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的周长”的教学看“学习的自由”
2014-07-24周姝
周姝
【摘 要】对于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学生欠缺探究的欲望,而对学情的一知半解则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掌控的根源。“顺势而为”,是让学生顺应学习的需求进行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调查了解便于我们研究“势”,而大空间、大问题,粗线条的“为”则真正能使学生自由地学习。
【关键词】顺势而为 学习空间 学习的自由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圆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要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重点通过对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圆周率”时通常这样设计:探究如何测量圆的周长,思考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获取大量数据进行汇总,逐渐让“3倍多”这一圆周率的近似值浮出水面,最后,讲授什么是圆周率。但在实际教学时,学生常常会提前知晓“3.14”这个数据。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开展探究活动,而是直接组织学生交流对圆周率的认识,然后研究圆周率的应用?
答案是否定的,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是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决定。只有经过课前的调查、分析、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调查】
参与调查的学生共40名,其中28人知道圆周率是3.14,占总人数的70%;12人完全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0%。而28人中,12人表示自己曾经听说圆周率是3.14,仅有3人知道圆周率表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所有人中未有一人动手探究实践。
【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圆周率一知半解,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从而对于课堂上的数学探究活动不屑一顾,没有学习热情。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一学情的充分了解,所以才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想到应对的方法。
【教学片段】
出示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
师:画一个周长更长的圆。你是怎么画的?你认为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
(设计思考:通过基于实践操作的体会进行猜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上来。)
师: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究竟是几倍关系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中外数学家几千年,你们有兴趣来挑战一下吗?
(设计思考:“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中外数学家几千年”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即使我们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也很正常,重要的是要有“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尝试”的科学态度。通过像数学家一样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而不要纠结于最终的结果,为他们创设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更自由地学习。)
师:4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我们的研究”,填写研究记录。
我们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这样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考:有指导的小组活动比盲目地“探究”要有效得多,在时间宝贵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适时引导,还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装着具体实验方法的“锦囊”,为他们的探究指路。)
看一看学生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A组汇报:
生1:我们在圆上做了一个记号,从这个点开始滚,滚一圈后回到这个记号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因为长度不够,我们用两把尺子接起来量,测量结果有一些误差,大约是20厘米。
生2:可以先用一种颜色做标记,开始滚动,到尺子最后的位置再用另一种颜色做标记,然后放到尺子开头,从这个标记继续滚动,最后把两个长度相加。
“滚圆法”是一种很好的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在大家刚才的演示过程中,圆作为封闭图形,首尾相连这一特征得到了很好体现,而第二位同学的补充则更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B组汇报:
生1:我们先确定圆心,测量出直径是9.8厘米,然后用红线绕圆的一周(动作演示),量出的长度是29.4~29.5厘米。用29.5除以9.8,得到3.010204……,29.4除以9.8等于3。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学生质疑:不可能正好是3倍,如果是3倍的话,数学家们不可能会研究这么长时间。)
生1:我们测量的结果是在29.4~29.5之间,“3”只是一个约数。
生2:用周长除以直径,结果大约是3,我觉得应该保留两位小数,这样便于计算。
生3:我们组有一个疑问:我们测量直径是8厘米的圆,周长是21厘米,是直径的2.625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质疑:同样是直径8厘米的圆,我们测量的周长是26厘米,是直径的3.25倍。)
生3:看来,只有测量仔细,减少误差,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准确。
第二组同学介绍了绕线测周长的方法,得出了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29.4~29.5”这样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大家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和细致,也是运用学生尺所能测量出的比较准确的数据。无论是确定圆心后测量出直径是“8厘米”,还是绕线量出周长是“29.4~29.5厘米”,这些数据都弥足珍贵。也许它们距离准确值还相差很远,也许中间的考量还非常稚嫩,但其中映射出的勇于挑战、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精神却流光溢彩。
【课外漫思】
“只要我们创造出合适的教育环境,学生就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反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并没有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不曾拥有学习的空间和享有学习的自由。
因为我们有时不知道该如何创设这样的空间。某些时候教师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担当领导者、支配者的角色,也习惯按照规划好的步骤完成“教”的任务。习惯做“编程者”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会突然不知道自己的作用在哪里。既然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由,那么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以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为例。首先,教师作了学情调查,这是近距离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方式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便于提供帮助。
其次,教师设计了画一个周长更长的圆,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和已有经验进行体会和猜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重难点上来。
然后,教师创设了一个粗线条、大框架的探究活动,打开空间,去掉束缚,协助学生进行探究。
现在提倡教师是“合作者”“促进者”“放牧者”,无论是什么名词来形容这个身份,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领”也罢、“促”也行,只有走近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恰当的时机提供合适的帮助。
(作者单位:南京市银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