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8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2014-07-14娜,刘

中国药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药物抗菌

李 娜,刘 宁

(山东省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抗菌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减少ADR发生,笔者对本院2006年至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所致ADR报告进行了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检索我院2006年至2012年上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信息共82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患者性别、年龄、ADR损伤系统、发生ADR药品名称、单次用药剂量,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对ADR进行分级,依据药品说明书点评药物使用剂量是否合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统计结果,2006年至2012年共上报抗菌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共 828例,其中男 392例(47.34%),女 436例(52.66%);年龄30天~90岁(中位年龄41岁);严重ADR 90例(10.87%),一般 ADR 738 例(89.13% );82 例(9.90% )既往发生过不良反应,695例(83.94%)无不良反应发生史,51例(6.16%)不详。

2.2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

结果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损伤系统分布情况

2.3 涉及药品

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共12类,详见表2。各类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其他β-内酰胺类)共发生不良反应497例,占60.02%。糖肽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33.33%),林可霉素类药物单次用药剂量不合理率最高(9 /18,50.00% )。

2.4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

结果见表3。12~20岁患者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6/33,18.18% ),1~12 岁患者中单次用药不合理率最高(33/105,31.43%)。

2.5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828例不良反应中,205例(24.76%)单次给药剂量超过说明书规定剂量。统计显示,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严重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555);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患者性别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593);药品类别、患者年龄(P=0.013),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

表3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统计

根据药物品种分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等)和喹诺酮类药物超剂量用药更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0.01);其余各类药物超剂量应用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分组,除60~69岁年龄组用药不合理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合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外,其余年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统计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损伤系统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主要临床表现为荨麻疹、斑疹、丘疹、皮炎、瘙痒、红肿、疼痛、局部皮肤反应。本统计结果与陈琳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主要机制是变态反应,药物分子或药物在生产、贮存过程中生成的高分子杂质或其他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多肽及多糖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结合形成抗原产生特异抗体(主要为IgE),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变态反应症状[2]。

本统计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2种药品中最高(37.20% ),其次为喹诺酮类(23.67% )、青霉素类(18.12%)。加上其他 β -内酰胺类药物(4.71%),β -内酰胺类药物共发生不良反应497例,占总不良反应病例数的60.02%。β-内酰胺类药物临床用量较大,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本统计结果与彭庚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β-内酰胺类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常累及人体多个系统。有研究表明,DR9基因可能为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的易感基因,并且与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荨麻疹症状的发生有关[4]。β-内酰胺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还与其配伍的药物有关。与能升高其溶液pH的药物配伍时可使内源性致敏物聚合速度加快,易发生过敏反应[2]。

依照药品说明书评价单次用药剂量,所涉及病历均为单次用药剂量超出说明书规定剂量。林可霉素类药物单次用药剂量不合理率50.00%,所收集的不良反应病历均为使用克林霉素的患者,克林霉素超量应用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0期)[5]中克林霉素超量应用占15%,并报道1例因超量应用导致肾功能损伤病例。为此,卫生部制定《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应当予以重视。1~12岁患者中单次用药不合理率最高,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儿童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善,大剂量用药更易导致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方面,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超剂量用药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应用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的病例数较少,超剂量用药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病历涉仅4例,涉及主要药物为氨曲南2例,给药剂量均为3 g,大大超过说明书规定的单次最高剂量2 g。喹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抗菌效果增加,但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评价结果显示,超剂量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与药物作用机制相一致。亚组分析中60~69岁年龄组,用药不合理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合理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42)。老年人肝肾功能的逐渐衰退,患者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用药等因素,他们的药动学与药效学与一般成年人有较大差异,从而使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2]。

应用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超量时易发生不良反应;60~69岁年龄组患者应用大剂量药品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建议临床用药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与频次,避免超剂量应用,并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尤其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做适当调整。影响ADR的因素有许多,如药品因素、机体因素、药物相互作用、给药因素等,本评价仅考虑了药品剂量与患者年龄,未对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完善不良反应监测的各个方面,规范药品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陈 琳,李俊杰,杨 为,等.64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30(6):681 -683.

[2]赵春景,姜成丽,曹亚丽.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4):235 -239.

[3]彭 庚,华 潞,刘玉清,等.我院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11):689 - 690.

[4]杨 静,乔海灵.过敏反应与HLA基因多态性[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4):424 - 427.

[5]警惕克林霉素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关注藻酸双酯钠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0期)[EB/OL].[2013-02 - 01] . http://www.cdr.gov. cn /xxtb_255 /ypblfyxxtb /200903 /t20090325_2 826.html.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药物抗菌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抗菌药物?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