有限,实际工作中很多应用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应改变之前“教师演练,学生操作”的传统模式,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课堂中,教师宜运用项目教学法,设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工具(例如书、教学视频、网络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教师在学生身边起到引导的作用。

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可将每个大项目分割成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目的明确,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例如,学生在制作“销售明细表”时,涉及销售汇总的工作,需要分别统计各项销售类型(记录在L列)的已售收款(记录在Q列)的总额(即求和)。首先,可以让学生试着描述面对的问题,如:“对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求和”等。接着,让学生寻找答案,如通过百度搜索刚才描述的问题或在Excel中输入描述搜索需要的函数等。然后,学生尝试去理解和判断搜索到的不同结果并试着运用到课堂案例中。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少学生能够做出来,甚至方法不一。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交流比较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及时做出来的学生,教师给出类似案例的操作视频或解题方式,让他们套用到本案例中。最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行比较总结,得出最佳求和方式“SUMIF函数”及其用法。

这种教学模式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弱项,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目标任务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及利用网络等可用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岗位上若遇到困难,便能够运用身边可用的工具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衔接。

3.3 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考核应作为检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考核模式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评价学生。这里遵守我校的规定,期末总评中,平时分占60%,期末考分数占40%,侧重于学生平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只凭借最终上交的作业和练习作为平时分的主要评价依据,平时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纪律性、团队精神、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完成效率和完成质量等。教师应积极和及时地对各方面进行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期末试卷亦不适合统一出卷,应分专业出题,会计专业以财务项目为题,让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综合的小型财务案例,以此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

4 结束语

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经验和担任学校2013届会计8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讨论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和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笔者于2015-2016学年在学校的2015级会计2班展开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笔者所教的往届会计学生相比,该班级学生的网络资料查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办公软件应用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第二学期期末的一次计算机应用财会案例综合小测中,学生的平均分比往届笔者任教的几个班级都高出了10%以上,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促进产教结合的良好效果。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继续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产教融合,培养职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容湘萍. 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专业)[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1-192.

[2] 张巍,黄国兴,周南岳. 计算机应用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249.

[3] 李志川. 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10): 219-220.

[4] 文小林.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8): 199-200.

[5] 黄仁. 中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5): 58,85.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