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诗诵读教学的实践
2014-07-17李功华
李功华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古诗诵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积极诱导、激发情趣,抓住契机、广开诗路,每天一诗、集腋成裘和读出韵味、诵出精神等方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内在素质。
关键词:初中学生;古诗诵读;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74-1
一、积极诱导,激发情趣
兴趣的基础是了解,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满足需要”这个心理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前,要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作者和与诵读与诗歌有关的趣闻轶事。如引导学生诵读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时,我向学生介绍诗人与高僧谈禅悟道欣然题诗“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和元代名士莫子山为庸僧纠缠,无奈题诗,将李涉之诗改成“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睡梦间”的故事。学生听得有趣,看得有趣,有了学习的需要,自然也就读得有趣。趣味一出,效果自然也就有了。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除了介绍趣闻轶事,有时常常随机而变。比如,与学生讲到某篇文章,看到某幅画,可能就会激发起某种灵感。这时候的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愤悱”状态,老师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出来了,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抓住契机,广开诗路
1.抓住课文本身。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诗歌是本中本,也是学生们首先必须诵读的对象。作为范文,课本所选的诗歌有着其他诗歌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学生最初的诗歌知识、对诗歌的兴趣萌芽都发自于此。
2.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因为这些被引用的古诗词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往往对此有较浓的兴趣。为此,我在授课时常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诵读全诗。学生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诵读面,获得了语文的积累。青少年的兴趣是一触即发的,而他们的记忆力又处于一种全所未有的强盛期,我也因此而屡试不爽。
3.中学生古诗文诵读材料。这是规定的与课文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了促学生自觉诵读这些古诗词,我有意在平时的测试中适当地加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自觉的学生,尝到了甜头自然更自觉,少自觉的学生,鉴于教训也因此自觉起来。这样,学生渐渐养成习惯,诵读便有了保证。
三、每天一诗,集腋成裘
如何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积累古诗呢?我的做法是每天一诗。说到每天一诗,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我利用的是课堂时间,我一般利用课前十分钟来和学生分享诵读古诗的快乐。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听说读写。因为“说读写”是通过“听”习得知识的转换和评价,而当“习得”完成了“转换”乃至“评价”,那么,学习的过程也就很好地完成了。
我要求每个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学期至少上台为大家讲解23首古诗。具体做法是:
1.轮到的学生预先准备一首小诗,选诗的范围有讲究,只选绝句,时代不限,选择范围是《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
2.上课前先抄在黑板上,以便大家抄录和朗读。
3.上课后由轮值的学生为大家讲解诗歌,之后我再补充。
4.齐声朗读几遍,达到短时记忆的目的。
5.为了使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再略花一点时间,将诗歌诵出。因为所选的诗歌都是绝句,每首或20字或28字,而学生又处于记忆力的强盛时期,所以,非有特殊情况,一般都能完成。
从实践情况看,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表现欲一般都很强,“一天一诗”的诗歌讲解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大部分学生因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加上选诗和讲解完全自主,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做起来自然也就很认真负责了。从结果看,成功的期待下次更成功,抱憾的期待下一次不再遗憾。因此,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
四、读出韵味,诵出精神
郑侠《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自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说的就是如何诵读。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眼到心到,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最后定然是“口味如珍”。
为此,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一定做到心无旁骛,读到熟,熟到诵。在具体做法上,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反复咀嚼,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感。
诗歌缘情而发,可以说,没有情感的诗决不是好诗。我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注重体味辨别,体会出作者融于诗中的情感。
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所谓诗中有画。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常要求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阅读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读小说、戏剧如此,读诗也是如此。青少年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合理的想象正好可以弥补文字的限制。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又讲究声韵的和谐,最适宜诵读。我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尽情时不妨手舞足蹈。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显稚嫩,情趣容易激发。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常常能换来读无尽情、诵无尽兴的效果。诗歌的情感和美感就是在这样的诵读中读出来,并传递给每个学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