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办高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4-07-11高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

高峰

摘 要:当前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很快,但其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借鉴普通公办高校,没有自身特色,所培养人才因其趋同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导致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发展进入瓶颈。民办教育若想实现良性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别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调整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有特色、能胜任的高技能人才,如此民办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局面。

关键词:民办高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48-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民办教育随之兴起,并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壮大。至2013年6月全国民办高校共计2 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24所),在校生人数500余万,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20%以上。民办高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其就业形势亦愈显严峻。2013年6月,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余人,加上尚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状况非常明显。民办高校因其发展时间段,速度快,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借鉴普通公办高校,没有自身特色,故培养出的人才与公办高校无异,加之其声誉不高、师资不强等问题,其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

另外,自2008年高考参加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1 050万人始,高考人数逐年下降,2012年为915万人,比历史高点下降14.75%。普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源紧缩,并且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严峻。

普通公办高校因政府财政支持,在当前环境下生存尚未表现艰难。但对完全依赖学费和投资进行运营的民办高校来说,生存危机正一步步逼近。如何摆脱瓶颈,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就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调整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之举。

二、民办高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高校实施有别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调整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有特色、能胜任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决定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评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故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而言,其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立足地方经济、结合其校情和学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区别于公办高校。首先,民办高校通常都是地区性高校,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定位地方经济,毕业生就近就业,就业率会提高,学校声誉在区域范围内会得到提升,民办高校才能持续良性发展;其次,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只有不断引入高级人才,而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吸引高级人才能力有限,具有区域性的民办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则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可见,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本身和地方经济发展是双赢的。

另外,民办高校应定位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区别于公办高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定位于通才教育,侧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学生对专业领域应当具有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而不太重视学生实习和动手实践能力。民办高校结合自己的校情和生情,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专才教育,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而对知识体系的要求降低,够用即可。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差异性直接决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故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差异化制定

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目标的践行性文件,为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达到既定目标,应制定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包括课程体系安排和教学方法实施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制定

目前,公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安排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强调专业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践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思路;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够,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也不够,忽略彼此之间关联;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等等。

民办高校则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发挥灵活性特点,扬长避短,以理论够用、侧重动手为原则,制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第一,设置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够用即可,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第二,侧重实践教学、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围绕对应专业的就业单位职业岗位特点和要求,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并针对各课程内容加大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构建校内仿真实验系统,以实现课堂讲授和工作环境“零对接”,增强毕业生就业针对性。另外,教学过程中,若条件允许,可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有针对性的讲授部分课程内容,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第三,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各占一半。民办高校应安排更多课时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将讲授内容更多地带入实验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和运用性,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

2.教学方法的改进endprint

目前大多数的普通公办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范本来组织课堂授课,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受到限制;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练”和多媒体等未能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针对此,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室授课课时安排,充分运用实验室的仿真环境,综合运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知识于实践中,方便学生理解,更扎实地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差异化制定

目前普通公办高校的考核机制主要是校内考核,由任课教师为本课程命制试卷,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地测评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但是它不能准确反映出社会和工作单位对该课程的要求程度,也不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

民办高校在考核中应积极引入社会考核机制,对国家相关部门有组织的相关专业考试,积极引入到教学考核中,因为这些社会考试更多的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体现专业岗位对该门课程的要求水平。比如各种专业从业资格证照考试以及专业技能考试等。民办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同时认可这些考试成绩,并纳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折算学分,免修相应课程。

(四)教材差异化制定

目前图书市场上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公办高校的培养体系编著,重理论轻实践,故为配合民办高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民办教育特色,有必要编写部分适合民办高校本身的优质专业核心教材和实验、实训教材。

教材的编写应参考社会考试大纲,以就业和岗位要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本位,广泛征求专业教师和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突出教学实践特性,结合真实企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适当增加教材中的真实案例,并优化精简课程结构,使教材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合民办学生使用。

三、民办高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民办高校只有实施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特色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增强,也只有社会认可了其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其办学的社会声誉才能得到逐步提升,招生形势也将因此而改观,最终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真正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2] 余谦.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安康学院学报,2010,(12).

[3] 杨保成,张锡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7).

[4] 方铭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民办高校特色[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7).

[5] 徐绪卿,周朝成.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

[6] 陈新民,周朝成.民办高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