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审美意向及诠释

2014-07-11石若辉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歌词

〔摘要〕歌曲作品都是文学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歌词的意境尤为重要。歌唱者把歌词及曲调中概念化、抽象性的意向转化为具体的音响,与欣赏过程同于一体,这就是“词作家作词-作曲家作曲-歌唱家演唱-听众接受-大众普及传唱”这一过程中的完整统一性。

〔关键词〕歌词;审美意向;作品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2-0205-02

〔作者简介〕石若辉,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101。古今中外的歌曲作品都是文学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准确把握歌词的意境尤为重要。

一、接受美学赋予歌词以期待视野

能够被传唱的歌曲作品必然具有艺术生命力,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歌曲作品必然具有准确反映生活的歌词和与歌词相吻合的曲调,在词曲吻合的基础上,通过歌唱者准确的诠释,才能被听众接受,为大众传唱。这是接受美学赋予词作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听众的能动作用,也是歌词赋予作曲家和歌唱家的审美取向。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接受美学为艺术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视点,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因而是一门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科学。“接受美学不是美学中的美感研究,也不是文艺理论中的欣赏和批评研究,而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1〕接受美学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和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歌曲作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实现欣赏者对其具体化的感受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和缺憾填补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到艺术作品的实现。当然,由于欣赏者的定位不同,接受美学与一般的文艺理论截然不同。一般文艺理论也重视读(听)者的赞赏与批评,但读(听)者的态度必须以作品为基础,只承认读(听)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而接受美学则以决定艺术作品的艺术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为读(听)者的接受意识。正因为如此,歌曲作品最大的启示性意义和借鉴价值首先体现在歌词的内容上。作曲者和演唱者为听众所提供的接受能动力就是歌词。不可否认也不难想象的就是歌词为演唱勾勒出的音乐画面,这就是歌词的启示性魅力。

二、词曲融合期待演唱者的视野

1.词曲融合的视野

艺术世界具有永恒的魅力,作为歌曲艺术基础的歌词,要获得可唱性、可谱性,就必须发挥歌词的艺术想象力。作曲家选择歌词是一种定向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不仅是欣赏性的,而且是曲调创作的准则。大凡和人的审美需要相一致的事物,都能引起词作家和作曲家的指向性注意。词曲作家都极其关注歌词的动态美和声态美。动态美有利于作曲家捕捉生动的乐思,发展成篇;声态美为作曲家提供音乐思维的诗意和情感。正所谓“古人采诗入乐,皆从情而入”。

歌词的节奏、韵律、结构必然具有音乐性和可唱性因素,才能吸引作曲家的指向性审美,同时对歌曲的节奏、旋律线、曲式及音乐的张弛起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是词曲作家都不能忽略的问题,所谓“词曲吻合”的先决条件就在于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词曲作家可从三个渠道获得反馈,一是从演唱者及听者中(群众中)获得信息反馈;二是词曲作家相互间的批评、磨合而获得信息反馈;三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生活体验获得信息。

2.演唱者二度创作视野的期待

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这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通过歌唱者把停留在纸面上的歌曲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接受美学有一条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只有听众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本体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人们的期待视野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旨趣、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2〕歌曲作品的效果是通过听众的欣赏活动实现的,从而体现作品的道德和美学内涵,为听众提供一种潜在的引导力量和影响人们视野的能动力。作曲家必然是为听众而写作的,然而,演唱者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架起了“融合视野”的桥梁。这就要求演唱者既要把握歌曲作品与人民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又要探寻音乐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还要追踪听众直觉能力、接受水平和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

三、演唱者赋予听众的审美取向

歌唱者拿到歌曲,首先是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了解歌词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在演唱实践中,为听众创设意境的想象,重视听众的能动创造,致力于听众的审美教育。

1.意境想象的能动创造

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尽量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是一幅幅活动的画面,既要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要达到情真意切。当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情感的积累而提高时,就能够将作品的内涵深刻地展示给听众。这是歌者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2.作品风格的把握

对作品风格把握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演唱的效果。歌唱者要准确表现作品的内涵还必须事先研究作品的词曲风格及演唱风格。歌唱者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只有准确把握词作家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二度创作”。

3.技术的运用

歌者驾驭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是完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先决条件。对声音的想象过程是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还要根据语言特点、感情需要,自然而然地增加一些装饰音,增强二度创作的韵味和美感,给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力。

对于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唯技术论”者,往往忽略了技术的合理运用,甚至将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置于次要地位,至于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等等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这也是永远攻不破难关的瓶颈所在。

4.忘我的演唱

接受美学认为,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听众是第一位的。舍弃听众的“三度创作”,就没有完成音乐作品的全部创作。歌唱要感动听众,首先要使自己处于兴奋而又激动的歌唱状态。艺术感染力不仅强调艺术真实性和表现真实性的统一,还强调艺术的创新性和开拓性。歌者排除任何顾虑,只有“忘我的演唱”才能丢掉一切来自思想上的或者声音上的包袱,消除一切紧张因素,以充满激情、放松自如的状态进入演唱,才能得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和情感上的释放。

四、情之所至源于词之内涵

在作词、作曲、演唱三者之中,歌词为先。对歌词的领悟和理解,尤其是对歌词中韵、辙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歌者从韵律美的歌词中,挖掘出它的内在情感与色彩,获得更为优美动听的歌声。通过对情感的品味、琢磨,领悟歌词的内涵,增强音乐的想象力。通过创设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在歌者和听众脑海中建立一个明确的音乐形象,使他们能够把作品的情感把握准确。使他们不断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修养,从而更好地理解歌词所产生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审美追求等。歌者和听众必须要从各方面去了解和研究歌词情感所包含的内在意义,真正准确地把握歌词所表现的情感。

歌词是引发旋律线的感情线,进入歌曲的歌词不仅具有声音的成分,还有意义的成分,二者缺一不可。唱出来的歌词内容得到了音乐的表现,音乐从情感的体验方面发挥歌词的内涵,歌词从涵义上说明音乐的情感。歌词在创作中营造了众多的意向,或象征,或比兴,或表现,总是塑造一个形象、一种情绪或一种意境,从而引发作曲家的旋律思维,为歌词插上音乐的翅膀。

尽管在词曲转化过程中,作曲家是创作的主体,但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必然是透过歌词看清音乐的内涵。歌唱者把歌词及曲调中概念化、抽象性的意向转化为具体的音响,与欣赏过程同于一体,这就是“词作家作词-作曲家作曲-歌唱家演唱-听众接受-大众普及传唱”这一过程中的完整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彭根发.飘逸的乐思〔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85.

〔2〕李德隆.实用歌曲创作理论〔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14.(责任编辑:谢科)社会科学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歌词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乐谱上的文字标记对于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试论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色
谈声乐歌唱语言的吸气方式
浅析少数民族语言歌词及内容的社会功能
关于使用歌词辅助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思考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歌词