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浅析
2014-07-21刘锦霞
刘锦霞
近十年来德育生活化的改革,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也使笔者小有心得。在工作中,我寓德育于生活,从树立标准、选取榜样、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以达到德育服务学生成长、服务社会进步的目标。
策略一:德育标准生活化
德育要生活化,必须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德育立足于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它要求我们在设立标准时,从生活出发。
例如:在讲述《道德》部分时,笔者编辑了网络上流行的一组照片《北京白领的一天》的视频。学生欣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北京普通白领是否是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学生开始有点诧异:普通白领与公德有何联系。通过思考,学生发现:排队上公交车,按时上下班,仪表整洁,这些日常行为都体现着道德。之后,教师又设置疑问:“你是个有道德的人吗?”他们回答得很自豪:“是!”接下来组织学生谈谈自己优良的品质,他们各自总结了自己。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了“借鉴同学的道德优点、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学生接受得比较容易。
笔者认为这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寓标准于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有正面评价,易于引发有意识的道德实践。
策略二:道德榜样身边化
班杜拉认为: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机制。中学生首选的模仿对象往往是名人,对身边的榜样却熟视无睹。我采取道德榜样身边化策略,使学生从普通人身上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讲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部分时,为了强化爱岗敬业观念,笔者在课前做了“在任课教师中最喜欢谁?喜欢原因”的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喜爱班主任,原因是班主任比其他老师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更加爱岗敬业等,课堂上让同学们讨论班主任如何的爱岗敬业,气氛非常热烈。
选用身边人物作为榜样,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榜样和自己没有距离,德育实施中才不易与学生有隔阂,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策略三:道德评价时代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渗透道德观,把道德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更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融入生活中,是德育生活化的应有之义。
曾经在讲爱国主义时,我推出姚明的事例,讲姚明出任爱心大使,热心公益事业,引导学生思考姚明的成功、姚明的收入与他的道德素质的必然关系。用高尚道德的“善终”来引导学生明确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说服力还是相当强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员工招收、员工评价中都很重视道德水平的因素。德育教师必须把道德与求职、道德与成功的联系传达给学生,将富有生气的生活内容融入我们的课堂。
策略四:小节问题扩大化
德育中贯穿了许多细节教育,如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德育修养更提倡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可用的策略就是:小节问题扩大化。
学习《德育修养从小事做起》,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1个人1天节约1杯水(500mL),13亿人是多少?70亿人又是多少呢?相当于几个黄河流量?
②一个人丢一片垃圾占体积0.1cm2, 1亿人每人丢一片垃圾占地面积是多少?
通过计算使此类小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发现“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帮助学生形成了直观的认知。德育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类似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点燃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建立与迁移,激发情感,启迪心灵,完成明理慎行的德育目标。
策略五:抽象观念案例化
道德观念的灌输,提倡“润物细无声”,但是容易变成“空洞说教”。巧用案例、事实说话,是德育生活化的常用有效策略。
比如:学生对“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的理解易有偏差,处理起来不容易,我设计了如下案例:
某民营企业一年产值4000万,要交税150万,发工资850万。净利润要在扩大再生产、给工人发奖金和老板消费之间分配,你赞成下面哪种分配比例?你认为要交税吗?为什么?① 2000万;0万;1000 万。② 1000万;1000万;1000万。
③ 500万;500万;2000万。
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没有人选①,教师表扬学生:“你们都很有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首先就是不能只顾自己利益。只要能自觉考虑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关系,不搞利己主义,就是有集体主义观念的表现。”
对于第二问税收,学生都认为是必须,我让他们说明原因。他们说:“维护治安,解决纠纷等都要由公共力量来完成。”教师就告诉他们:“你交税是‘我为人人,政府保护你是‘人人为我。”大家都笑了,也初步理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多种策略结合,必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德育课堂;紧跟时代步伐,必能使德育为中国梦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