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
2014-07-19徐敏
徐敏
〔内容摘要〕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进行五方面的探索。一、激发情感,培养兴趣;二、激发情趣,培养欲望;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四、引导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五、有利于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活动;主动参与;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绕教师这一指挥棒进行“填鸭式”的学习,使本该主动学习的学生变得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后果就是教得累,学得也累,又达不到目的。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学生才是这出戏的主角。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动脑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才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一、 激发情感,培养参与的学习兴趣。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中学生性格特别不稳定,各方面处于朦胧之中,用心理学专家的话叫“危险阶段”,他们事事处处都想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更佳)应抓住这一点,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多谈心,让学生佩服你、喜欢你、喜欢你的课。这样,学生上课就会积极参与你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首要条件。
2.创设情景,激发主动的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希鲁钠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但凡未成年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语文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既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加深印象,又引起兴趣,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多种途径:
(1)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来体会情境。课外活动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到你的活动中来,既学到知识,训练了能力,如:参观访问、各种比赛、出墙报等。
(2)音乐及视频播放渲染情境。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教材提供的信息,选择相应的音乐歌曲及视频来渲染气氛。
(3)精心而又艺术的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未成年人的天性,是探知未知世界的源泉和动力,设置悬念又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共同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激发情趣,培养学生求知欲。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求知欲强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情趣,培养良好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何设计问题?我认为必须学会一定的提问技巧。
首先,问题设计要做到:
(1)目的要明确。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要明确。
(2)问题针对性要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构出发,恰当地提问。
其次,提问要得法:
(1)提问要活。教无定法,提问也一样。首先是选择发问的时机,要在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才进行发问,或早或迟效果都不好。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开车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第三,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色,使问题提得新颖,能发人深思。
(2)善于引导。就是在提问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
(3)面对全体。提问不应只对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
前面已经说过,旧模式的应试教育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主人原本是学生,教与学必须是互动的,可是我们的老师为了所谓的“完成目标”却反客为主,本末倒置,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把主动权交换给学生,教师仅为这出戏的“主持人”,对学生只作适当的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指导学生充分预习。
课前,教师应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让学生自找问题自寻答案,让学生课外主动参与。
2、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会知道,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大脑思维运动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能寻找答案的教师就不要暗示,对于确实疑难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实践证明,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参与,引起认识上的矛盾,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回答问题。
教学活动不但要教师设疑,还需要学生质疑,教学就是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学贵有疑”,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寻觅到疑问比得到答案更重要,其“贵”就是因为疑问一般总不是无端而发,而在经过主动的思考却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是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深入研究、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以疑激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汉语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让学生引起学习祖国语言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呢?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句、段、篇、标点、修辞等有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形成过程。如: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时,可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探索文字形成过程中的有关规律等。只有让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掌握内部规律,才能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培养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翻开史册就不难发现,学业上有所造诣、事业上有所建树者一定是具有个性的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一定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反之,不注意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等于扼杀创造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课上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
[3]张晖主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出版社,2001.12
[4]朱芒芒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