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课堂活动 促进地理教学

2014-07-18陈芳

新课程·中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高中地理新课改

陈芳

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由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课堂的实施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课堂活动,对活动进行创新,使之更符合课堂实际;另一方面还要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将更多的活动引入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活动

目前,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完备,教师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可以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充足。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既可以生动讲解,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教师点一点鼠标,展示一个动画,就可以完成教学,不得不说这的确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容量。相反,学生可能就此失去一次对科学的体验和感悟,减少对过程的探讨、成因的思考和思维的启迪,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和损失。“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积极创设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地理的真知,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的神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2008年版)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增加了大量活动,我尝试在教学中借鉴和设计课堂活动,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根据教学条件,合理改进教材活动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我根据有限的教学条件,对其中两个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活动一:第二章《地理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29页),活动如下:请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材料:长方形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实验步骤: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这是一个直观展示热力环流的实验,通过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温度高低与大气运动的关系,也是学习全球性大气运动的基础。针对教材中实验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不易达到的有以下两点:(1)无法找到合适的玻璃缸,特别是大玻璃缸。(2)所需冰块太多,不易运输和保存。所以,我对此热力环流实验改进如下(图一):

材料:无色透明的带盖的空饮料瓶(越大越好)、一杯热水、几块小冰块(最好能放进瓶子)、一束香、火柴、餐巾纸数张等。

要求:将几块小冰块放进饮料瓶的一端。一杯热水放在饮料瓶的外面,热水和冰块分别在不同的两端。将一根香点燃,从放冰块的一端插下去。由于香是燃烧的,所以很快能在塑料瓶上锉出一个小洞,迅速用纸巾将小洞封闭。立即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优点:(1)塑料瓶普遍、易找。(2)所需冰块小、不受冷冻条件的限制,冰块数量不多,容易冻结和搬运。(3)由于塑料瓶是封闭的,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风等)。(4)该实验分小组完成,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并近距离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注意事项:(1)冻冰块时,要注意冰块的大小要能放入饮料瓶口。(2)冰块容易融化,不能将冰块在室外放置过长时间。所以,要衔接好讲授和实验的时间。(3)冰块和热水要分别放两端,香要从一端插下去,这样观察效果更好。(4)由于饮料瓶空间有限,所以要从一开始就要观察瓶内烟雾的飘动,烟雾多了,则不易观察。

学生容易失败的地方:(1)将冰块和热水一起倒进饮料瓶。(2)香从中间插进去,观察的难度较大,造成实验失败。(3)错过观察的最佳时间,烟雾过多后,不易观察。

教师的指导工作:(1)课前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掌握各操作环节,强调注意事项,特别是用火安全。(2)实验前,布置观察烟在热水和冰块上空及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并要求学生将观察结果用简图展示。

效果: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甚是兴奋,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

活动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35页),活动如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材料: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要求:(1)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2)只制作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各用3~4个纸条做成环流圈模式。

我的思考:该实验能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三圈环流的分布、气流的运动规律,是一个对理论和操作都要求特别高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对模型制作有些无所适从。首先,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不同方向的气流,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其次,做出的模型不够规范。所以,我将此活动进行如下改进(图二)。

材料: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如直径为20厘米的地球仪)、卡纸(比较长的)、彩带、剪刀、双面胶、各种颜色的笔。

要求:(1)将卡纸裁成3厘米左右宽的纸条,放在地球仪上,在纸条上相应标出赤道、南北纬30°、60°、90°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剪出小口,切口能插进彩带就好。(2)将彩带插进去,并用双面胶将需要的地方粘在一起。(3)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模型上画出箭头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在地球仪上,学生用纸条标出赤道、南北纬30°、60°、90°的位置。(4)将三圈环流的模型放在地球仪上并南北移动,就可以直观地观察三圈环流及演示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

优点:(1)彩条硬度适中,购买方便,规格适合,易于操作。(2)卡纸易找,便于裁剪。(3)二者颜色鲜艳,光泽度好,增加模型的美感。(4)通过画气流代替各种颜色纸条表示气流,降低了准备材料和操作的难度,简化了环节,同样能够达到掌握气流运动方向的目标。(5)结合地球仪做模型,使其模型能准确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在不同半球的移动变化。(6)模型规范、美观、具有立体感,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感。

注意事项:纸条宽度是彩带宽度的两倍,这样更方便操作。六个圈的高度和大小,要大体一致。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建议用大号地球仪。

二、创新设计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除了教材的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小實验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活动一:冷暖气团的比较。学习到《常见天气系统》时,为了更好地比较冷暖气团在锋面附近的位置、气温的高低,密度的大小,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盛有冰块的盒子、四只笔、两支温度计。

要求:首先,学生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将盛有冰的盒子平稳地放在两支笔上,一支温度计平放在冰盒下测空气温度。另一支温度计测盒子上空的温度,为了避免温度计直接接触冰面,所以先放两支笔,再将温度计放最上面。2分钟后,观察温度计的数值变化,思考原因,说明冷暖气团有什么性质,锋面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模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该实验综合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全球气候的变化特点及成因。

材料:三只带有温度计橡皮塞的烧杯、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和空气、电灯、黑色的布料。

要求:将三个烧瓶中分别集满二氧化碳、空气,另一个烧瓶中放入绿色植物,并塞紧带有温度计的橡皮塞。烧杯放在黑色的布料上,用电灯均匀照射,观察并记录温度升高的情况。思考:黑色布料起什么作用?分析为什么三支温度计数值有差异?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缓解这种趋势?

课堂的每一次活动,都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课前需要预设各种问题,实际上课堂中暴露的问题依然比较多。但每一次活动,都让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有时学生瞪大眼睛,感叹神奇;有时全神贯注,关注变化;有时小心谨慎,查找问题;有时热闹非凡,互帮互助;有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正是在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中,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的严谨和魅力,教师也在不断地尝试中积累经验、促进课堂改革。

(作者单位 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高中地理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教与学做到合一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