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教育如何构建“育人为本”培养模式
2014-07-21胡建波
胡建波
摘 要: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日常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全社会高度关注教育大众化和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为确保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本文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究如何建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为本”教学模式,从而创设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中职教育;育人为本;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要根据中央精神,积极贯彻“育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中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要以能力培养为立足点,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人伦道德和法律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能为自己、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一、“育人为本”教学理念提出的意义
素质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学生有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挖掘学生内在的综合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走出校园后更具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育人为本”培养模式构建
1.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重组课程结构
学校对各类学科性课程要采取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才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要有能力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同时,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各个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参与者,明确学习内容是涉及技术发展的社会过程。
教学内容从职业工作(项目)选择内容和顺序,专业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为主,以陈述性为辅。课程开发的路径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包括学校的学习领域和企业的工作与学习领域,开发内容有职业描述、教育目标和内容时间的安排等。
2.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
以“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其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要因人而异,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接纳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独特性,通过引导使学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让学生各尽所能,将个人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或亲人,都应当得到我们真心的关注。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的“90后”青少年,他们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思想与理念与他们的前辈有很大的不同。在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我们必须坚持利用教师群体身正为范、德育为本的引领作用,提升“90后”中职生的思想认识;利用专业主题报告、励志成才教育、爱国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得到个人体验,从认知方面进行品德升华。
4.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卡尔·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构建“以生为本”的中职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也是其实施的精神保证。展望中职院校发展前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进一步深化“育人为本”的治学理念,以此推动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时代精英。
参考文献:
孔德容.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考试周刊,2010(24).
周 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