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失仪之象失礼之本
2014-07-21杨伟伟
杨伟伟
摘 要:现代社会中,个人礼仪能够表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与修养。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的精神品质与面貌,表现在我们的言与行之间。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是一个知书识礼之人,其言行举止表现的是良好的道德修养与丰富的个人涵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类社交礼仪、行为规范,还要注重自我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礼仪失范;原因;对策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身在礼仪之邦的我们,更应该知书识礼,以礼待人。然而,如今大学生不懂礼貌、不文明的现状着实堪忧, 因此,当务之急,礼仪教育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一、初现失仪之风
(1)不师者,废学之渐也。在上课铃响后,一些学生仍然说话、吃早餐等,各自做各自的事,完全忽视老师等待着上课时焦急的表情。在上课的过程里,睡觉、听歌、玩手机、发短信,高声讨论更是家常便饭,让老师在讲台的这片舞台上,上演着无趣的独角戏。下课铃响后,老师都还在讲课,学生们早已经冲到教室门口。如今的一些大学生把老师的批评指正当成“耳边风”,当老师误解他们时,学生们很少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老师谈谈心,找合适的机会解释说明。上课迟到时,不喊报告不经允许就径直走向座位。就算是向老师询问不解时,也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解。学生跟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之风渐渐衰退,又何来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不友者,弃其之资也。
大学生活主要还是在学习中度过,同学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同学之间的友情。在朝夕相处中,不礼貌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如:①不尊重同学,不主动与会面同学打招呼,背后说一些人的坏话;②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没有主动伸出援助之手;③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评头论足,给其取外号;④男女间交往没有相互尊重,乱开玩笑或是伤害同学自尊。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要知道,生活处处显人品,细节往往决成败。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微妙,也许,因为一句温暖的话,从此多了一个交心的朋友。
(3)不礼者,失之其德也。
在校期间,大学生在公共场所以及学习娱乐时,不注重自身形象的行为比比皆是:①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书架上书籍阅读完毕后不归位;②在集体活动时大声喧哗,乱丢垃圾;③在食堂就餐时不按照秩序排队买饭菜,不能根据自己的饭量合理买饭,从而浪费粮食。
从中看出,当今大学生对道德修养、礼仪规范不重视,不认为这些基本道德是求职必需的。然而,大学毕业生求职失败或被开除的直接原因包括礼仪修养缺失,道德水平偏低。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有近七成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频频违约倍感头痛,企业认为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和责任感。
二、深究失仪之故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之行,导之人。
道德和礼仪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是仪之本,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之基。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不仅利于协调社会与人的关系,更有利于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仪乃德之外在表现形式,生活中的每一处礼仪行为都离不开道德的强大支撑。
(2)父母之教,学堂之言,兼则成礼仪之教也。
现在的社会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给予孩子物质上过分的满足,却忽视了对其精神上的培养与教育,导致孩子或多或少地产生畸形的价值观。
同时,当代中国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导致整个社会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思想礼节教育。以德育人才是教育最基础的理念。恰恰是在基础教育中德育缺失导致学生升入大学后仍然不能以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文明礼仪来对待每一件事情。
(3)自为之自律,自觉之能动。
由于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其错误过分地容忍,甚至对于一个已成年的大学生仍然过分地溺爱,使其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淡化了对基本素质的重视,淡化了对传统美德的重视。而对外来文化过分崇拜、过分追逐,当代部分学生深受外来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畸形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不能自觉自律地生活,导致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然而,对此学生自己全然不知,不明白自己的真正缺失。没有目标的生活,没有自律的生活,没有自觉的生活,就不能自我严格要求,就没有进步,没有成长。一旦如此,大学生活有何意义?
三、变失仪之象,求改观之策
(1)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强化美德礼仪意识。
自古就有环境熏陶人、影响人之说,而对教育而言,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庭礼仪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对扮演好孩子文明礼仪引路人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
(2)开设美德礼仪课程,丰富人生礼仪知识。
高校礼仪课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它比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受学生的欢迎。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其就业方向设立专门的礼仪咨询和培训,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礼仪训练课程,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仪容礼仪、着装礼仪、文明语言、办公接待礼仪、国际交往礼仪、宗教民俗礼仪等。通过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和训练,大学生将会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从而提高礼仪修养。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礼仪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要想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其一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其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大学生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文明礼仪活动,如礼仪知识讲座、竞赛以及观看礼仪录像等,使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4)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发挥良好榜样作用。
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其含义清晰简明:规范行为的是礼仪,修正礼仪的是教师,没有礼仪怎么能规范人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仪是这样的?由此可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乃教师礼仪之根本内涵,是学生、社会之榜样,教师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拥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和风度仪表,将礼仪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引导性作用。
(5)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强化礼仪教育效果。
所有的教育过程都是由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结合而成,第一步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教育,下一步就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由内而外地展现礼仪的风采。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礼仪活动,使实践和教学同步发展,促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否讲文明、懂礼貌体现着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要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大学生懂得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李 红.论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0).
刘慧玲.关于加强高校师生礼仪教育的思考.教育经济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